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关系的特征和作用

公共关系的特征和作用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特征和作用一、公共关系的含义公共关系一词是从英语Public Relations翻译过来的。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是公共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一方。认知度与我们常说的知名度相比内涵更丰富。一般来说,公众如果只闻其名,即“知名”,对组织的意义并不很大;而在知名的基础上,公众对组织的认识越多、越深,对组织的意义或作用就越大。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特征和作用

一、公共关系的含义

公共关系一词是从英语Public Relations(缩写为PR)翻译过来的。公共关系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而且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和不同的实践领域,由此形成了对公共关系定义的众说纷纭。据统计,公共关系的定义大概有上千个;也有人认为,只要有多少人尝试对它下定义,便会有多少个定义。随着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深入,在我国也逐渐形成了形象学派、协调学派、传播学派、管理学派等众多学派。不同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虽然都有其合理性,但在对公共关系定义的表述上则显得异彩纷呈。

通过对众多公共关系定义的借鉴以及对公共关系特征的概括,我们认为: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通过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利益协调等方法,提高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促成社会组织与其相关公众良好合作并和谐发展的科学和艺术。为了进一步理解公共关系的定义,我们有必要认识公共关系工作的三大要素、三大目标和三大基本方法。

(一)公共关系工作的三大要素

1.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集体。它有清楚的界限、明确的目标,内部实行明确的分工并确立了旨在协调成员活动的正式关系结构,比如政党、政府、企业、学校、医院、各种社团等等。

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是公共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一方。

2.媒介

公共关系媒介是指使社会组织与公众发生联系的人或事物。人通过语言、行动表达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使社会组织与公众建立和发展关系。事物包括为建立和协调公共关系所开展的活动,使社会组织与公众发生联系的物品、符号、标志、图画、图像等等。在现代社会,报刊、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公共关系媒介。

3.公众

公众是指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有共同利益需求的个人、群体、组织集合而成的整体。社会组织的员工、顾客、读者、观众、社区居民、社会名流等都是重要的公众。公众构成了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客体。它对社会组织产生制约和影响,是社会组织认识、作用的对象。

社会组织通过媒介作用于各类相关公众,各类相关公众对社会组织产生认知,表示赞誉,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从而形成互助互利、和谐发展的关系。

(二)公共关系工作的三大目标

公共关系工作目标是指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工作所欲达到的树立组织形象、与公众取得和谐的状态。具体来说,公共关系工作有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三大目标。

1.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社会组织被社会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它包含被认识的深度和被知晓的广度两个方面。例如,一个企业的名称、法人代表、历史沿革、行业归属、主要产品、产品商标、产品特征、经营状况等诸多具体信息在多大范围内被公众所知晓,在多深的程度上被公众所认识,合起来即为这个企业的认知度。

认知度与我们常说的知名度相比内涵更丰富。它不仅指组织的名声在多大范围内被公众所知晓,而且指组织有多少信息被公众所认识。一般来说,公众如果只闻其名,即“知名”,对组织的意义并不很大;而在知名的基础上,公众对组织的认识越多、越深,对组织的意义或作用就越大。因此,任何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其目标之一就是追求拥有较高的认知度。

2.美誉度

美誉度是指一个社会组织获得公众赞美、称誉的程度,是组织形象受公众给予美丑、好坏评价的舆论倾向性指标,是一种对组织的道德价值评判。

由于不同的社会组织其道德价值的体现有所不同,其美誉度的确定也就应分解为不同的内容。如生产性企业美誉度内容可分解为产品评价、服务评价、贡献评价、文化评价等;政府机关美誉度内容可分解为政绩评价、服务评价、民主建设评价、廉政建设评价等。

3.和谐度

和谐度是一个社会组织在发展运行过程中获得目标公众态度认可、情感亲和、言语宣传、行为合作的程度。和谐度与美誉度一样,也属对于组织道德价值评判的范畴。

在客观世界,关系无所不在,而关系的最佳境界就是和谐。和平共处、和谐发展,是处理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最基本准则。可以说,公共关系学就是为求取组织与其公众关系的和谐应运而生的。因此,和谐度是在认知度、美誉度基础上的必然延伸,是组织最为关心的一个目标。

(三)公共关系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社会组织要提高自身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属于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方法有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利益协调三种:

1.形象塑造

组织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一个组织综合认识后形成的印象和评价。组织形象对社会组织来说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组织的形象如何,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对企业而言,拥有了良好的组织形象,就能赢得公众的支持,就能拥有市场,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公共关系工作来说,形象塑造也是一个社会组织提高其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的先决条件。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开展组织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建立与推广、巩固与矫正等工作,做好社会组织的实力形象、文化形象、人才形象、品牌形象等各方面的形象塑造工作,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支持与合作,从而使组织得到和谐发展。

2.传播管理

公共关系传播管理是指社会组织为了提高自身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对借助传播方式所开展的传播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从传播管理的内容来说,有对公共关系宣传活动,如开放参观、展览展销、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公共关系广告等的管理;也有对公共关系一般活动,如联谊活动、庆典活动、赞助活动等的管理。从传播管理的任务来说,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有明显的区别,如在组织创建的初始阶段,传播的主要任务是为组织造声势,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培植公众对组织的善意和信任,争取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组织发展的兴盛阶段,传播工作应居安思危,从长远着眼,从实际出发,通过持久努力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巩固和完善良好的组织形象。在组织发展的危难时期,传播工作对内应稳定民心,查找原因;对外应尽快消除公众对组织的疑虑、猜忌、误解或怨恨,澄清事实真相,尽快扭转局势。

3.利益协调

公共关系协调既可反映社会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又可表明社会组织为争取公众的支持与合作而开展的各种协调关系的工作。和谐的公共关系环境,是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搞好公共关系的协调,是建立和谐的公共关系环境的根本保证。公共关系协调虽然有利益协调、态度协调、行为协调等诸多内容,但最基本、最关键的还是利益协调。社会组织在协调组织内部员工关系、股东关系和协调组织外部顾客关系、社区关系、政府关系、新闻媒介关系的过程中,必须认清各自的利益需求,把握相互利益的结合点,调整利益目标,促进互惠互利。所以,利益协调是赢得和谐公共关系状态的基本途径,也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方法。

二、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特征

(一)客观性

公共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组织的环境中。任何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公共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也都毫不例外地有意和无意地在进行公共关系工作,以维护和改善现有的公共关系状态,塑造良好的社会组织形象。

(二)公开性

公共关系主张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即通过提高社会组织的透明度,来增进社会公众对组织的了解、理解、支持与合作。同时,公共关系活动是在法律、法令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以公开的手段、方式和渠道宣传组织的方针、政策和行为,以实现公共关系目标。

(三)艺术性

社会组织面临的社会公众复杂多变,拘泥于一种公共关系模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公众需求,即使同一公众在不同的时期,其需求也有区别,因此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必然渗透着创造性的思维、针对性的模式、技巧性的方式方法。一句话,我们应该在科学的理论和原则指导下,讲究具体方式方法和策略性、技巧性,以其艺术的形式和手段达到最佳的客观效果。

(四)情感性

公共关系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关系的综合表现,但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由此,情感因素渗透于公共关系的全过程,甚至左右着公共关系活动的进程与成果。公共关系强调以信任他人、关心他人为宗旨,在其活动中重视情感上的沟通、联结、融洽,创造良好的组织气候。从这一点来看,有人把公共关系活动比做感情投资是不无道理的。

(五)战略性

公共关系的基本方针是着眼于长期打算,着手于平时努力。任何一个组织要建立和巩固良好的社会形象,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必须付诸系统、全面、有计划、连贯、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和扎实的公共关系工作。试图一次活动就立竿见影,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同时,公共关系要求理顺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大利益与小利益的关系,依据组织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大利益制定公共关系活动和公共关系过程,达到公共关系的目的。

三、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要以事实为基础,据实、客观、公正、全面地传递信息、反映情况。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事实,是好说好,是坏说坏;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掩饰,不夸大,也不缩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地反映现实,不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对事实采取公众可接受的立场,不袒护、不推诿。

(二)平等互利原则

平等互利原则是指社会组织与公众平等相处,共同发展,利益兼顾。公共关系是为组织的既定目标和任务服务的,但这种服务要以一定的道德责任为前提,以利他的方式“利己”,既要对组织负责,又要对公众负责。只有“利他”才能“利己”。公共关系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平等权利和义务,尊重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各自的独立利益,信守组织与公众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坚定信念。

(三)双向沟通原则

双向沟通原则是指一个组织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组织与公众互相传播、接受、反馈对方的信息,如对话、讨论等,从而使组织与公众互相影响,互相启发,最后达到相互信任。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过程,其实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亦即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修正的过程。双向沟通的原则,不仅立足于信息的相互交流,更注重于情感的相互沟通。

(四)整体一致原则

整体一致原则是指从社会全局的角度,审视公共关系工作,评价其经济效益,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符合公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一个社会组织要保证自己的长远利益,求得自己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取得社会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合作,顾及社会整体利益。公共关系整体一致原则的具体体现就是社会组织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

(五)全员公关原则

全员公关原则是指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不仅要依靠公关专门机构和专职公关人员的努力,还有赖于组织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关心与参与。这就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都要树立公关意识,共同关注并参与公共关系工作。因为建立、维护和发展组织的良好公共关系状态不是哪一个具体个人的事,也不是单一部门能够完成的工作。如每一个成员与外界交往时,都是组织形象的宣传载体,他们的活动都体现组织的整体形象和风貌。因此,组织的每位成员都必须注意自己的形象,从而维护组织形象。

(六)长期坚持原则

公共关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任务,任何组织的良好形象的形成都是建立在长期努力的基础之上。成功的组织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总是着眼于未来,以长远的目光来确定目标,并制定战略和政策。当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众的价值观和需求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组织形象的评价标准也会不断变化,期望值也会越来越高。社会组织也必须不断地改造和更新自身的形象。

四、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

公共关系的职能是公共关系在组织中应发挥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职责。从根本上讲,公共关系的职能就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赢得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组织的生存发展,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但其具体职能可概括为收集信息、咨询建议、沟通协调、塑造形象和教育引导。

(一)收集信息

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的的好坏。在“情报成功就等于竞争胜利”的今天,关注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的一大要务。只有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才能使组织了解环境、监视环境、反馈舆论、预测趋势、评估效果,以帮助组织对复杂多变的公众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维持组织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咨询建议

咨询建议是公共关系最有价值的职能,公共关系也被称为“咨询业”或“智业”。公共关系咨询建议,就是指公共关系专业人员向决策层和各管理部门提供有关公共关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系统化,促进组织形象更加完善,与公众的关系更加和谐。其具体内容包括:关于企业奋斗目标的咨询、对社会组织及其产品形象的咨询、对社会组织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的咨询、关于公众心理的咨询和预测。

(三)沟通协调

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主要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进行传播与沟通的过程。通常社会活动中所讲的“沟通”是指信息的往来传递;协调是在沟通的基础上,经过调整达到“彼”与“此”的和谐平衡与共同发展。公共关系中讲的沟通协调是组织与其公众在信息传递的基础上相互认识,并据此调整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对内提高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对外以争取公众的好感与支持,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人和”的基础。

(四)塑造形象

公共关系中的组织形象,就是指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和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良好的组织形象,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良好的组织形象可以使社会组织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它可以为社会组织的各种服务和产品创造出优良的营销环境;可以为社会组织吸引人才、集中人才提供优越的条件;也有助于社会组织寻求可靠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客户,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求得稳定而优惠的经销渠道,增进周围地区对组织的了解。

(五)教育引导

公共关系的教育引导职能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组织员工素质的培育和提高。公共关系的一个职能就是传播公关意识,传播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技巧,进行知识更新。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可以培养和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和才能。二是对公众进行教育和引导。人们常说“公众永远是对的”,这是从服务的角度将“正确”让给对方,但客观地讲,公众不可能永远正确,而是需要加以引导的。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公共关系活动对社会互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的优化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