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藏区跨越式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历史机遇

甘肃藏区跨越式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历史机遇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藏区的跨越式发展与国家的政策和投资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家和甘肃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甘肃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这些政策和措施也是甘肃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外在条件。会议还对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二、甘肃藏区跨越式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历史机遇

(一)甘肃藏区跨越式发展的资源优势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机制都是一样的,当初它们成就了英国和日本,如今也开始适用于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事实上,研究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已经发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定安装在相同的四个轮子上,无论是贫国还是富国。这四个轮子,或者说增长的要素就是:人力资本(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资本(机器、工厂、道路);技术(科学、管理、企业家才能)通常,经济学家使用总生产函数来表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1]对于甘肃藏区,与其他区域相比,发展的各要素只有资源占有一定优势,这也是甘肃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素。甘肃藏区的资源优势有:

畜牧资源:甘南州拥有亚高山草甸草场4084万亩,草地可利用面积3848万亩,是甘肃省天然草地中载畜能力较强,耐牧性较强的草场,理论载畜量621万个羊单位。各类牲畜年存栏289.02万头(只),肉类总产量33763吨。天祝有草原587万亩,畜种有白牦牛、岔口驿马等。

森林资源:甘南州有森林39.37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30%。较高的林地覆盖率不仅有助于环境的稳定,且由于甘南地处黄河、长江上游而具有更大的生态价值。天祝林地面积由50年代初的60万亩增至92.22万亩,林木总蓄积831.49万立方米。

水电资源:甘南州境内有以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为代表的120多条干支河流。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1万千瓦,占全省的1724.15千瓦的20.94%。天祝河流广布,水资源丰富,分为石羊河水系(内陆)和黄河水系(外流)两大水系。地表水年径流量10.24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4.2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甘南州共发现有铁、铜、铅、等45种矿种。已经探明的有23种,其中金、铀、砷、汞、铋、泥炭储量为全省第一位。天祝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石有22种,产矿点134处。有色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镍、铜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煤炭、石膏、磷等。

中藏药资源:甘南州境内蕴藏的纯天然野生中藏药材850余种,中藏药材蕴藏量为5243万公斤。经过多年培育,现已有部分中藏药材进行人工栽培种植阶段,截至2003年年底,甘南州已种植的中藏药材600多种,种植面积为6.95万亩,产量达到13621.1吨,占全国主要中藏药材数量的62.5%。天祝野生中药材主要有鹿茸、麝香、党参、黄芪、冬虫夏草等,而且蕴藏量也非常丰富。

旅游资源:甘南州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约7大类、33种、146处,其中自然景观56处,人文景观90处,有些资源集人文和自然为一体。这些资源种类全、特色浓、适应国内外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开发潜力巨大。天祝旅游资源集雪山、草地、森林、河流和藏传佛教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为一体,形成具有地域及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

(二)甘肃藏区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快速度的发展,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目标;跨越式发展是一种赶超先进的发展,要在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前提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甚至赶上和超过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不仅是一种超常规的发展,而且也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它不是全面、平行地推进,而是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有先有后、有所侧重;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情况下,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关于经济发展的文献可以说是相当丰富,如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动理论”;讷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等等。“大推动”理论是早期的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迅速改变发展落后的状况,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该理论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时有明显的缺陷,大规模的投资不符合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实际。但在域区发展的分析中,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为国家在某个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是可能的。关于藏区进行跨越式发展,一般认为,仅靠藏区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必须依靠国家的大力投资才能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藏区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甘肃藏区的跨越式发展与国家的政策和投资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藏区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藏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号召之后。国家和甘肃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甘肃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这些政策和措施也是甘肃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外在条件。

1.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及相关政策

2010年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总结西藏发展稳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分析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会议还对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之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发[2010]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0]163号)两个重要文件。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的颁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区、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贫困程度深,要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西藏、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内蒙古、广西、宁夏等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加大中央支持和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力度,推动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

2010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规定:

(四)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战略。——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以“两州两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陇南市)为重点,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大幅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十七)实施甘南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恢复与保护。全面启动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退牧还草、牧区水利、暖棚养殖、饲草料基地、草原鼠害防治和游牧民定居等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力度。研究建立甘南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水源涵养功能。支持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十四)甘南、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抓紧引洮济合、引洮入潭、青走道水电站、石门河引水等工程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积极发展高原草原旅游、回藏风情旅游,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和临夏穆斯林风情旅游品牌。

4.《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施意见》规划了甘肃藏区的发展目标和区域发展战略

甘肃藏区的发展目标:

第一步,到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集中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并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4年累计完成730亿元;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0元,年均增长13.5%以上。

第二步,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初具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35%以上,六年累计完成1600亿元;人均年财政支出达到225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0.0元,年均增长9.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40元,年均增长13.5%以上。

第三步,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平均水平,力争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优势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本达到小康社会各项指标,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25%以上;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甘肃藏区区域发展战略:

根据藏区生态功能区定位和在发展稳定大局中的特殊战略地位,立足高原生态资源优势,统筹谋划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农牧业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布局和建设,集聚发展要素,把甘南建设成为青藏高原东部生态文明示范区,把天祝纳入兰(州)白(银)经济圈,建设成为我省藏区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