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竹溪茶产业建设的再思考

关于竹溪茶产业建设的再思考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竹溪茶产业建设的再思考竹溪县人民政府 郑自勇一、竹溪县茶产业发展现状竹溪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于茶叶生长,自古就有“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的美誉。近年来,竹溪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开发有机茶为主线、争创全省茶叶大县和全国有机绿茶名县的目标,通过抓基地建设、抓龙头企业、抓品牌培育、抓市场开发等关键环节,茶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关于竹溪茶产业建设的再思考

竹溪县人民政府 郑自勇

一、竹溪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竹溪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于茶叶生长,自古就有“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的美誉。近年来,竹溪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开发有机茶为主线、争创全省茶叶大县和全国有机绿茶名县的目标,通过抓基地建设、抓龙头企业、抓品牌培育、抓市场开发等关键环节,茶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16万亩,位居全省第一;以“龙峰茶”、“箭茶”、“梅子贡”为主的茶叶品牌,先后16次荣获湖北十大名茶、湖北十五佳有机名茶、湖北省名牌产品、湖北著名商标新加坡世界科技与贸易博览会金奖、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等荣誉;“龙峰茶”通过欧盟有机茶认证和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并实现批量出口,有望成为人民大会堂工作用茶。竹溪生产的有机茶畅销武汉、上海、北京、西安、十堰、安康等大中城市,并打入欧盟市场。竹溪县也先后被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之乡”称号,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确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茶叶建设示范区。2007年,全县绿茶产量达到1250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农民人平茶叶收入300元以上,茶产业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近年来全县上下的齐心协力,竹溪茶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茶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茶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和现实效益来看,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茶叶基地管理的投入不足

茶园在开园投产前,需要大量的肥料及人工管理投入。由于茶叶生产实现经济效益的周期较长,且劳动的精细程度较高,许多农户在茶叶没有见收时,根本不愿意自己掏钱投入茶叶生产,寄希望于政府,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大部分茶叶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效益不高,忙碌于生产、经营、销售,无暇顾及也没有资金能力进行投入;再加上县乡财力十分有限,政府有限的资金都投入到产品研发、设备引进等方面,致使茶园管理资金投入非常匮乏。

2.茶园管理的手段落后,质量不高

一是幼龄茶园管理难度大。近几年,全县茶叶基地面积增长迅速,建设了大面积的幼龄茶园。据调查,目前全县幼龄茶园面积在9万亩左右。由于茶园建设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在经济效益没有显现前,茶农对茶园的管理积极性不高;部分茶园由于权属不明确,茶园与农户责权利关系不明确,致使茶园无人管护,自生自灭。同时,由于部分茶农缺乏科学管理技术,致使茶园管理滞后,茶园草荒等现象严重。二是茶园管理效能不高。目前,全县茶园大部分仍主要依靠人工灌溉、施肥、修整、采摘,自动喷灌、机械翻耕、机械修剪及采摘应用程度不高,管理效益低下。

3.茶叶加工企业竞争力不强

目前,全县除龙王垭茶叶集团、梅子垭茶场外,其他100多家中小茶场分布在各乡镇,经营机制不灵活,生产设备落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

4.标准化建设滞后

竹溪龙峰茶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这就要求龙峰茶生产、种植和加工等都必须符合DB293《地理标志产品龙峰茶》及配套技术标准要求,茶园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生产环境要求。但目前,全县在茶叶生产标准化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各小场仍然按传统方法进行生产和管理,没有统一的操作办法和机制,出现了虽然标准有了、但遵不遵守随我便的现象。

5.营销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竹溪县还没有建设一个专门的茶叶专业市场,茶叶销售渠道单一,只要依靠各企业自产自销,产品市场占有率低。茶叶在营销上无论是营销人员、营销范围、门店数量、营销业绩都严重不足,不能够带动全县大规模的茶叶产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亟需进一步加强。

6.茶叶产品开发深度不够,链条不长

(1)茶叶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目前,全县茶产品主要生产绿茶,结构单一,茶叶加工呈现出“两极”趋势,集中生产各种名优茶、春茶,生产少量低档茶、秋茶,而中档茶、夏茶等生产比重小;同时,全县茶叶品种比较单一,目前除了绿茶和乌龙茶外,红茶、花茶、珠茶、袋泡茶、保健茶等品种仍然处于空白。

(2)茶叶加工科技含量低。全县大部分茶叶加工设备落后,沿用的还是小作坊式的加工技术,加工质量粗糙,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较低。

(3)茶叶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全县茶叶生产全部集中在绿茶生产上,集中春季采摘优质鲜芽,而夏秋季茶叶资源及大叶茶无法充分利用,导致生产利用率低、综合效益差。同时,茶食品、茶饮料、茶油等茶资源深加工上还存在空白。

三、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竹溪县已决心围绕建设茶叶大县目标,坚持工业化、民营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以开发有机茶为主导,以改造生态茶园、提升基地档次为支撑,以开发国内、国际市场为方向,以培植品牌、壮大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激活经营机制为动力,逐步实现茶叶发展产业化、经营机制民营化、产品开发精品化和市场拓展外向化。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认识和规划茶产业

从多年实践来看,竹溪县茶产业优势明显,已成为全县稳产稳收的高效经济作物之一。因此,全县上下都要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抓好这一产业的持续发展,绝不能半途而废,要实行“一个产业、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的工作机制,形成举全县之力抓产业的氛围,进一步完善县、乡主要领导抓茶产业的工作机制,建立县乡领导联系重点茶场制度。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谋划全县茶产业的未来发展,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明确茶产业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及政策措施等,对茶叶的面积、产量、茶类、价格、市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2.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扶持茶产业发展

茶产业是一个弱势产业,需要大量投入,要举全县之力扶持这一产业发展壮大。要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捆绑使用茶叶项目资金,用于支持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的投入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县政府每年投入一定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品牌开发、基地建设的种苗资金、幼龄茶园管理、加工设备及新技术引进推广与科技创新。重点龙头企业用于加工车间和设备配套等固定资产投入的银行贷款落实财政贴息扶持政策。支持品牌开发,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湖北名牌产品及通过有关认证的企业按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3.进一步巩固老基地,稳步发展新基地

(1)加强茶园管理,进一步巩固老基地。加强对幼龄茶园管理,切实转变重建轻管的问题。鼓励茶园经营权有序流转,并向种茶能手、大户集中。在水坪、汇湾、县河、新洲、兵营、龙坝、鄂坪等主产乡镇,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兴办幼龄茶园管理示范村,制订完善的实施细则,力求做到5个到位,即:茶园分户经营机制到位、退耕还林政策享受与管护义务落实到位、技术服务落实到位、茶园管理措施到位、配套建设逐步到位。通过检查验收,对达标的示范村适当予以奖励。通过3~5年的努力,促成全县幼龄茶园采摘见收,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幼龄茶园管理见效。

(2)稳步发展新基地。以海拔600~1 000米内的北部、中部乡镇为重点区域,稳步发展茶叶基地面积,力争到“十一五”末,水坪镇、汇湾乡2个乡镇的茶叶基地面积分别达到3.5万亩;县河镇、兵营乡、新洲乡3个乡镇茶叶基地面积分别达到2万亩以上。上述5个乡镇基地总面积达到1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0%,形成5个茶叶大乡大镇。全县茶叶基地规模力争达到20万亩。

4.大力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大对茶叶龙头企业的帮扶服务力度,从政策、规费等方面予以优惠,在项目、科技研发上予以倾斜,力争将龙王垭、梅子垭两大龙头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实力的省级茶叶龙头企业,收入达到5 000万元以上的规模。

(2)发展壮大中小型茶场。依托县内外茶叶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全县现有的中小型茶场逐步发展壮大,年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3)加大企业加工设备的更新力度。一方面改造落后陈旧的加工方法和机械设备,进一步改善加工条件,努力创建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的现代茶叶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做好新增采摘茶园的加工设施的配套工作,确保新增采摘茶园采摘能加工、加工有设备。

5.建立健全茶叶标准体系,努力打造优势茶叶品牌

(1)建立健全茶叶标准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围绕健康、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市场消费需求,坚持按照天然无公害的竹溪茶风味要求,全面推行生产管理、采摘、加工、出厂检验、包装销售标准,提高全县茶叶品质和档次。

(2)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与华农大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生产加工技术,促进产品质量的提档升级。

(3)进一步充实“竹溪龙峰”品牌的内涵。县内茶叶品牌要逐步统一到“竹溪龙峰”品牌上来,形成合力闯市场,联营联合增效益。要强化竹溪龙峰茶品牌的标准化工作,逐步达到生产加工工艺一致,茶叶外形一致,品质口感一致,品牌标识一致,店面形象一致,全面提高品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变“经营产品”为“经营品牌”,利用网络、媒体、节会等载体,多渠道推介宣传竹溪龙峰品牌,提高知名度。

6.努力开拓销售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按照“占领十堰市场、辐射周边市场、扩大湖北市场、拓展全国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市场营销策略,积极探索广告营销、节会展销、网络促销、连锁直销、代理销售等多种营销形式,大力开拓市场。①逐步形成规模大、功能全、设施配套、辐射能力强的竹溪南大街茶叶贸易批发市场,使其成为鄂、渝、陕周边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②在十堰增设营销门店,巩固竹溪茶的主导地位,同时积极在武汉、西安、重庆、北京等地强化营销措施,使竹溪茶逐步走向省城,走向京城,走向全国各大城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③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扩大茶叶出口,抢占国际茶叶大市场。

7.创新经营机制,激发产业活力

(1)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坚持以民营化为基本取向,按照因企制宜和确保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宜股则股、宜卖则卖、宜并则并,通过扶持一批、拍卖一批、改制一批,对各类茶场进行民营化改造。打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广泛吸收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参与茶产业的开发,鼓励民营业主投资发展茶叶生产加工经营,多渠道引进外资或合资联合开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2)盘活茶园的经营流转。全面推行茶园“分户承包、分户经营”的经营机制,把茶园经营权完全下放给茶农,与农户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明确其责、权、利,经营权一定30年不变,以此调动农户生产经营积极性。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茶园承包经营权向大户集中,培植一批茶叶种植经营大户,最大限度地激发产业活力。

(3)加强茶产业组织服务机构建设,在茶叶规划、产业开发、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管理协调、项目申报等方面,发挥职能,搞好服务,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8.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延长茶产业链条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茶产品生产企业,改变目前单一的绿茶生产形势,力争茶产业在茶食品、茶饮料等生产领域有所突破。二是鼓励企业开发新品种,做到高档茶、中低档茶同上市,春茶、夏茶、秋茶齐发展,绿茶、花茶、乌龙茶、保健茶、茶食品等产品品种齐全,最大限度的利用茶叶资源,延长茶产业链条,实现茶产业利润最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