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养老金投资收益超过通胀了吗

美国养老金投资收益超过通胀了吗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2 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对于美国企业年金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集中探讨企业年金投资组合与资产配置的成果较多。

1.2.2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美国企业年金(私营养老金)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

第一,对美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分析。从年金基金的投资政策与策略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包括:Zvi Bodie(1988)探讨了美国DB和DC型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政策;James D MacBeth,David C Emanuel and Craig E Heatter(1994)围绕DB型养老金计划的投资策略展开研究;Jawad M Addoum(2010)研究了有关养老金计划投资决策以及影响净收入的会计假设等规定产生的效果和作用,并对养老基金管理者在资产配置方面的战术策略进行了探讨。

集中探讨企业年金投资组合与资产配置的成果较多。例如,Susan J Stabile(2002)对于DC计划参与者的行为如投资选择等进行了研究;William E Even,David Macpherson(2004)对养老基金投资雇主股票的原因与所产生的影响展开了分析;Seth Ru-then(2005)对于DB型养老金计划的资产配置的长期转变进行了分析;Gary R Mottola,Stephen P Utkus(2007)分类探讨了401(k)计划的投资组合选择;Olivia S Mitchell,Gary R Mottola,Stephen P Utkus and Takeshi Yamaguchi(2007)对比分析了401(k)计划在采纳生命周期基金前后的资产组合情况;Ilana Bo-ivie,Beth Almeida(2008)研究了美国DB和DC型企业年金计划的资产配置模式及其调整变化;Stephen P Utkus,Jean A Young(2012)全面评述了DC型养老金计划中持有公司股票的特点,积极提供公司股票的计划举办者的典型特征,以及防止公司股票比例过于集中的限制型措施,并利用两个回归模型分析了自2005年以来DC型计划中公司股票持有比例下降的原因;(美)罗格等编著,林义等(2003)译的《养老金计划管理》,以美国的数据和案例为分析材料,详尽阐述了养老金计划的投资营运、风险管理等养老金计划管理的核心问题。

而重点分析年金基金投资绩效的文献则包括:William E Even,David Macpherson(2005)研究了DC型养老金计划迅猛增长的趋势,认为参与者主导对养老金计划的资产分布有重大影响,参与者主导型计划运作绩效优于雇主主导型计划;Alicia H Munnell,Mauricio Soto,Jerilyn Libby and John Prinzivalli(2006)对比分析了DB型企业年金计划和401(k)计划的投资回报;Ning Tang,Olivia S Mitchell(2008)对401(k)计划投资选择的效率和绩效进行了评估,认为主要影响因素与所提供的基金种类相关,而不与总数量相关;Ross Kerber(2011)根据富达投资公布的数据,得出以下结论:由于股市上升行情的推动,美国401(k)退休储蓄账户的平均余额创下了199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第二,以美国企业年金的监督管理为研究对象。这类研究文献主要出现在21世纪以后,如Sylvester J Schieber(2002)深入探讨了美国《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对于雇主养老金计划的监管及其退休保障所产生的影响;Mark J Warshawsky,Neal McCall,John D Worth(2005)提出了监管单雇主DB型养老金计划的现代方法;Phyllis C Borzi,Martha Priddy Patterson(2007)评述了美国退休待遇支付的监管和实施情况,指出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成员免受因破产、财务管理不善或退休金的管理投资人员渎职带来的财务损失。(美)马克·罗森布朗(2004)介绍了美国私营养老金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最佳实践经验(13)。(美)莫顿·克里文等(2007)分别论述了美国企业年金三大主要监管机构的职责和作用(14);Hu Y,Stewart F(2009)通过对美国等多国家私营养老金计划监管结构的分析,提出可供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参考借鉴的政策建议;David W.Powell(2010)对比经合组织2009年更新版的养老基金治理指南与当前美国养老金计划治理实践,认为两者有偏离,建议美国养老金计划举办者和受托人可以适当考虑采纳2009年版指南的建议;David Morse(2011)指出当前美国养老金制度的状况显示,旨在鼓励参与计划、限制高收入雇员待遇、提高计划公平性的政府监管法规在某些方面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Roland Criss(2011)试图向养老金计划的管理者阐明,劳工部新颁布的管理费披露条例如何影响2012年及未来的养老金计划举办者,使计划管理者在经历受托人角色巨大变化时能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Fred Reish,Bruce Ashton(2012)详细介绍了劳工部2012年2月颁布的养老金计划管理费披露条例,基于对2007年和2010年不同版本条例的比较,着重评析了新条例重大的修改和调整之处。

第三,对美国企业年金制度及其变革的分析。其中不乏侧重制度的发展演变与计划内容描述的文献,如Frank Cummings(1974)主要回顾了1974年以前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的主要特点、运行的法律框架、养老金行业内人士各自发挥的作用,并对所提议的1974年养老金改革法案进行了探讨;Martin Feldstein(1981)重点分析了在未来持续的通货膨胀预期,以及通货膨胀率不确定的背景之下,私营养老金的发展演变方式;Samuel H Williamson(1995)系统回顾了20世纪美国工业化养老金的发展历程;Olivia S Mitchell(2000)分别探讨了在过去20年里,DB和DC型私营养老金计划所经历的内容和结构方面的巨大变化;John C Scott(2007)分析了美国税收制度、私营养老金计划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以及退休收入保障之间的内在联系;Alicia H Munnell,Francesca Golub Sass,Dan Muldoon(2009)对美国401(k)计划的发展演变、近年来的状况改善及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展开了探讨;Kandice A Kapinos(2011)探讨了传统DB型养老金计划向现金余额计划转化,导致工人养老金待遇降低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美)艾伦等著,杨燕绥(2002)等详细介绍了美国私人退休金计划的产生和发展、计划种类、税收优惠政策、计划设计与运行以及资产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美)布拉德福德·德龙(2005)对美国养老体系的不可持续性以及联邦政府疏于监管等问题进行了剖析(15)

着力研究制度改革及新近重大事件(如《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2008年金融危机等)影响的成果主要有:David M Walker(2005)探讨了DB型养老金计划筹资规则的修订问题,认为这是全面养老金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Douglas Fore,P Brett Hammond(2005)基于对DB型养老金计划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改革的新思路;David W Wilcox(2006)分析了美国DB型养老金制度的改革问题;Cynthia Megowan Olds(2006)探讨了《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的新规定对于美国单雇主DB和DC型计划的影响,以及计划举办者需要采取的对策;Mark J Warshawsky(2007)阐述了导致2006年新养老金法案出台的政策背景与法案主要的筹资条款,分析了所规定的最低缴费的波动情况,认为新法案将有利于DB型计划的发展;Alicia H Munnell,Jean Pierre Aubry and Dan Muldoon(2008)探讨了因金融危机造成的资产缩水对DB型企业年金计划的参与者和举办者的影响;Jack VanDerhei(2009)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于401(k)计划账户余额的影响;Teresa Ghilarducci(2010)认为401(k)计划存在严重问题,主张重新设计401(k)计划,建议由所有雇员都能参与的新担保回报型账户取代401(k)计划;Dan McCrum,Nicole Bullock(2012)指出2011年债券收益的下降、股市中资产的积累不及负债的增长,导致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的融资缺口扩大,远远超出金融危机时期的缺口规模。

国内专家学者对美国企业年金投资与监管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整体模式的评述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介绍,在实践运用方面寻求可以为我所用的经验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本土专家学者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专论。通过以上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可以看出,专注于系统地、动态地考察美国企业年金投资与监管的实践,进行中美比较,探讨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年金投资与监管水平的著述还不多见,仍然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更为重要的是,直至目前,学界对企业年金投资与监管的研究,缺乏新的理论工具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规律,以及政府实施监管的制度因素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因此,本书将以新的理论工具展开中美企业年金投资监管的系统比较,探讨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规律,以及政府实施监管的制度因素,希望能为提升我国企业年金投资与监管水平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