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场模式比较

市场模式比较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市场模式比较一、什么是市场模式什么是“模式”?如果我们不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的存在,就没有理由否认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的合理性。这就是我们在广泛比较、研究借鉴的基础上探讨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的基本前提。美国市场模式有以下一些特点:1.一个承认国家干预和调节而又不赞成国家计划的市场模式。

第一节 市场模式比较

一、什么是市场模式

什么是“模式”?对此,布鲁斯曾说,“使用‘模式’这个术语的正确意思是表示经济机制运行的图式,它撇开复杂细节,而提供经济运行的主要原则的抽象图式。”(1)国内学术界也有类似的看法,即认为模式也就是“类型”、“形态”、“形式”的意思,只是研究和分析的工具,是从具体的经济体制中排除了细节而得到的理论抽象。

按照这个理解,可以认为,市场模式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市场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基本规定性的理论抽象,是特定市场体系的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和运行原则的总和,它为我们提供现存市场发展方向或目标的设想或预测。社会主义市场模式就是在以公有制为基础这种特定条件下,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理论抽象,是该种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原则的总和。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模式”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不能存在的。对此我们认为不妥。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市场是一个铁的事实,这种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也是事实。如果我们不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的存在,就没有理由否认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的合理性。我们在前几章多次提到,社会主义和公有制、计划经济都在发展,并在发展中创造市场机制内生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使社会主义经济寻找到更富有成效的实现形式。因此,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和终极形态;国有制也不是公有制的唯一形态。其中,在未来市场模式中,国有制的范围、比重会不断调整,公有制形式也将有所改变(例如股份制),集体所有制作为公有制的另一种形式,也将获得相应的发展。这些变化,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自我完善,并将为市场发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公有制和市场机制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在广泛比较、研究借鉴的基础上探讨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的基本前提。

二、市场模式比较

如前所述,市场模式首先是排除了各种细节和特殊因素之后的理论抽象。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当代各国实际运行中的市场体系的时候,所看到的则是各具特色和利弊的现实市场模式。比较分析其中较为典型的现实模式,考察它们的形成机理和运行状况,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在市场模式选择上减少盲目性。

(一)美国的市场模式

美国市场模式是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典范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美国市场模式有以下一些特点:

1.一个承认国家干预和调节而又不赞成国家计划的市场模式。把国家干预和调节与国家计划加以区别并拒绝国家计划,这是美国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通常,我们把国家对市场的干预与调节看成是国家计划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这二者加以区别并不同对待,则是美国人的经济观。在美国执政者看来,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市场调节,是为了克服市场调节产生的经济周期性的波动,是对私有经济的保护。而国家计划则扩大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国家的作用放在了第一位,这是对私有经济的破坏。因此,尽管在荷兰、法国、日本和北欧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推行了国家的指导性计划,而美国作为资本主义的大本营,是不愿公开承认和实行国家的计划调节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国家干预与国家计划有什么区别呢?从美国的情况看,区别在于,没有专门的国家计划部门,没有以国家的年度或中期的财政预算作为引导社会投资与消费的指示器,没有对国家项目全面优先的考虑。美国的经济干预是以财政货币政策为中心的一套政策组合,20世纪60年代后又强调了以工资、价格政策的补充性政策作用。总统根据内阁、联邦储备委员会、经济顾问委员会和行政管理预算局的意见,以传统的方式,零零碎碎地向国会提出。这种干预的方式引起不少经济学家的批评,他们提出应成立国家的计划机构,应制定国家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而不仅仅是一个财政预算。美国经济学家约翰·K.加尔布雷思和冈纳·缪尔达尔主张超出干预主义的范围实行某种社会管理或国家计划,而国家计划要借助国家经济预算和改革了的国会体制去完成国家的优先项目。从美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从国家干预主义到国家计划,已是越来越成为必要的和不可忽视的事。美国政府对市场的调节政策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这就是它不仅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而且有作为消费者的“购买政策”。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购买其国民生产总值近1/4的商品和劳务,这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极大。这是一种消费导向,它对美国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影响到国家经济活动的水平与方向。

2.一个以垄断资本为基础而又坚持“反垄断”的市场模式。美国的经济中,生产的集中与垄断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美国的经济中约有1300万个企业单位,其中约有1/4是农业企业,3/4是非农企业。它的企业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即以五六百个大寡头垄断的工业企业为核心,周围是一大片中型企业,边缘是许多小型竞争性企业。经济系统的核心中包括高度集中的主要工业,如钢铁、石油、飞机、电视、汽车等。在制造业中,美国200个最大的公司占有的资产在美国制造业中的资产比重在60%以上。在农业中,拥有2000英亩以上土地的大农场占农场总数不到3%,而其却占总耕地面积的近一半。占农场数不到15%的大农场,其农产品销售额却占总销售额的60%。总之,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市场模式。另外,竞争性企业占有企业总数中的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是保护竞争的。国家在经济上依赖垄断企业,但同时又对垄断企业的垄断力加以限制。这主要体现在反对垄断企业之间订立价格协定,防止从垄断价格中去获取垄断利润,保护在同一产业中一定数量的企业的存在,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美国人的经济思想中,完全竞争才能带来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即使在垄断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仍要尽可能创造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否则,经济发展就没有了外在压力,就会阻止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

3.美国市场经济是一个高度发达而又问题丛生的经济。美国的经济实力(如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是美国人民在200多年来艰苦奋斗的结果,也包括美国大资本对国外的掠夺和剥削。美国市场的发展经过漫长的道路,由自由竞争的市场模式走向垄断竞争的市场模式,由不健全的市场模式走向完备的法制保障的市场模式,由简单的交换经济走向全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发达的交换经济,由工业为主的社会走向服务经济为主的社会,由物质产品为主的社会走向以高科技信息产品为主的社会。另外,美国市场经济也存在众多问题。从20世纪40年代起,至今已发生过6次以上的经济衰退,其经济发展是很不稳定的,这也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所致。美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悬殊很大,至今仍有近1/10的人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税制只能减弱而不能真正消除分配中的不公平。由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国家计划的不足和对私营经济管理的方式落后,也给美国市场模式提出了新的问题。企业联合会与工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工资与价格水平,影响到经济发展中的稳定性与分配格局问题。巨大的政府赤字在美国经济中成为一个突出的难题,使其经济运行出现动荡的态势,也引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各项经济政策都面临着困难的选择。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美国市场模式独有的。但它说明一个问题,美国市场模式并非理想模式,这不仅对我们是这样,即使对西方经济学家来讲,也是这样。用他们的话说,美国经济是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但不是一个理想的资本主义经济。美国经济的发展将要求有更多的“社会主义成分(如国家计划,公平的分配制度等)”而不是相反。

(二)原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原联邦德国(以下简称西德)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早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弗莱堡学派的瓦尔特、欧根和弗朗茨、贝姆首先提出。路德维格·艾哈德则把这套理论成功地用于重建西德经济。这套理论的要点是以自由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国家的有限干预为辅。它主张反对垄断,支持企业的自由竞争。它与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认为国家应对市场调节中的不足进行补充,国家应有社会政策,而不只是市场的守护人。在20世纪50年代,这套理论与实践使西德经济发生了奇迹。1953~1963的短短的十年间,西德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和商品的年增长率都超过了所有主要的西欧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6.7%的速度增长,而法国和英国同期的增长速度分别为4.7%和2.7%。这期间,西德的出口增长的速度比英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快4倍。尤其是这十年间,西德的批发价格是稳定的,年均上升仅0.7%。人们因此对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给予很高的评价。那么,能不能把这个模式作为我们的市场模式呢?我们认为,这个市场模式中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不能照搬这个模式。

1.西德市场经济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市场模式,离开一定的条件,是不能套用这个模式的。最有力的证据是西德自身的经济实践。从1963年开始,西德政府公布了第一份经济趋势年度评论,标志着从对经济的不干预主义走向凯恩斯的干预主义。至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德经济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5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这在经济学家中是一个争议不休的问题。不管怎么说,西德经济在六七十年代后,已不是完全的社会市场经济馍式。则是肯定的。为什么一个曾在50年代被公认的成功的理论与实践,以后会被自己所修改呢?这本身说明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的。一是战后西德是垄断资本陷于崩溃而经济活动依靠中小自由企业起步的。在这个阶段,自由竞争的正面作用大于其负面作用。换言之,自由竞争正在重新兴起而资本的集中过程尚未达到操纵国计民生的地步。二是因为需求不足的动力在刺激经济的发展,而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的制度病尚未开始。一旦自由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就不可避免。这时,以自由竞争为主体的市场模式就难以维持。三是西德人民由于饱尝了希特勒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和高度的集权计划的苦头,因此对自由竞争经济有很大的认同感,能很快地接受社会市场经济的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四是西德拥有世界上技能最高的劳动阶层,这是恢复经济的最宝贵的财富。由于战败,劳动阶层接受了低工资制度而以高效的生产率进行了工作,这是战胜国不具有的条件,也是发展中国家没有的条件。五是西德拥有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知识阶层。仅从弗莱堡学派在战争中就在为战后重建问题进行理论研究这一点,就使人为其知识界的远见所佩服。可以说,西德的重建是在一个有准备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六是美国的经济支持对西德经济的恢复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一个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国家,一段时间的外部条件是不可或缺的。还可以找到许多条件,但我们只是要说明,西德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有条件的,不是一个可以到处搬用的固定模式。

2.西德市场经济模式中的理论不足。我们认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有论证深刻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国家干预的范围和作用估计不足。这既不能适应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在计划指导下发展经济的需要。因为,社会市场经济没有达到国家需要制订计划的认识发展阶段。这与法国、日本等不一样。实践证明,国家的干预是无法避免的。西德经济学家曾提出“国家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的著名命题。从这个命题中,我们看到西德对市场自由经济的重视,但他们对裁判员的种类没加细分。实际上,不同的运动项目所设裁判的职权不同。乒乓球裁判不能把运动员罚下场,而足球裁判员有权把运动员罚下场。同样的道理,国家参与市场的程度也因各国情况有区别而干预程度不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只是一种情况。西德市场经济模式是“狭义裁判员理论”,而不是“广义的裁判员理论”。而作为我们可以接受的理论,应是广义的。其次,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分析不够,它没能充分估计到在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垄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一旦产生垄断,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就显得无力了。

3.从西德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中可以学到些什么?我们并不是要否定这个模式,因为它毕竟为世界创造过经济奇迹。我们又不能照搬这个模式,因为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条件限制和局限性。但有必要认真对这个模式进行研究和取其所长。我们认为,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西德经济的转型期所提供的经验,对我们完成经济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西德在经济转型中,重视企业家的作用,扶植中小企业家,为企业家的成长提供种种条件,对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了特殊补贴、税收优惠、低利贷款,鼓励拥有一定量的私人财产。与此同时,制定了反卡特尔法,为企业的自由竞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在改革中,把支持国营大中型企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是正确的。但同时对中小私营企业支持和管理都不够得力,以致使不少私营企业家素质很低,有的是刑满释放人员,有的则是没有从业的起码知识,没经过职业道德的训练,更谈不上专业知识了。私营企业的经营,缺乏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不健康的环境不仅对这些企业不利,也对社会不利。现在,在私人经济的这个领域中,存在着各种违法和不道德的经营行为,环境与人正在相互影响,在腐蚀企业家,也在腐蚀社会。如何把社会上的有文化有专业知识的一批人才吸引到这个领域中,如何提高私营企业的社会地位,如何造就一个为社会负责的私营企业家阶层,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看到,一些发展健康而对国家贡献很大的私营企业,多是一些从事高科技的专业人才组织起来的。(2)西德在经济转型期,“管住货币、放开价格”的经验,值得称道。中国不少学者都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没引起重视。改革中货币管得松了,发得很多,而价格一直没一次性大步放开,调来调去,总是比价复归,又是一套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付出的代价并不算小,但在价格改革上仍没有根本性的突破。(3)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竞争秩序高度重视的经验是有借鉴意义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倡导者欧肯曾为竞争秩序提出这样几条原则: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建立有效的价格体制是最重要的原则,价格应该在充分竞争中形成,国家应取消对价格的种种干预,如价格冻结、进出口限制等,而代之以积极促进竞争的措施;货币政策是实现有效竞争的重要前提,其核心是稳定币值,从而稳定价格,开放市场;推行稳定的经济政策,等等。这几条原则应加以深入研究,并考虑在我国经济改革中的应用程度。当然,欧肯还有一个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张,这一点我们不能同意。但我们在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方面,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所有制方面的改革是不能停止的。(4)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宏观调控也是比较重视的。他们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自由主义,在于它承认国家应有自己的政策目标和实施手段,包括建立正常的货币秩序,通过独立的中央银行保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和外贸平衡。为保证社会安全、进步与公平,国家主要的任务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些方面,与我国的政策主张是基本一致的。

(三)瑞典的市场模式

瑞典是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的国家,被人们视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又被称为社会福利国家。其政府的许多政策,是以社会主义为名义,不少人不同意把瑞典列入社会主义的国家之中,但对瑞典是一个混合经济国家的观点却是能接受的。瑞典经济在战后几十年发展很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那么,瑞典市场模式到底有什么特点呢?首先,瑞典模式本质上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市场模式。一位瑞典经济学家曾对市场模式的性质做过这样的分类:计划经济与私有制结合的是有计划的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与公有制结合的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结合的是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结合的是私人资本主义市场模式。(2)瑞典经济模式是私有经济为主的有计划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因为瑞典作为一个工业发达国家,其工业几乎全部归私人所有,工业劳动力中90%以上是非政府企业所有,在国营企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只占工业劳动力的6%左右。国营工业大部分是从事采矿和发电。在矿业中,国营公司的铁矿产量占全国铁矿产量的80%;在电力工业中,国营企业的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40%。国营企业也包括国家的卫生系统、铁路、邮政、通讯等。但整个经济中的绝大部分产业和企业为私有经济。不仅在工业中,而且在农业中也是私人之间的自由协调。在金融机构中,主要是瑞典银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非正式地签订的年度货币和信用协议。财政部和瑞典银行协调一致的金融计划,是力求协调国家的“实物计划”与货币计划的关系。

我们认为,瑞典市场模式中有不少东西值得学习。(1)在国家计划究竟如何制定和实施方面,瑞典的经验是值得参考的。瑞典采取自下而上、层层协调的办法来处理地方政府计划与国家计划的关系,因而计划的平衡和计划的约束力比较可靠。而我们的计划中,对地方政府的计划的约束机制是靠中央行政的力量,企业的发展都靠中央政府去约束和审定。这显然不合理。国家经济发展的计划应是由下而上的,而不应是由上而下的。今后要在基本肯定企业和地方的计划基础上,去综合形成国家计划。这一条实现不了,国家计划中的水分就总难消除,实际的效果也难提高。(2)在如何搞好国家的福利政策方面,瑞典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值得参考。瑞典福利政策的出发点是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一些国家的学者也由此认为瑞典是“有限的民主社会主义”。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济,残有所帮,才有所用,学有所长。这些都具有最起码的最原始的社会主义因素。瑞典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的效率与公平的结合考虑,对我们是有启发的。不能因为改革把社会福利政策取消,又不能不考虑收入方面的“拉平”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这是一个效率与公平目标相结合的问题。国家在生产中起主导的作用,而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充当再分配的协调人,这样一种瑞典模式是否能加以考虑。列宁曾说过,平等的占有生产资料,目的还是在于平等的分配。这是很重要的思想。社会主义最终解决的是消费权力的平等,是生活享受的平等,财产的占有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当然,平等不是平均,平等也要以效率作为物质基础。国家权力在这方面确实是可以有作为的,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在这方面将可以发挥很大作用。(3)瑞典模式中,国家对私营经济管理的一套方法中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各行业的工会和联合会在协调劳资关系上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也曾提倡过行业管理,但实绩不突出。其原因之一是我们把行业组织作为政府各部门的一个下属机构。表面上看这样管理更方便、更有利,实际上,行业组织不能代表自己的利益,因而工作是应付的,缺乏动力,形成政府机构的重叠化和政府支出的增加。政府应成为各种行业组织的协调人和仲裁人。对行业组织的约束是由行业组织之间形成的。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行业组织之间相互的制约力,如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在竞争性的产品之间,在劳资之间,在不同的行业的分配问题上,等等,这一项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对市场运行的管理。瑞典政府在对私有经济的管理上还有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用养老基金大量购买私营企业的股票,以达到国家对私营经济的调控。这一点对我国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不对私营经济有比较强的调控力,不能让私有经济成为操纵国计民生的力量。既要私有经济的发展动力,又不要私有经济的垄断作用。因此,唯一的出路在于企业的股份制和国家对可能产生的大的私人企业有控股手段。

(四)印度的市场模式

印度的市场模式在第三世界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强调自身的传统、意识形态,主张走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它又带有殖民主义打上的烙印。有一定的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在世界上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年代,它又吸取了计划经济的很多特点,并在国有化方面作出过努力。在它的法律中,有明显的英国法律的影响,在它的计划中,又受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而它的种族等级制度和宗教传统,又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从20世纪40年代独立以后,印度经济发展反复曲折,一段时期搞国有化,一段时期又推行私有化。近几年,在世界经济的大潮流下,它也在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混合经济的国度。印度市场模式令人感兴趣的特点有这样几方面:

1.印度市场模式中确有一定的社会主义的因素。在20世纪50年代的尼赫鲁时期,印度自称其为“民主的社会主义”。这是一种浓厚的费边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在尼赫鲁的经济纲领中,采取了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建立计划经济;银行、工业和土地国有化;取消工资之外的所有私人收入;生活资料的私有制;男女平等;从国民收入中提取一部分作为社会的福利基金,为没有工作能力和老幼病残人提供生活保证。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基础方面,也突出了一些社会主义的特征,经济核心是由国有化或国营的重工业组成,其中包括钢铁、重型机械、化工、电力、燃料、交通运输等工业。允许经营私人企业,特别是服务和小规模的制造业,但要在符合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加以管理。在农业中实行土地改革以消除地主所有制,分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农民要在合作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在外贸上,允许某些私人贸易,但是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中起主要作用。这些措施,显然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但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种渐进的、议会式的社会主义。(3)印度市场模式的社会主义因素中一个值得强调的方面是国家计划成分比较大。印度设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制五年计划。到目前为止,共实行了7个五年计划。计划是指导性的。范围包括投资总额、进出口规定、货币财政政策等。

2.印度市场模式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作出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其经济中的私有经济仍然是基本的,例如,其工业国民生产总值中的85%是来自私营工业,农业改革很不彻底,土地并未能真正分给广大的贫苦农民。另外,印度的税收制度对调节国民收入中的贫富差距所起的作用是很小的,印度税收中直接税如所得税比重很小,对调节收入分配几乎不起作用。大量的偷税漏税和少得可怜的税收,使高收入阶层并没有承担应交纳的税负,而使低收入阶层更加处于不利的地位。社会主义对印度经济发展实际上成为一种对付经济困难的手段,而不是一种稳定的长期的目标。在经济出现困难时,国家就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在经济发展顺利时,国家就放任自由经济。这使印度经济出现多次的反复和波动。作为国家政权的印度领导集团,是以军政官僚、大企业团体和土邦王公与富农组成的上层集团为基础的。在其政治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官商勾结,腐败行为猖獗,由此产生的“黑钱”数额惊人。(4)这样一个权力集团,对个别开明领袖的社会主义理想是暗中抵制的。在渐进式改良中,这些上层势力基本保存下来了。从他们的利益倾向上分析,很难认为印度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印度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是比较软弱的。这在印度经济几十年的发展中是很突出的。这与印度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相一致,也与印度目标不清晰的混合经济基础和“渐进式改良方式”相一致。比较经济学家在对比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调控效果时,肯定了中国经济政策,并指出,“就第三世界来说,印度和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竞争方式的结果,可能会对今后二十五年第三世界的前进方向产生极大的影响。”(5)印度宏观调控的不力,表现在经济的各领域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扯皮现象严重,这对印度经济发展有不利的影响。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一个“印度病”的概念,就是说“政府对市场实行管制,市场的经济刺激被扭曲,权力转化为金钱,官员贪污腐败滋长蔓延”。(6)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称之为由官员管理企业而出现的“贪污腐化的因果关系循环圈”。(7)看来,解决好政企关系,对印度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3.印度市场模式在不断改进,印度经济发展是有潜力的。80年代以来,印度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重点是解决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主要是放松许可证的管制政策,放宽价格、汇率、利率方面的管制,旨在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这10年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工、农业生产出现从未有过的增长势头。如果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印度长期发展的前景将是不容低估的。这与印度的一些潜在优势有直接关系。一是印度的法律制度比较完备,有比较完善的有法可依的市场发展的微观基础。二是宏观调控体系比较健全,财政金融方面已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如中央和地方的两级分税制的财政预算体制,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的一套金融体系(其中多是独立的股份公司组织形式),财政金融系统都有较强的组织结构与操作能力。对外经济方面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涉外法规,有较丰富的利用外资的经验。三是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些条件都将为印度经济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发挥潜力。

总起来看,以上各种市场模式都有其制度性和特殊性成因,其中有些做法和思路可供我们借鉴,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汲取。但是在如何以公有制为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模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并无直接的成功例证。中国必须走出自己的路,必须开创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