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参照依据
一、参照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城乡融合”思想中提出的有关标准和西方城市学家提出的观点
恩格斯认为“城乡融合”有两个标志: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标志。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用“城市”、“乡村”和“城市—乡村”的三块磁铁同时作用于“人民”来说明“城乡一体化”的观点。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主张通过分散权利来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以致最终达到把城市与乡村两者的要素统一到一个多孔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中,并作为一个整体运行。这些思想可以作为我们制定指标体系的参考。
二、考虑城乡一体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概念的重叠性,建立指标体系首先要理清这些概念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现代化指标侧重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工业化更加关注生产力、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强调人口的空间分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乡一体化是城市、乡村现代化的交叉和融合,它应该包括城市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的内容,按照我们对城乡一体化四个层次的界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应该与基本现代化同步,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更应该强调城乡体制、制度、机会和权利的协调与公正,强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参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指标选择》和《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指标选择》提出了人均GDP(美元)、农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人口城镇化率、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基尼系数、社会保障覆盖率、国家信息化指数和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系数等14项指标。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与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成立的联合课题组制定的《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共6个方面18项指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35%,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每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达4人,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0.4,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平均预期寿命为75岁,恩格尔系数控制在0.4以下,居住质量指数达75%,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达7%,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60%,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达85%,常用耕地面积动态平衡,森林覆盖率达23%,万元农业GDP用水量1500立方米。这两个指标体系是我们制定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参照依据。但是,按照“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因此我们认为,“全面小康社会”是“第三步战略”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是介于“总体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目标中间的一个目标。城乡一体化目标应该高于“全面小康目标”,而与“基本现代化”等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