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质量改进的理论模式

质量改进的理论模式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质量改进的理论模式自从日本企业于20世纪70年代以产品质量优异享誉国际以来,质量改进的观念已经逐渐受到全世界企业经营者的注意。质量改进的理论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的本质对比,第二是质量改进的典型管理策略。企业要在全体人员中树立“不断改进”的思想,使质量改进具有持久的群众性,可采取递增式策略。

二、质量改进的理论模式

自从日本企业于20世纪70年代以产品质量优异享誉国际以来,质量改进的观念已经逐渐受到全世界企业经营者的注意。而且,盛行于日本的品管圈活动也曾经在美国引起一阵旋风,打破了美国企业一向欠缺全员动员,主要依赖少数精英的创新发明的想法。而这一切主要是因为质量改进独特的理论模式。

质量改进的理论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的本质对比,第二是质量改进的典型管理策略。

1.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对比

首先是定义上的不同。虽然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都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但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维持某一特定的质量水平,控制系统的偶发性缺陷,主要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是日常进行的工作,可以纳入“操作规程”中加以贯彻执行;而质量改进则是消除系统性的问题,对现有的质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对某一特定的质量水平进行“突破性”的变革,主要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使企业在更高的目标水平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使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但质量改进只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达到既定目标之后,该项工作就完成了,所以只能纳入“质量计划”中加以贯彻执行。

其次是实现方法不同。质量控制的重点主要是防止错误或问题的发生,通过日常的检验、试验调整和配备必要的资源,使产品质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也就是说只能当产品或服务质量在规定的质量要求下得到保证;而质量改进则是通过不断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来增强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不但可以满足质量要求,而且还可以满足比规定要求更高的要求,从而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

最后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为质量改进必须建立在搞好质量控制,充分发挥现有控制系统能力,使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的基础之上,只有稳定的质量控制,才能使产品从设计、制造、服务到最终满足顾客要求获得质量改进。否则,质量改进的效果也无法保证。

2.质量改进的策略

目前,世界各国的企业都在重视质量改进的实施策略,但方法不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obert Hayes教授将其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递增型”策略;另一种称为“跳跃型”策略。它们的区别在于:质量改进阶段的划分以及改进的目标效益值的确定两个方面。

递增型质量改进的特点是:改进步伐小,改进频繁。这种策略认为,最重要的是每天每月都要改进各方面的工作,即使改进的步子很微小,但可以保证无止境地改进。递增型质量改进的优点是,将质量改进列入日常的工作计划中去,保证改进工作不间断地进行。由于改进的目标不高,课题不受限制,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缺点是,缺乏计划性,力量分散,所以不适用重大的质量改进项目。

跳跃型质量改进的特点是:两次质量改进的时间间隔较长,改进的目标值较高,而且每次改进均须投入较大的力量。这种策略认为,当客观要求需要进行质量改进时,公司或企业的领导者就要做出重要的决定,集中最佳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从事这一工作。该策略的优点是能够迈出相当大的步子,成效较大,但不具有“经常性”的特征,难以养成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的观念。

任何企业内的每一部分都有不断改进的必要,因此,改进是每位员工必备的技巧。这种改进能使得生产快一点、工作好一点、品质高一点、浪费少一点、收益多一点。

质量改进的项目是广泛的,改进的目标值的要求相差又是很悬殊的,所以很难对上述两种策略进行绝对的评价。企业要在全体人员中树立“不断改进”的思想,使质量改进具有持久的群众性,可采取递增式策略。而对于某些具有竞争性的重大质量项目,可采取跳跃式策略。

思考题:

1.质量改进与质量控制有何不同?

2.如何选择质量改进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