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绝对利益与比较利益

绝对利益与比较利益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1.2 绝对利益与比较利益交换的动机在最初是为了互通有无,克服资源禀赋的限制,提高交换双方的效用。进一步分工深化的动机则来源于人们对比较利益的追求。因此,各国应出口利用本国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3.1.2 绝对利益与比较利益

交换的动机在最初是为了互通有无,克服资源禀赋的限制,提高交换双方的效用。但是当社会分工形成,人们的绝大多数需求只有通过交换来满足。进一步分工深化的动机则来源于人们对比较利益的追求

比较利益可以分为三类:斯密(Smith,1776)的绝对利益说,当代经济学称为内生比较利益说;李嘉图(Ricardo,1817)外生技术比较优势为基础的比较利益说;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1919;Ohlin,1933,HO)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为基础的比较利益说。绝对利益说(或称绝对成本说)认为:各国获得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别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获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如果一件东西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同样的道理: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便宜(生产成本绝对地低),那么就应该输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大卫·李嘉图则在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发展了相对成本说。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且同样能使贸易双方获利。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则提出了要素禀赋论,认为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各国在生产那些密集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各国应出口利用本国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建立在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带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立足于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设。

比较利益说可以应用于国际分工,也可以用来解释国内的分工,比较利益的实质是机会成本,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生产自己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所谓优势就是有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使自己的机会成本最小。可以用相对价格表示比较优势:(3)

假设没有国际贸易发生,A国两种产品X和Y的价格分别为px和py,B国这两种产品的价格分别为img6img7。“相对”的概念可以有两种描述:第一种是一国内两种产品价格的相对比较:A国和B国X对Y的相对价格分别等于img8第二种是同种产品两国价格的相对比较:X的A国对B国的相对价格等于img9Y的相对价格等于img10

如果pximg11且pyimg12即A国的X和B国的Y分别具有绝对优势,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如果img13A国X产品有比较优势,等价于A国Y产品有比较劣势,亦等价于B国Y产品有比较优势。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A国应出口X,进口Y;B国应进口X,出口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