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现状

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现状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版权贸易大概应从20世纪初算起。这些地区的版权贸易量几乎占了全国版权贸易数量的绝大部分,其他地区则较少,更有近10个地区开展得极少甚至于尚未开展此项工作。

四、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版权贸易大概应从20世纪初算起。1899年,时任南洋公学院院长的张元济曾与严复有过多次协商,最后就出版严复所译的《原复》达成了协议:2000元买下《原复》的译稿,同时,此书出版之后再以二成版税付给严复。这是今天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版权贸易。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文革”十年动乱,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包括版权法在内的整个国家的立法工作举步维艰、进展迟缓,既没有版权国内立法,也就不可能参加任何一个国际版权公约。虽然此间曾有过我国与前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相互“友好”使用作品的行政规定和实践活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涉外版权贸易总体而言可谓踪影难觅。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版权贸易才开始有了生机。在我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前的这段时间里,虽然也有些出版社与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前南斯拉夫等国家开展了版权贸易,但数量不多,而且多限于合作出版的方式。这一时期数量多且影响大的港台贸易还是在中国内地与港台地区之间。例如,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王世襄先生的《明世家具珍赏》前后在香港出版;经中国内地作品版权人授权的《资本论》、《中国园林》、《中国美术全集》、《故事大王》等作品先后在台湾地区出版;而台湾地区作品《彩色世界童话全集》、《席慕蓉抒情诗选》、《琼瑶作品集》等也先后被中国内地引进。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对外版权贸易的全面启动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部署都已取得初步成效,国民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对外科技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特别是1992年10月我国正式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为我国的对外版权贸易的大力发展提供了依据,而1995年《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的达成,客观上进一步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之,成长中的出版社和发育中的出版市场正日益成熟。

(一)引进分析(参见图2-5,表2-7,表2-8)

img14

图2-5 1990年9月—2005年中国内地200家出版社图书版权引进数量比较

表2-7 2000—2004年全国图书版权引进地情况统计

img15

表2-8 2000—2004年全国图书版权引进情况统计

img16

依据国家版权局的上述统计,我国内地图书版权贸易在引进方面有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1.引进数量增长较快,特别是2000年之后,呈高速增长的态势

版权引进在2003年达到高峰,引进了12 516种。这说明,我国出版社经过进入国际版权公约后的短暂阵痛之后,很快就适应了国际版权贸易规则,标志着我国出版社版权贸易能力的快速提高。

2.从引进版权的来源地为主,后期转为以外国为主

中国内地与港台地区间的版权贸易数量,无论是引进还是输出,在1991年前一直占中国内地图书版权贸易的首位。但从1992年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开始,引进情况开始发生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引进数量开始超过输出,二是版权来源地从以我国的港台地区为主逐步转为以外国为主。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与韩国等十个国家已成为我国引进版权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与俄罗斯六国已成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重要的伙伴国。

3.从引进作品内容看,题材从相对单一到较为丰富,财经、科技、电子类图书数量逐步增多,引进热点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相吻合

在引进初期,引进作品以语言类、文艺类、生活类书籍为多,品种略显单调。到后期,这一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图书品种不断增多,领域日益扩大,学术类、财经类、科技类与电子类图书开始在版权贸易中占据重要位置。一些出版社还引进了许多外国原版教育类书籍。图书版权贸易出现了计算机热、财经热等新热点。计算机、经济管理与语言类图书形成引进书的三大板块,数量不断上升。大量文化、生活类作品的引进,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而大量学术类、财经类、科技类与电子类作品的引进,使图书版权贸易在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4.涌现了一批版权贸易实力较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取得较好收益的出版社

经过长期努力,一些版权贸易活跃、成绩显著的出版社开始出现,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明天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华夏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漓江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海南出版社等。一些出版社为自己的版权贸易工作制订了长远的规划,使版权贸易图书成规模、上档次、增效益、出品牌。一些领域的特色出版社已经形成,如计算机书籍“四强”(电子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出版社)、文艺书籍“四强”(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与漓江出版社)与外语学习书籍四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与商务印书馆)等。在这些出版社中,版权贸易图书不仅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些出版社版权贸易图书销售码洋已在出版社总销售码洋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5.从地区上看,近些年来引进版权实力较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京沪苏桂等10个地区以内

引进版权实力较强、成绩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辽宁、广东、江苏、广西、湖南、天津、吉林与海南等。这些地区的版权贸易量几乎占了全国版权贸易数量的绝大部分,其他地区则较少,更有近10个地区开展得极少甚至于尚未开展此项工作。

(二)输出分析(参见表2-9,表2-10,表2-11)

表2-9 2000—2007年我国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数据

img17

在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中,较之引进图书,版权输出则大大不足,其最大的不足体现在版权贸易逆差非常明显,此外在输出地区和输出内容上也过于集中,具体分析如下:

1.从输出数量来看,贸易逆差非常明显

2000—2007年,中国版权输出总量为10 782种,相对于78 811种的版权引进数量来说微不足道。8年间,引进与输出比例平均大约为7.3∶1。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机制问题,我国目前在版权贸易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引进版图书可以参加国家图书奖的评选,而输出版权的图书则没有相应级别的奖项可参评。国家对输出本国图书版权缺乏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其次,是很现实的经济因素,一般来说,输出版权是前期投入较大、见效比较慢的工作,版权贸易输出收益很小且短期内效益不明显,挫伤了出版社的积极性。根据业内人士计算,很多版权的收益是象征性的,又由于版权贸易中存在海关关税等支出,1 000美元的版权输出扣除各种费用后就只有10%的利润。人民出版社在版权输出上可算得上名列前茅,但据该社财务人员反映,“一本图书版权输出,按预付款平均1000美元计算,国外对等扣除10%的税款,代理费10%(如通过代理),尚余800美元,按目前最低的标准与作者分配各50%计算,出版社尚余400美元,待扣完国内各种名目的税款,出版社最终能留100美元(这里还没有计算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成本及其他成本)。如果国外引进图书方没有提供扣税原始票据,则在国内税务中连扣带罚,最后还要赔上上千元”。而引进图书产生的效益则比输出快得多,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出版社对引进国外版权趋之若鹜,而对于输出版权这种受累不讨好的方式避之唯恐不及了。

2.从输出地区来看,主要集中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2003年全国图书版权贸易输出地统计(见表2-10)显示,我国内地的版权主要输出到我国的港台地区和几个亚洲国家,市场范围也仅局限于东南亚一带的华文圈内,在欧美只有零星的分布。以2003年的版权输出地为例,811个类别的输出图书中,输往台湾地区的占472个,香港地区占178个,韩国占89个,日本占15个,新加坡占9个。而出版物在海外的最终读者,也主要是华人和部分汉学家。

表2-10 2000—2004年图书版权贸易输出地情况统计

img1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经手工整理而成)

3.从输出内容来看,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类书籍受欢迎,其他类别则较少见

有关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语言类书籍主要集中于古籍整理、旅游风光、名胜古迹、古今建筑、工艺美术画册、文学、历史、医药等领域,例如,2003年版权输出(见表2-11)类别811种,其中历史、地理类179种,文教科体类148种,医药、卫生类93种,这三类就占了图书输出类别的一半以上。只是对于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输出内容又有所区别。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对少儿、语言类图书感兴趣,引进的作品包括《中华民间故事大画册》、《绘图本中国古典文学》以及《汉语拼音彩图故事》等。而日本、韩国等国对中国的文学、哲学以及传统医学类图书感兴趣,则引进了《中国哲学大纲》、《中国武侠史》、《中国药膳大词典》等,欧洲国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医术及艺术方面,如德国引进了《西藏风貌》、《中医内科学》、《中国保健推拿图谱》,意大利引进了《中国瓷器绘画艺术》、《长寿之谜》,法国引进了《敦煌吐鲁番文集成》。美国引进内容则相对比较分散,如《气功精要》、《中国金鱼画册》、《三松堂》、《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企业信用的再创造等》,但美国的作品使用者相对集中,以大学、科研机构的出版社居多。此外,尽管有关我国当代政治经济与科技方面的图书在版权输出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如《经济白皮书: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1994—1995)》,《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5)》等被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出版社翻译出版,德国与美国则分别引进了《孤立子理论与应用》与《非线性阶偏微分方程》,但仅限于有限的几个国家。至于文艺类作品,主要集中在现代鲁迅、巴金、茅盾、郭沫若、老舍、曹禺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家,当代作家方面比较受欢迎的只有王蒙等有限的几个人。

表2-11 2003年版权输出、引进类别情况

img19

续表

img2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4.从翻译语种来看,以亚洲的日韩较多,而英语国家和地区相对较弱

6年输出统计显示,亚洲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位居前列。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引进的图书有多达111种并未翻译成外语,只是买的中文重印权。也就是说,在395种图书中,翻译成外语的只占72%。其中,日语、韩语两种语言又占了39%,而英美等英语国家则总共只有20余种。当今世界英语读者数量众多,但我们的版权输出数量却与之极不相称,这有待进一步深挖潜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