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系统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系统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特殊地理区域,确定主导产业,为工业园区发展树立方向。从国内外成熟的理论和经验来看,在工业园区选择主导产业时可以依据以下几大基准:一是产业关联基准。这一基准常基于一些国家的具体社会经济情况提出,尤其是像我国这种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将此基准看得较重,在我国,各地工业园区选择主导产业时较重视这条基准。

第二节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系统

产业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系统,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如配套产业)交互作用和发展形成了有序的产业系统结构,在这种产业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大支柱性关键因素无非就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这两种产业的两种创新组成的有机整体即构成了产业发展系统中的主要内容。

一、主导产业是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A.O.Hirschman)认为,供应与需求不一致是经济增长的促进剂,政府有必要主动加大这种不均衡,这对特定产业的重点投资势必造成该产业的供应过剩,即需求不足。这种不均衡因素又对关联产业形成一种拉力,促进其发展,而关联产业的发展将使产业整体趋于均衡,然后在新的层次上确定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投资。

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实际上就是体现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均衡性,形成一种“点效应”,然后通过其扩散效应逐步实现区域内的均衡,达到点到面的平衡,但这些只反映了产业在区域布局上的集中与分散。而同样从产业角度来看,每个产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齐步发展更是不可能的,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并拉动关联产业,使产业整体趋于均衡后再更替主导产业,这符合主导产业序列更替性变化规律。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体性的战略地位,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度较大,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并能引导和带动其他关联产业发展的产业。可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主导产业部门综合体系不断更替的过程。主导部门的增长及其所带动的其他部门的增长,构成了整个经济增长的主旋律。

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特殊地理区域,确定主导产业,为工业园区发展树立方向。第一,确定主导产业为园区的招商引资指点方向。确定主导产业后,园区管理机构可以根据主导产业的关联性制定出重点引资的产业目录表,按产业目录表招商不仅可以避免重复投资和园区内盲目地增加企业数量的现象,而且政府及管理部门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招商引资与其管理结合在一起。第二,确定主导产业将带来更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效应。确定主导产业后引进的企业一般来讲与主导产业关联度最大,对主导产业的敏感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最大,按产业链分工现象较多,会更易于建立彼此间竞争与合作机制,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效应会更大。第三,确定主导产业为制定产业政策指明了重点扶持对象。为了园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政府通过制度供给调整产业间的资源分配,若确定为主导产业,给予优惠政策的对象就更明确。第四,确定主导产业对提高该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主导产业由于它的带动性较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较大,所以随着其配套产业的顺利成长和政府及管理部门在产业政策上的引导,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集中度也随之上升,这对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第五,主导产业由于其产业关联性强,所以它的快速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很大。

主导产业在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园区经济乃至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也大,正确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意义更大,那么,要基于什么样的出发点,如何才能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呢?

从国内外成熟的理论和经验来看,在工业园区选择主导产业时可以依据以下几大基准:一是产业关联基准。这是以产业间的关联度大小作为确定主导产业的依据,其着眼点在于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与带动作用。提出这种基准的代表人物是赫希曼,他认为资本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产业间相互依存度较低,应优先发展后向关联度高的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因为后向关联比前向关联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更强的诱导作用。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就是从发展最后加工业开始,进一步才发展中间产品制造业,最后发展基本原料工业。二是筱原二基准。这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日本产业结构规划提出的两条基准,后来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筱原三代平首先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选择主导产业时要以收入弹性为基准,优先发展收入弹性高的产业。这是由于收入弹性高的产业在人们收入增加时,产品需求增长快,产业潜在的市场容量大,能得到较快发展。其次从供给的角度出发,提出选择主导产业时以产业生产率提高快慢为标准,选择生产率提高快的产业为主导产业。这是由于不同产业技术进步程度不同,各产业生产率上升的情况也不同,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技术进步也快,产业发展前景也好,该产业能够迅速增长,同时能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三是就业基准。即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要重点考虑产业的就业功能,要选择就业功能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一基准常基于一些国家的具体社会经济情况提出,尤其是像我国这种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将此基准看得较重,在我国,各地工业园区选择主导产业时较重视这条基准。

此外,也有“比较优势基准”、“技术密集度基准”、“可持续发展基准”等各类主导产业选择基准,这些基准在一定程度上都为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相关产业配套是工业园区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不断加深,产业间的关联性也日益增强,园区内产业集群需要各类产业相互配套,完善的产业配套是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所需的客观条件。据有关调查与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的制度环境下,外商到我国各地园区选址投资办厂首先考虑的就是当地的产业配套能力,配套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中的重要因素。

产业配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配套仅指生产环节的配套,是指在整个生产链条中以一个主要生产环节为核心,其他生产环节跟进配合而形成的生产技术联系,主要是产业内的配套,如零配件生产与整机生产间的垂直联系、互补型生产环节间的生产技术联系等。这些生产技术联系既可以发生在一个企业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相互企业之间。广义的配套不仅包括产业领域内生产技术环节的联系,而且还涵盖了为本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诸要素的供给,如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政策环境、中介服务等,既包括产业内的配套,也包括产业间的配套。工业园区的发展需要的是广义的产业配套。

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特殊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组织机构都聚集在一起形成“小社会”,从宏观角度来看,工业园区可以说是缩小的社会和经济实体。在这个“小社会”中园区产业要生存、发展和提升除了主导产业以外,需要一些客观条件就是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体系。企业之所以在园区集聚的原因之一就是园区内各类产业配套为单个企业带来方便,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在同一园区内也可以与供应商面对面交流。

理所当然,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这里的产业关联已说明园区内相关产业配套的必要性与理由,园区内如果仅有主体制造业产业而没有为之服务或扶持它的相关制造产业,则无法形成园区发展的良性机制,产业更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工业园区的企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企业之间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在这些企业之间,正是由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而带来既有相互竞争,又有基于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所形成的协作。

国内外园区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园区发达的优势产业背后必定有发达、完善的相应配套体系支撑的存在,任何一个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园区都不可能一种产业孤立地发展。意大利制鞋业全球闻名,但其制鞋业背后的配套产业体系同样发达,如制鞋机械、制鞋原料等,像意大利的制鞋机械产量就居世界第一。东莞的电脑组装规模在业内居前,而支撑起这一庞大产业规模的则是本地区上万家电脑配件生产企业所组成的产业配套体系;顺德是国内家电生产规模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家电配件企业数量最多、配套体系最完整、能力最强的地区。近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除了特区优势和毗邻香港等有利条件之外,还与深圳市上下共同营造高新技术的配套环境有很大关系。通过营造配套环境、发挥配套优势,深圳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进驻深圳。无论是10年前的美资企业希捷公司和康柏公司,还是5年前的施乐公司,选择深圳的理由之一就是那里优越的高新技术制造业的配套环境。

三、产业技术进步是工业园区生命力之源泉

无论对主导产业还是非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工业园区竞争力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因素。当科学技术用于一定产业活动中,以知识、技能及物化形式表现时人们将其称为产业技术。产业技术进步是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之源泉。

首先,产业技术进步会带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产业竞争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引起新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群的产生,这些主导产业群的发展过程,从要素的密集程度看,依次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从三次产业的角度上看,则依次呈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新的主导产业本身的增长及其所带动的其他产业的增长,构成整个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结构依次升级过程其实就是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这种促使产业竞争力上升的推动力就是产业技术进步。

其次,园区主导产业的生命周期体现出来的其实就是产业技术的生命周期。产业的生命周期主要通过产品生命周期反映,而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短又取决于产业技术的生命周期。产业技术进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就越短,新产品、新产业不断出现,产业结构调整也快,园区产业不断增添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反之,则产业间恶性价格竞争频繁出现,园区产业失去生命力。

再次,产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增长。产业技术进步会引起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工具改革和创新等生产力诸要素的变化和变革,从而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各种要素的投入,促进园区产业增长。

园区内产业技术进步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三方面:

(1)市场推动。这是指技术进步起源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市场的需求为产业技术进步指明了方向和获得盈利的机会,是产业技术进步的实现力量。园区内企业越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种变化,技术进步的速度就越快,其贡献也越大,园区产业和企业的生命力越旺盛。

(2)政府推动。政府作为制度供给者,是园区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来源,这是世界各国工业园区从实践中得出的共识。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对产业技术进步的牵引或推动作用不是无限的,政府于是可以利用规划、组织、调控等措施弥补上述的市场不足,扶植产业技术进步。

(3)科学推动。这是指产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内部因素。在这一动力因素下,科学推动技术,技术创造应用,应用寻找市场。因此,在国外一般将科学推力和市场拉力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共同力量,看成是技术进步活动的基本动力,而在我国技术进步的动力基本上只是政府计划推动。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园区产业技术进步中制度因素即政府的作用极其重要。

四、产业政策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制度基础

对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尤其是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制度重于技术,没有合理制度的引导,技术进步难以实现。政府及管理机构作为工业园区四大主体系统之一,它的制度供给对园区产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以产业和企业为对象实施的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集中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在学术界一般都公认是日本把产业政策的概念推向了世界或认为产业政策的概念来源于日本,由于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用产业政策成功地实现国家经济振兴的典型,日本的产业政策形成了较完善的政策体系。此后,韩国等世界各个国家纷纷学习、借鉴日本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成为后进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工业园区是工业化的载体,在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中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的工具和手段,实为园区发展的制度基础。

首先,产业扶持政策为工业园区产业系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政府依据扶持产业基准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瓶颈产业、新兴产业后,将这些产业确定为扶持产业并给予财政、金融等政策上的扶持,这种政策上的优惠和制度上的引导使园区内产业有序地发展起来。

其次,产业组织政策为园区内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的各类法规政策,不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问题,而且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种管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援助,使园区内中小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健康成长。

再次,产业调整政策促进衰退产业逐步退出或顺利转入成长产业,使产业发展尽快适应市场变化,促进衰退产业的资源向成长产业转移,帮助剩余劳动力实现平稳地再就业,使工业园区的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