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集群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

集群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集群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改革开放后,在我国新的一轮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农民兴办的各种乡镇企业在广大农村中蓬勃发展起来,并成为这一轮工业化初期的主导力量。随着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在温台地区、绍兴、宁波以及金衢盆地出现了小城镇密集发展的连绵区,从而使得农村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

一、集群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

改革开放后,在我国新的一轮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农民兴办的各种乡镇企业在广大农村中蓬勃发展起来,并成为这一轮工业化初期的主导力量。在当时特定的历史和制度条件下,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空间布局原则,因此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化现象,偏离了以城市为依托的常规轨道。这种离散型工业化空间布局模式对中国农村工业化曾起到过重要推动作用,但对乡镇企业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又存在着严重的掣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偏居乡间一隅的空间环境成了乡镇企业生存发展的不利因素,向供水供电、交通运输、商业服务、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较好,人员物资与信息商品交往交易方便的城镇聚集,便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乡镇企业的聚集发展要求引发了一场在中国城市化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农民造城运动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后期,浙江温州当地务工经商农民兴起了一股造城进城运动,出现了龙港、柳市、桥头等一批农民工商城市,聚集了一批较具规模的农民工商企业,形成了繁荣的专业性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并带动了运输、信息、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乡镇企业的聚集中心和辐射中心。温州农民工商城的出现揭开了浙江城市化历史上的重要一幕,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出现了清晰的轮廓。

温州农民的造城运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应,对浙江全省的城市化发展起了示范作用,使人们看到了一条以小城镇为依托发展乡镇企业的新路子。于是在各级政府主导下,浙江全省范围兴起了一股小城镇建设的热潮。许多乡政府所在地纷纷撒乡建镇、圈地围城、修街造房,规划出生活区、商业区、乡镇工业小区,鼓励农民进镇投资办厂,引导鼓励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到1991年底,浙江全省农村建制镇数量达到700多个,比1985年增加了几乎两倍。它们多是依托块状经济发展起来的,如义乌依托小商品特色产业兴商建市,绍兴柯桥依托轻纺特色产业形成新县城,永康依托五金特色产业建设中等城市等。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有较强专业特色和经济辐射功能的新型城镇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乡镇企业的聚集发展中心。

随着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在温台地区、绍兴、宁波以及金衢盆地出现了小城镇密集发展的连绵区,从而使得农村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

广东也是小城镇快速发展的省份,其原因也是得益于中小企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据统计,全省1551个市辖镇中,社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274个,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194个,为该地区全部建制镇的46%。这些镇大多数以专业化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而形成企业集群,表现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