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兴产业强基础促统筹

兴产业强基础促统筹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兴产业强基础促统筹 奋力推动天水农业跨越式科学发展——在中共天水市委党校2011年春季主体班上的讲话天水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市行政学院院长、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张应华同志们:当前,我市正处在深入实施省市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学习,增强本领,就显得重要而紧迫。

兴产业强基础促统筹 奋力推动天水农业跨越科学发展

——在中共天水市委党校2011年春季主体班上的讲话

天水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

市行政学院院长、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张应华(2011年3月30日)

同志们:

当前,我市正处在深入实施省市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学习,增强本领,就显得重要而紧迫。市委党校举办这次主体班,适逢其时,很有必要。参加这次主体班培训的同志,一定要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在繁忙的工作中静下心来,把培训学习作为一次“充电”的机会,作为人生的一个“加油站”,认真读书学习,勤于思考研究,加强交流探讨,真正做到坐得下、钻得进、学得好、收获多,使自己在理论水平、党性修养、业务能力等方面都有新的进步和提高。市委党校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继续坚持党校姓“党”和“从严治校”的方针,加强学员管理,改进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真正把这次主体班办好、办出成效。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等机遇,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到“十一五”末,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0.22亿元,同比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82亿元,同比增长16.2%;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6.8亿元,同比增长30.6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26.02%;财政总支出120亿元,同比增长1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56亿元,同比增长39.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55亿元,同比增长19.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5元,同比分别增长15.86%和17.5%。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积蓄后劲,提升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基于对“十二五”发展基础和形势的判断,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落脚点,全力实施省上“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和我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努力把天水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的重要增长极。按照这一思路,在“十二五”发展中,我们要加快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发展;加快“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不断壮大商贸旅游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天水跨越式科学发展。

天水是一个农业大市,要实现“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支持农村、关心农民。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学习与思考,就“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准确把握天水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

天水地处秦岭西段、渭水中游,属于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人多地少,旱多雨少。“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认真实施“农业稳市”战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值得肯定的是,有些方面工作搞得很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规划建设了“一城两园一集团”,花牛苹果集团公司挂牌成立;成功承办了全国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和全省梯田建设现场会、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现场会、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我市这些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上的充分肯定;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被评为“全国十大名园”、“全国优秀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我市被农业部列为西北唯一的全国农村沼气整市推进示范市、全国首批十个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到“十一五”末,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09.1万吨,比2005年增加25.2万吨;农业增加值达到5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2825元,较“十五”末增长82.25%。

一是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新建了城郊南山花牛苹果、威龙集团有机水果、渭河河谷川道设施蔬菜、张川和清水肉牛养殖等一批产业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积极开拓终端市场,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筹建全市龙头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有效解决了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二是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积极实施了一批农村道路、梯田建设、人畜饮水、水利设施、沼气建设等项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武山省级新农村试点县、8个省级试点村和101个市级示范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秦州区窝驼村、麦积区曹石村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试点村”称号。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麦积区市级试点区和17个市级试点村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三是灾后重建成绩显著。坚持把5·12地震灾后重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统筹推进农村受灾群众住房和公共设施的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和教育、卫生、交通等1287个灾后重建项目基本完成,总投资达62亿元,其中维修加固农村受灾住房33692户、重建75858户,农村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四是农民收入稳定增加。认真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得到了持续稳定增长。五是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与改善农村民生结合起来,以解决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问题为重点,坚持每年兴办几件关系民生的惠民实事,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

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水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由基本解决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农业投入仍然不足,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乡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825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低2975元,只占全国的48.7%;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低483元,只占全省的85.4%;比武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平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15元,分别低1625元和290元。总体来看,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在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发挥优势、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

尽管影响天水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较多,但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面临一些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甘肃和天水发展的政策措施,规划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部署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在我省我市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为了确保这些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省委、省政府也及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含金量很高的配套政策,这为我们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中央连续七年出台的1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有利于天水加快农业农村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三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我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三农”工作思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盼发展、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先创优等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为加快“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有稳固支撑;只有坚持不懈地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提高农民购买力,保增长、扩内需才有持久动力;只有坚持不懈地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改善农村民生,整个社会才能保持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着力在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中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兼顾、改革创新、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全力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

二、完善思路,科学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

按照党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以“一城两园一集团”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为龙头和载体,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工程”,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通过“十二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力争使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五个大幅度”:一是农业增加值大幅度提高。“十二五”末,农业增加值力争达到81亿元,年均增长7.8%;粮食产量达到120万吨,年均增长2.4%,基本实现区域自给。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末的2825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5560元,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全国“十一五”末的平均水平5800元。三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十二五”末,农村贫困人口由目前的43.23万人减少到约20万人,农村贫困面由目前的14.1%下降到8%。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十二五”末,全部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每个县区至少建成一个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二五”末,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民收入的40%来自于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十二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开创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一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通过企业化、工厂化的管理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二是坚持大农业的思路抓农业。通盘考虑农业各项工作,打破涉农部门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状况,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发挥涉农部门整体功能,整合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全力推进农业重点工作;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抓农业。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各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为加快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四是坚持通过深化改革抓农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着力解决影响我市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消除制约农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五是坚持发展循环经济抓农业。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积极开发利用新燃料、新饲料、新肥料、新材料,探索“种—养—加”、“猪(牛)—沼—菜(果)”等生态种养模式,走种养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我们要按照“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扶龙头、抓改革、促增收”的总体思路,狠抓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

1.兴产业,做大做强三大优势产业

我市农林特产资源丰富,河谷川道区农业较为发达,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成片、突出规模”的原则,重点抓好示范区和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

建设五个果品产业示范区。按照“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的思路,以秦州、麦积两区“天水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天水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为主,打造“花牛”苹果生产示范区;以秦安为主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鲜食蜜桃生产示范区;以秦州、麦积为主打造优质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生产示范区;以秦州、麦积为主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大樱桃生产示范区;以清水、麦积为主打造优质早熟核桃生产示范区,不断加快果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步伐。

建设三个畜牧产业示范区。按照“加快提升猪鸡产业、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的思路,以张川、清水为重点,建设百万头优质肉牛养殖示范区;以甘谷、武山、麦积、秦安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建设全省最大的瘦肉型良种猪养殖示范区;以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为重点,打造良种蛋鸡和放养肉鸡养殖示范区,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

建设蔬菜产业“五个一”工程。按照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的思路,以甘谷、武山渭河河谷川道为重点,打造一个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以秦州、麦积为重点,建设一批城市居民“菜篮子”生产基地;在已有蔬菜营销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成立天水市蔬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进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依托现有的蔬菜销售网络,建设一个大型的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拓宽蔬菜流通销售渠道;积极筹办天水蔬菜博览会,提高蔬菜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2.扶龙头,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带动农户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落实省上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26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其做强做大,增强市场竞争力。

重点扶持七个果品龙头企业。果品业重点扶持天水花牛苹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果汁、天星彩印、北京中果、德盛果蔬、山东威龙、绿源种业等7个加工、包装、储藏、销售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九个畜牧龙头企业。畜牧业重点扶持康晟食品、嘉信奶牛、澳牛乳业、西联蜂业、伊味思食品、康达牧业、九龙山养殖、甘谷丰裕、秦源牧业等9个养殖、加工、销售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五个蔬菜龙头企业。蔬菜产业重点扶持昌盛食品、众兴菌业、绿源贸易、全录王辣椒、青露果蔬等5个运销、加工、贮藏、保鲜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五个其他龙头企业。特色产业重点扶持绿鹏公司、三阳花木、天森药业、盛源商贸、甘肃丰收等5个淀粉加工、中药材、花卉生产龙头企业。

同时,加强政府信贷担保支持力度,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担保公司的运营,着力解决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贷款难的问题,改善企业信用环境。

3.强基础,加快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本条件,不仅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也是我们欠发达地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抢抓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组织实施农村道路建设“六大工程”。针对我市沟壑纵横,山梁交错,山地多,平地少,生产交通条件较差的实际,重点抓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建制村道路通畅、农村联网路和断头路建设、农田道路、旅游公路升级改造和农村道路安保等“六大工程”,进一步解放和提高农业生产力。

组织实施梯田建设“五个万亩以上工程”。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严管理的“四高一严”原则,以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加大梯田建设力度,突出抓好麦积南山10万亩梯田、清水水清梁10万亩梯田等五个万亩以上梯田示范点建设,实现“十二五”期间再造150万亩优质梯田。

组织实施水利工程建设“七大工程”。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重点抓好渭河干支流堤防、张家川县石峡水库除险加固、秦安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藉河二期示范区生态治理、武山县北顺灌区改造、甘谷县渭丰渠渠首改造、清水县王磨电站等“七大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加快防洪堤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步伐,消除防汛隐患。

组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八大工程”。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上磨水库、高桥头水库、张家川富川水库、神农峡水库、引洮二期供水工程和秦州区徐家店、甘谷县西北部、张家川刘堡梁、清水县丰望和王店等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解决150万人的农村饮水问题,让农村群众喝上卫生水、安全水、放心水。

组织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七大工程”。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举措。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凯迪生物质能源、天保二期、三北五期、国家生态公益林、中德财政合作造林、渭河流域百万亩水源涵养林等“七大工程”,实施公路沿线和重点旅游乡村绿化项目,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4.建市场,健全完善流通网络体系

我市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价格低而不稳、“卖难”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市场体系,拓宽营销渠道,延长产业链条,突出抓好“一城五市场三节会”。

加快建设“中国·天水花牛苹果商贸城”。在麦积、秦州两区之间,西起秦州区玉泉镇县家路村,东至麦积区花牛镇肖家庄及邓家庄村,南至藉河,北依城郊北山,总面积约1000亩的区域,建设“中国·天水花牛苹果商贸城”,以果品贮藏保鲜和展示展销为主,同时把其他各类农副产品纳入其中,建设集果品集散、贮藏保鲜、展示展销、商贸洽谈、科研培训、技术推广、休闲观光等为一体,带动陇东南、辐射大西北的大型果品城、农贸城、旅游城,把天水打造成西北一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改造提升“五个市场”。要健全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改造提升秦州瀛池果蔬批发、麦积东部果品蔬菜批发、武山洛门蔬菜批发、甘谷县大像山物流园区、张家川龙山皮毛等五个市场,完善配套设施,扩大市场规模,强化服务功能。针对国外市场对花牛苹果、下曲葡萄等产品需求量大的现实,支持企业申请办理出口权,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加快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发展连锁经营、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鼓励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向超市、连锁店和便利店配送农副产品,培育壮大农产品终端市场。

坚持办好“三个节会”。近年来,麦积区和秦安县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果品节会,通过项目推介、展示展销、招商洽谈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市内外农产品产销合作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今后,要继续办好麦积区花牛苹果节、秦安果品博览会和清水县夏秋两季商品交易会,发挥好节会在打造优势品牌,提高产业知名度,扩大商品流通、活跃城乡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5.促统筹,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消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实现城乡一体化,根本途径在于加大反哺支持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麦积试点区”和“十七个试点村”建设。

建设“一个统筹城乡试点区”。麦积区是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县区,要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麦积区中心城区开发,按照三步走的思路,2010年启动,3年内取得重点突破,5年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公共服务城乡协调、社会保障城乡覆盖,10年基本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抓好“十七个统筹城乡试点村”。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市委、市政府已经在全市选择优势明显、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特色鲜明的麦积区花牛镇花牛村、曹埂村,马跑泉镇黑王村,麦积镇后川村等16个镇的17个村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村。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从规划编制、村庄整治、产业发展、体制创新等重点工作入手,通过“三个集中”的根本方法,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农村住宅小区,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的新村庄。

6.抓改革,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农业的发展得益于改革,今后的发展仍要依靠改革。当前,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通过深化改革抓农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农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天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等配套改革,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力争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

全面推进水利事业改革。建立完善和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取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纳污总量控制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加强水量的统一调度和计量监控,落实用户水权。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水权交易市场建设,实现水权有偿转让,通过市场手段实现初始水权的二次分配。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农村各项综合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将业务范围向农村延伸,着力解决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民创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加快发展农村政策性保险,提高农业抗御风险能力。同时,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

最后,祝各位学员在党校培训期间学习进步、生活愉快!祝各位教职员工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