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动力状况

中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动力状况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中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动力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的推动下,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并且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也造成了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动力不足。总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比较严重,制约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

二、中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动力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的推动下,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并且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呈现出建设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等特点并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要。但也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其自身建设和完善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企业的成长动力方面也同样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内部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员工人数较少,企业管理者又普遍年轻,其管理经验相对不足。现在的情况是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以很大的物质激励作为唯一的激励手段,对有贡献的个别员工慷慨地加以重金奖励,而忽略了企业内部激励体系的建立,没有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激励机制。换句话说,就是现在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激励手段过于单一。此外,企业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理解不够全面,没有足够重视激励的作用,没有有效地将激励机制纳入企业管理体系中去。从激励理论思想的发展过程看,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对激励机制的理解,只停留在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上,即以“奖赏”为主和以“工作中的奖赏”为主的激励思想阶段,而没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激励理论思想,即以“激励特性”为主的激励思想。没能在组织结构简单的情况下,对激励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总结,甚至仍旧采用最原始的“家长式”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造成企业成立一段时间后,员工的工作热情逐渐消退,组织内部矛盾开始增加,直至组织最后的分裂或解散。这也是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较短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目前高科技企业,绝大多数高素质人力资源“成就感”的激励均可能严重不足,这会使大部分高素质人力资源难以安心于自己的工作,从而使大部分高素质人力资源均有可能不同程度地对企业存在着离心倾向,从而也引发了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中人才流失的风险。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也造成了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动力不足。我国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技术水平,不要说和国外相比,就是和国内的大型高科技企业相比较,也是很低的。以工业企业的劳动装备率为例,2002年的资料显示,我国独立核算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分别为10.29万元、5.11万元、2.48万元,小企业的人均装备水平是中型企业的50%,是大型企业的25%。近几年,我国每年涌现超万项科技成果,而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20%,其中形成产业规模的不足5%。之所以技术创新乏力,主要是因为:①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信息缺乏。②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领导者战略管理水平不高。③缺乏必要的科技贷款和风险投资。据2004年第10期《中国财经信息资料》记载,全国有22个省、市创建的科技信托公司、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科技信用社等达100多家,具有40多亿元投资能力,但很少用于中期的风险投资。除了以上三点原因外,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内在原因——主体创新意识不强。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性意识和发达国家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精尖、特优产品少,国际标准系列认证产品较少。据调查,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主要产品生产年限普遍较长,主要产品的生产年限为1~2年的占10.8%,3~5年的占66%,5年以上的占23.2%。通过对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与产品的档次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主要产品大多数是生产了3年左右的“老产品”,虽然其间经过许多的技术改造,但形成革命性创新的寥寥无几,这说明大多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以生产“老产品”或者是经过技术改造但没有突破性创新的产品为主,近几年开发的新产品又比较少。从主要产品的销售去向看,有12%的企业其主要产品是为大型企业配套,有26.8%的企业其主要产品是为中小企业配套,有61.2%的企业的主要产品独立在市场上销售,由于产品为其他企业尤其是为大企业配套的比例偏低,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不高,因此导致企业产品在较低层次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另外,从经营者的行为趋向分析,经营者主要投入精力的工作依次为:营销活动30.1%、企业内部管理25.0%、技术与产品开发37%、其他7.9%。这些都说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还有待加强。

(三)领导者管理水平不高

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管理混乱,存在着管理无制度(或有了制度也不认真贯彻执行)、成本无核算等现象。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人才奇缺,很少有人受过管理专业的训练,他们大多是拥有较强技术背景的人。在人员素质方面,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则更为缺乏。许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本来企业规模小,也要像大企业那样,设置齐全的专业管理机构,形成因人设事,部门林立,人浮于事,非生产人员过多,科研人员过少,浪费严重。但是,也存在另一种现象,即一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后,本应增加专业管理部门,但是仍然如创业初期那样,凡事都由老板做主。总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比较严重,制约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另外,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人员来源与美国硅谷公司显然不同,后者的创办者多数来自于大学和科研机构,这些人都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或发明,可以在自己创办的公司中将这些技术或发明进一步完善并商业化。一方面,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或领导者中,多曾就职于科研事业单位,缺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市场意识,技术优势不能得到发挥;而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缺乏科研能力和经验;来自企业的跳槽人员,他们主要是想改变工作生活环境,鲜有掌握新技术的人。另一方面,我国的信息手段与国外相比不够发达,所以他们很难把握科技创新活动的市场定位。如我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联想公司,在创业初期,领导者把目标投向了市场营销工作,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们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而是因为当时他们没有经验和能力把握技术创新的市场定位,无法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因此,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市场营销和内部管理工作中,而研发工作相对滞后。

(四)政策上的失衡性和歧视性

主要表现在:①政策的短期性以及不公平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对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些政策逐步取消了。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②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企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现税负增加;个体私企存在着双重纳税等。③缺乏法律的支持和保护。1998年以前一直没有专门的机构研究和管理中小企业,特别是管理和扶持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因此,政策上的失衡性和歧视性,造成了经济竞争环境的非公平性,增加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风险因素和交易成本,不利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健康成长。

通过上述四点论述,我们对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动力方面的缺陷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主要的动力元素,以上四个方面对企业成长影响较大,并且对企业的其他动力元素也有一定的影响。我国政府、学者和企业家们正在积极地寻找各种应对措施,使我国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更加健康地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