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内在动力与机制

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内在动力与机制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3 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内在动力与机制8.3.1 实现经济合作的前提与原则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钻石体系打造国家优势。市场机制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运行机制。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是以企业为载体,促进经济要素的区域流动,使要素在区域间得到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

8.3 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内在动力与机制

8.3.1 实现经济合作的前提与原则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钻石体系打造国家优势。而钻石体系的四大关键要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如波特所说,国家常常是在企业努力创造持续全球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逐渐现身、发挥功效。因此,企业是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的主体。在钻石体系四大要素之外,还有“机会”和“政府”两个变数。其中政府在产业创造竞争优势中,可以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政府并不能控制国家竞争优势,它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微妙的、观念性的政策影响竞争优势。产业政策的角色就在于刺激产业、鼓励发展,而政府的政策也应该以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为目标。

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一个成功的政府,应该是创造企业能获得竞争优势的环境,而非直接介入竞争过程。政府不可能以产业参与者的角色跟上市场的步调,也无法依赖扭曲市场的政治力量来做决策。政府必须直接投入的部分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包括普通教育、环境质量、某些提高产业生产力的研究开发等。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必须着眼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创造和提升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基础科学、经济信息和基础设施等,教育政策、税制、社会健康保险政策、反托拉斯政策、环境政策、预算和货币政策等,都与产业竞争优势有关。

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产业集群的萌芽和成长通常是自然形成的,然而,一旦产业群开始成型,政府就有强化它的责任。既有产业集群的表现,代表着当地拥有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当政府投入资源时,产业集群成功的机会更大。

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它的一定模式,按照这个模式进行,区域发展计划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产业集群的磁场是大学、研究机构、专业性基础设施或优秀熟练的技术工人,他们对产业的吸引力远大过补贴的效果。最好的区域发展计划是标出产业实力的核心所在,并且在产业集群形成时投入资源,鼓励形成有地理集中的产业集群。因为一个产业会创造另一个产业的精致型需求,也会为另一个产业提供零件材料。

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互惠互利、效益共享是合作的基础,这就要求整个区域都要受惠,通过对等合作安排使专项合作各方受益。区域经济合作,首先要以互利互惠作为长期的合作基础。例如,珠江三角洲以资金和技术优势,投资于广西、贵州、云南相对落后的省区;而这些省区又以资源优势支持大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在具体项目中,贯彻自愿原则和依靠市场定价。其次是合作内容的多样性和范围开放性。合作内容多样,合作形式多样,有目的地引导产业转移和市场的自发选择,加强产业配套有序布局。珠江三角洲应成为泛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发挥龙头作用;要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利用产业竞争力较强和服务强大的辐射能力,担当合作的策划者、协调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利用资金、技术、研究开发和购销网络等优势主动与上游地区形成紧密的合作链条。

8.3.2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与运行机制

区域合作的最终动力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没有经济效益的区域联合是不会长久存在的。为了有效地推进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合作,必须采取政府与市场相互结合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区域合作的初期,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协调来引导企业的市场行为。当然,在开展区域合作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体现自愿平等、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过去由于行政区划的影响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滞后,无形中形成一些壁垒,一方面导致区域内生产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省市之间乃至同一省市的区县之间在对外开放中出现恶性竞争、肥水不外流的现象;另一方面,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制度上的障碍,导致地区间经济的无序发展,出现重复建设、盲目竞争等种种问题。行政区划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经济区域则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要求,建立经济区域需要突破行政区的界限。因此,要发展区域经济就必须打破狭隘的行政地域观念,打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重要的是统一发展理念,把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结合起来,在建立区域经济合作协调机制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全局为原则,制定协调一致的战略发展规划,充分整合区域资源,使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合理布局,联合投资,共同发展,并通过协商和协调机制解决区域的种种问题,寻求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平衡。实现互补互利,共同发展。

市场机制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运行机制。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是以企业为载体,促进经济要素的区域流动,使要素在区域间得到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是政府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中央政府是主体。其运行机制是:中央政府通过统一财税将各区域财力集中起来,然后由政府职能部门经过周密计划,组建国有企业,落实到目标地区,实现建设资金的区际流动,再以计划调拨的方式抽调其他经济要素到目标地区的指定企业里参与经济活动。这里,横向的区域间经济合作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而是被由区域到中央政府,再由中央政府到区域的两次经济要素纵向流动所取代。一般地,在这样的运行机制下,中央政府为调整要素空间布局而进行的经济要素区域调度基本能够做到,但是由于价格信号往往被扭曲、个体决策权上移计划行政部门、计划行政部门集中进行经济决策缺乏足够的信息保障等原因,其经济要素配置效率较差。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是市场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企业不但是区域经济合作的载体,而且是主体。其运行机制是:企业以其利润最大化为动机,根据其掌握的有关信息,自主决策,搜寻并确定目标地区,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或者到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登记成立新企业,实现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在企业进行要素空间移动的这一系列活动中,两地政府部门一般不会做任何干预,只是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方便。总体上,这样,完完全全的企业行为,其经济效率才能得到保障。

西部大开发中的东西部经济合作所处的经济体制环境,既不是纯粹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正在转轨中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对地区经济有较大的控制权和决策权,是事实上的区域经济主体。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下,东西部经济合作要在政府推动下,逐步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政府和市场都有各自的功能定位,两者既不能相互替代和越位,又必须相互补充并到位。作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和市场主体将发挥主要作用,市场以其特有的经济调节功能,合理、高效地配置各种资源,提升经济合作的效率和效益,促进合作的发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东西部经济合作的进展及其成效,将最终取决于市场机制发挥的程度。政府在东西部经济合作中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纠正市场失效两方面,使区域内真正的市场主体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率配置,为市场运行机制的正常运行排除各种障碍,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在东西部经济合作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这两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只有尊重市场经济运作规则,以企业作为经济合作的载体和主体,才能在总体上保证双方经济合作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只有政府部门予以积极支持,企业才能排除其经营中各种非市场性的困难,才能达到企业发展的目标。但是政府部门若不尊重企业的行为准则,一相情愿地过度干预企业行为,甚至搞“拉郎配"式的经济合作,企业在经济合作中的主体地位被取代,则经济合作往往效率低下,效果不佳。

国际经验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的快慢与是否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是直接相关的。例如,作为制度一体化的欧盟,每个阶段都制定相关法律,成员国依此实施一致对内对外政策,经历了由低到高的一体化形式。在我国,经济区域内缺乏一致性的规则,各地区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没有规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统一法规。这个问题不解决,区域政府合作就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因此,在区域合作的进程中,政府间针对区域整体发展所达成的共识,必须要以制度性的合作规则来保证。

同时,区域合作规则的形成和有效运作,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区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各地方政府在平等、互利、协作的前提下,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来实现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转移,从而来实现各种利益在地区间的合理分配。当然,以政府合作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是强调以政府的力量去替代市场,而是试图通过区域内地方政府的共同行动,一起尝试并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创新,为区域内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个一体化的制度平台。因此,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都需要在市场中明确各自的市场定位和作用,才有助于实现持续和谐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