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之我见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之我见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之我见农村剩余劳动力只不过是经济学理论称之为过剩人口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必须在过剩人口这个大框架下寻求合适的策略,才能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2.从理论上讲,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也应由上述原因引起,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之我见

农村剩余劳动力只不过是经济学理论称之为过剩人口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必须在过剩人口这个大框架下寻求合适的策略,才能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原因分析

1.经济学认为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由于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形成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提高技术,从而使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增加,同量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比重增加,用于支付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其结果必然造成过剩人口。其次是结构性产业调整引起结构性失业。由于新技术的广泛采用,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从而引起一个行业或一个产业的衰退,另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导致一段时间里会出现大量的过剩人口。我国城市大量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就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结构性产业调整所引起的。

2.从理论上讲,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也应由上述原因引起,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或者说根本原因是背离了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轨道而产生的,具有典型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结构性产业调整的结果。首先,资本投入少不可能引起有机构成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投资和农业资金短缺。不论是政府投资、社会投资还是农户自己的投资,都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就政府投资而言,我国的政府投资主要表现在某些硬件上,例如每年要投资兴建一些水利工程以防天灾等。直接对农业生产过程投资甚少或者没有投资。就社会投资而言,由于投资农业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所以很少有企业、团体或组织愿把钱投在农业。就农户自身投资而言而是微不足道的,根本谈不上规模投资。其次,技术含量低不可能引发机器排挤农民的现象。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从总体上说还是比较落后的技术水平,一方面是狭小的农业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又缺少现代技术的支撑,因而我国农业仍然是以人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过程,在这里不存在机器排挤劳动力的现象。再次,文化素质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推动生产资料的数量不可能增加。有资料表明,全国农村平均每百名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有11.23人,小学文化程度人数35.52人,初中文化程度人数42.83人,大专以上的仅0.24人。如此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农业生产规模的可能性就小,结构性产业调整带来的冲击短时间不会显现出来。

3.从现实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①农民收入低。影响农民收入的原因主要是农副产品的价格长期低于工业产品的价格。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农副产品的价格是以劣等地为依据,按社会平均利润形成的生产价格或高出生产价格出卖,从而获得超额利润。由于众多原因的制约,我国农业并没有按此规律运行。去年阜阳市农村的萝卜每千克0.30元,大葱每千克0.32元。今年荆州市的萝卜每千克0.40元,葛笋每千克0.40元,小葱每千克1元。假定农民要买1台电视机或者1台小型机器,需要多大一堆粮食或者蔬菜、水果才能换得到。如果到城里去打工,以擦皮鞋为例,一双皮鞋至少要1元,一天可收入20元左右,比在农村种田划算得多。②农民负担重。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的负担是沉重的。一方面收入很低,另一方面负担又重,为了摆脱困境,农民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③城市现代文明的诱惑。当代城市文明的发展,对于几千年固守在土地上安稳过日子的农民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农民,不愿在农村过清贫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也要去闯闯世界。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大量农民弃农进城,从而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这种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政策失灵造成的,是以大量的土地荒芜为代价的。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比较

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4.69亿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2亿人。由于人口增长,新生的劳动力也不断增加。如何消化剩余劳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

1.向城市转移。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加之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中国农民自发地大批向城市流动。从积极作用看,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作为廉价劳动力用自己的双手和血汗创造着城市文明和经济繁荣。当然,在创造城市文明与繁荣的同时,农民也获得了较好的回报。以湖北鄂州市为例,2001年,全市大约有11.2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户均外出打工人数达58人,农民人平获得工资收入1 048元,比“八五”期末增加218元,增长26.2%。2001年外出打工农民通过邮局寄回家的钱就达3 546万元。正因为到城市打工可以获得高出农村多少倍的收入,所以形成了大规模的候鸟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特殊方式,是新时期特殊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壮举。

2.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农民大量涌进城的问题开始显现:①给城市管理增加了难度。一方面是许多专家呼吁要放宽农民进城的门槛,另一方面城市政府管理体制不可能让农民得到完全公平的待遇。以广东东莞为例,户籍人口只有154万,而外来人口有500多万,用154万人口预算的政府财政,怎么可能应付近700万人口的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城镇环境管理、子女教育、卫生防疫等事务。②给城市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增加了难度。如果说80年代左右,城市职工有“大锅饭”的保障,城市许多岗位可以由农民工来填补的话,那么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引发的大量城市职工下岗,加之大学生就业和复转军人安置的压力,城市就业平台已经人满为患,不少人的劳动权和生存权同等重要,城市人的再就业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存在,还维系着全家的生存权和教育权,维系着城市的安定团结。为此,城市职工的就业观念也随之转变,过去不愿做的事现在也愿意做了,这就使农民进城获得岗位的机会减少。③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许多资料表明,农民工进城的主要成分是稍有文化和年轻力壮的人,剩下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孤儿寡母,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更谈不上走规模经营之路。

正因为如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20世纪80~90年代期间可以称之为上策之举。但从现在起,不应作为上策之举来选择,只能当作一般出路来选择。

3.发展农村小城镇。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纽带,通过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服务旅游业等领域,不仅可以控制农村劳动力的无序外流,还可以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在国外,一个村庄就是一座小城镇,而且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小城镇。在那里同样可以享受到现代文明。许多著名的小城镇,还成为世界元首或首脑开会的首选地方。我国在这方面过去不够重视,现在步伐又太慢。进人新世纪后,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应当成为上策之举。

三、几点建议

1.政府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存在无序状况,特别是房屋建设在式样、高低、组合等方面缺乏统一要求,显得杂乱无章。为此,要制定小城镇建设的相关制度或法规,从而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硬件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

2.实行开放城镇政策。所谓开放城镇政策,就是要在政策上降低土地价格,允许或鼓励城市人到小城镇去购房落户或休闲。这非常有利于缩短建设美好小城镇所需要的时间,吸引农村劳动力不再无序外流。国外许多有钱人,包括大学教授在农村或小城镇有房子、有地,节假日都到乡下度假。这非常有利于将新科技、新观点、新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去,从而加快农村的发展。

3.把增加农民的收入落实到实处。前面分析已经证实,我国农村不是不需要劳动力,而是农村太穷、农民太苦而留不住劳动力。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解决好“三农”问题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税费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轻了农民负担,即使减一分钱的农民负担,就等于增加了一分钱的农民收入。但是,无论是制止乱摊派也好,还是推行费改税也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安抚手段,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要彻底解决农民沉重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从节流上着手,即减少农民必须养活的基层干部的人数及他们的开支数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彻底减少农民负担的有效方法。

4.政府财政支出应增设对农民进行培训的项目。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撑,特别是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到农业领域去发挥作用。现在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数量逐年在增加,但几乎没有回到农村去的。这是因为上大学的投资巨大,农村短期内又没有收回成本的可能。为了加大培养农村急需人才的力度,政府应在财政支出中增设对农民进行培训的项目。一方面用于农业大学有关学科中的学生签订定点定向培养契约,在校期间所有费用全免,毕业后分到农村去工作;另一方面用于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农民可以向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技术工人一样,每年或两到三年都有机会得到劳动技能的培训。劳动技能的提高无疑会转化为生产能力,从而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农民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安心农业生产,实现劳动力的自我消化。

(2002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