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改进的波特钻石模型和变量定义
4.1.1 改变钻石模型中因素的原因
我们已经说明波特的钻石模型是比较中韩纺织业竞争力的最佳模型,因此本研究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基础展开。但是以钻石模型中的因素来衡量企业层面的变量是不合适的,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尽管钻石模型是为分析产业层面的竞争力而设计的,但其因素均为宏观因素,而企业层面的因素都是微观因素,因此本研究必须将钻石模型中的宏观因素转变为微观因素;第二,政府变量在钻石模型中是外生的偶然变量,在改良模型中成为内生的必然变量(Cho,Moon & Kim,2008),政府在钻石模型中的角色是“扮演一种催化剂和挑战者,去鼓励或推动公司升腾他们的渴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竞争力”(波特,1990)。政府必须鼓励公司提升他们的执行力,刺激新产品的最早的消费需求,致力于特殊因素的生成,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勾结,鼓励竞争。这个因素是必然因素,而不是一个像“机会”一样的偶然因素。如果我们的重点在于分析产业层面的竞争力,那么政府因素就应该与需求市场和相关支持产业一样作为内生的必然变量,因为政府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对比两国纺织业竞争力时。最后,钻石模型中还有一个因素“机会”,因为很难收集到数据,在改进模型中被排除掉了。因此,本研究使用企业资源、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需求市场、相关支持产业和政府政策作为变量来检验企业层面的竞争优势。运用这些因素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纺织企业来获得数据。波特的钻石模型图在第三章图3-1(见第122页)。
4.1.2 解释改进的钻石模型
研究模型来源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只是进行了微观化处理,内化了政府因素,同时排除了“机会”因素。
在改进的钻石模型中的每一个因素与原钻石模型的因素有相似的涵义,只是换成企业层面的因素,包括将要素条件换成企业资源;企业战略、组织结构换成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需求条件换成需求市场;保留相关支持产业和政府角色两个要素。这些因素在改进的模型中可以分成两组,第一组解释了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资源、企业组织战略和组织结构,第二组阐明了企业外部环境要素,包括需求市场、相关支持产业和政府角色三个要素。表4-1说明了企业层面要素代替钻石模型的宏观要素。
企业内部因素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企业资源是指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有形资源,而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等资源属于无形资源,为企业持续发展所必须,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组织效率、管理能力等。企业外部因素包括需求市场、相关支持产业和政府角色决定企业的生存质量。需求市场对企业竞争优势有很强的影响力,决定企业可以生产什么;而相关支持产业可以决定如何生产产品,以及企业的生产成本;最后政府角色影响企业竞争力。因此选出这五个因素来比较中韩两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
4.1.3 因变量
在改进的钻石模型中因变量是两国纺织产业的竞争力。波特(1990)运用国家生产力作为主因变量,并且以出口和境外直接投资作为衡量变量来计算国家竞争力。Moon,Rugman and Verbeke (1998)运用这类变量来衡量国家的生产力。企业的生产力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常被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代替和衡量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最佳指标(Kirankumar M.2004)。拥有最高生产力的企业、产业或国家总是被认为是最有竞争力的(McKee and Sessions-Robinson,1989)。根据经济学者们的研究探索结果和建议,本研究运用企业生产力来衡量企业竞争力。而典型的企业生产力一般由企业劳动生产力来衡量。企业劳动生产力是指企业内部每个劳动力每小时的产出(销售量)。本研究使用劳动生产力来衡量企业竞争力。在调查问卷中的QII-7是关于此变量的。
4.1.4 自变量
企业资源:代替相关的宏观要素条件
纺织产业的高附加值部分包括服装及面料的设计和研发,是重要的竞争要素。在终端的时装产业中密集运用人力资源发展设计和营销,并在细分市场如运动服装中运用设计和材料技术是极为重要的。因此,研发在纺织产业中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并且材料技术是重要的竞争要素。波特(1990)提出先进要素在获得竞争优势时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先进要素包括现代通讯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数,诸如工程师技术员的比率等。本研究中企业资源主要解释企业基础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企业员工数量,熟练工人与总员工比率,以及研发投资与总投资比率。调查问卷中QI 2 和 QIII 8,9衡量这些变量。
从历史角度看,企业规模可以反映其在国内外的市场力量(Knickerbocker,1973;hymer,1976)。Gaba (2002)认为企业规模是企业的特殊要素。传统观点认为企业规模大小决定企业的市场权力,一个大企业就可以有较宽的产品线和广阔的市场范围,可以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双重好处(Chandler,1962)。大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创新投资,从事开发和探索新领域,并且能够缩减成本和规避风险,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Cohen,1996)。特别地我们研究了三个衡量企业规模的方法:企业销售量、企业总资产和企业员工数量(Reichstein,T.& Jensen,M.B.,2005)。企业总资产来源于给定时点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员工数量是指定时点的所有员工的总数,这里不区分全职和半职工作人员。因此,本研究运用三种方式衡量企业规模,反映在调查问卷中就是QI 2、 3和 QIII 10。
纺织产业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利用遍布全球的互联网技术。企业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纺织服装市场流行趋势的信息,而且还可以把这些信息转化成企业有用信息,并与其他相关信息结合变成决策依据。因此本研究将运用企业利用互联网改善企业经营的持续时间来衡量企业信息化程度。互联网利用信息流改变了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发展新产品;其二,从合作与竞争中获益;其三,企业战略以产品消费为中心。互联网影响着营销综合的每一个要素和商务战略的许多方面。价格决策取决于分布在互联网上相关价格的比较信息;位置决策在于利用互联网构建新的企业渠道战略;促销决策来源于互联网竞争对手的博弈信息(Coupey,2005)。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QIII 11衡量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的时间。
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代替相关的宏观要素企业战略与结构
根据波特的观点,一个企业可以将本身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层次上。基础层次是低成本竞争优势,高层次是差异化优势。低成本优势源于资源禀赋,诸如低劳动成本和低原材料成本,竞争者可以很容易就复制它。当然,差异化优势来源于对设备、技术、管理、服务和创新的投资。与低成本优势相比,差异化优势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和表现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为竞争者复制它有很大的困难,差异化优势可以保持得更长久。两个层次的优势相互影响,两个层次都需要钻石模型中的所有因素的配合。
纺织产业包含标准化面料生产和时装生产。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标准化面料生产必须集中于低成本战略,有时成本领先战略也可以带来巨大的销售量,尤其是在成本上拥有远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就可以在未来扩大市场份额。目前,成本领先战略在中韩两国的纺织品竞争优势中都还占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运用价格和企业生产成本来衡量成本领先战略。在调查问卷中QIV 1、 2 和 3反映这个变量。用三个问题来衡量一个变量是想要去伪存真。
差异化战略就是一方面要在产品成本之上有额外的溢价,并且要明确地告诉客户这个产品远优于其他产品,尤其是那些没有差异化的产品。差异化战略对于纺织服装业尤为重要。这个战略弥合了顾客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换句话说,有效的差异化需求是基础,现有的产品还远远没有满足日益成长的需求。据说纺织企业30%的利润来源于品牌,也就是差异化,50%~60%的利润来源于营销渠道,其余的才是制造利润。纺织企业的品牌可以揭示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运用企业品牌来衡量企业差异化战略,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运用QIV 4、 5、6 和 7来衡量差异化战略。选择多个问题衡量同一个变量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情况。
企业组织结构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组织结构影响企业的效率。组织中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是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Jarillo (1988) 将企业组织活动形式划分为四类:典型市场、战略合作网络、官僚体制和家族结构,其中战略合作网络型组织结构最有利于企业内信息传播,因此,组织的形式可以衡量企业的效率。根据Jarillo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组织结构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家族结构信息传播最慢;第二层是官僚结构信息传播较慢;第三层速度居中;第四层战略合作网络结构传播速度较快,最后是典型市场传播速度最快。我们用组织形式、合作和效率来衡量企业组织结构的竞争力。调查问卷中QIV 8、 9、 10 和 11反映此问题。
需求市场:代替相关的宏观要素需求条件
国内需求量的增长率比需求市场规模对于企业是更加重要的竞争优势(porter,1990)。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引领国内企业快速采用新技术,而不必担心新投资会使已有设备浪费,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如果企业在国内外市场面临激烈竞争,则企业不得不改进生产效率,这使得企业更加有优势。本文以企业在国际市场与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来衡量市场需求的影响,反映在调查问卷的QV 14和 15。
相关支持产业:代替相关的宏观要素相关支持产业
企业层面的相关支持产业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相关产业服务商和地理空间上接近的相关上下游企业,以及为企业生产提供便利的相关产业如银行、交通运输等。本研究选择合作伙伴关系来衡量此要素,反映在调查问卷的QV 17、18、19和20。
纺织产业可以看成是由连续不断的经济行为组成的供应链。当每个企业做出位置选定决策,那么成本、质量、运输的可靠性、资产投入、运输渠道和交易成本都是重要的变量(Abernathy et al.,1999;Kelegama and Foley,1999)。当然,这些变量中有些很难在企业层面衡量。本研究选择交易成本来衡量这些条件(李晓钟,2004);这个指标可以衡量纺织产品从工厂生产到消费者手里的速度和效率,我们用调查问卷QV 16来检验。
政府角色:代替相关的宏观要素政府角色
纺织产业在中韩两国长期内都是支柱产业,都是出口的主力,是赚取外汇的主打产品,并且在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主要角色。因此,政府总是通过相关政策支持纺织产业发展:如减免税、补贴和低息贷款等。政府对纺织产品出口提供政策支持,促进纺织产品出口并且提高了纺织企业生产效率。在调查问卷中QV 21、22反映这个变量。
4.2 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
4.2.1 假设
第一组假设(产业层次)
企业可以在不断加强的竞争中获得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最佳衡量器(Kirankumar M.,2004)。无论企业、产业还是国家只要有很高的生产力就可以被认为拥有很高的竞争力(McKee and Sessions-Robinson,1989)。波特(1990)在组织层面定义竞争力是受低成本或者差异化影响而获得溢价收益的生产力的增长。在一般性战略中波特总是强调这个标准。Moon,Rugman and Verbeke (1998)在解释普通双钻石模型方法时对比韩国和新加坡的全球竞争力,也是采取了国家生产力来代替国家竞争力。O'Mahony and van Ark (2003)为了找到欧盟15国竞争力落后于美国的原因,也采用产业劳动生产力数据来衡量,最终的结论是熟练工人比率下降导致劳动生产力下降,因而造成欧盟竞争力下降。
Gh1:五个企业层面的要素对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Jassim (2001)运用企业熟练工人比率衡量企业资源。Reichstein and Jensen (2005)在其论文《企业规模和企业增长率分布——以德国为例》中解释了企业规模也是重要的企业资源。Gaba (2002)也持有同样的观点。Shin (2001)指出利用互联网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h1:企业资源对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Cho,Moon and Kim (2008)指出成本领先战略在特定国家的特定时期是最基础的竞争优势。波特(1990)和Bernitz (2006)认为为区分产品的品牌差异也是重要的竞争力。Guo and Gao (2000)提到合作网络是竞争优势之源,并认为组织中的结构形式和合作程度是形成竞争力的重要因素。Melitz (2000)注意到企业收入和成本依赖于企业总体生产力和质量指标。
h2: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对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Moon,Rugman and Verbeke (1998) 都认为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影响企业竞争力。 Melitz (2000)提出为消费者提供精确需求系统可以随时显示市场占有率能够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h3:需求市场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Abernathy,Dunlop,hammond,and Weil (1999) 和 李晓钟(2004)研究发现交易成本对竞争优势有很大影响。波特(1990)运用国家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金融资源、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基础竞争力。
h4:相关支持产业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波特(1990)和Moon (1998,2006,2008)都认为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之源。政府政策不仅影响企业进入纺织产业的成本还影响企业家的行为。这些政策可以使得范围内的资源重新分配(OECD,2004)。
h5:政府角色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第二组假设(根据产业的上下游)
hG2:五个企业层面的要素对纺织产业上中下游的不同企业的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h6:在纺织产业上中下游的不同企业中企业资源对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h7:在纺织产业上中下游的不同企业中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对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h8:在纺织产业上中下游的不同企业中需求市场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h9:在纺织产业上中下游的不同企业中相关支持产业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h10:在纺织产业上中下游的不同企业中政府角色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第三组假设(根据企业规模)
hG3:五个企业层面的要素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的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h11:企业资源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h12: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h13:需求市场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h14:相关支持产业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h15:政府角色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
4.2.2 研究模型
本研究基于改进的钻石模型试图找到中韩两国间纺织产业竞争力的异同,运用一系列的对比方法来揭示哪些因素影响两国纺织产业竞争力。本研究汲取了一般双钻石模型方法(Moon,Rugman,& Verbeke 1998)的优点,运用改进的双钻石模型来对比两国间纺织企业层面的五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我们称改良模型为改进的双钻石模型,简称缩写为MDDM。
4.3 衡量变量
根据上文4.1的内容本研究明确因变量、自变量和衡量变量的关系,以及运用相关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
4.4 数据收集
4.4.1 样本特征
本研究通过专为管理者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调查范围主要包括我国宁波周围及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企业,以及韩国大邱地区的纺织企业,主要因为这两个地区都以纺织产业闻名于世,都拥有纺织产业集群。问卷是用英文设计的,然后由精通韩语的中国同学张萍翻译成韩语,在问卷发放前又经过论文指导教授的修改。调查开始于2007年6月,结束于2008年8月,以信函和访谈形式展开,数据截止日期为2006年12月。因为回收率很低,1000份问卷发放了五次,最后获得了140份中国企业的回答和130份韩国企业的回答,其中有127份中国企业和121份韩国企业问卷有效。在设计和发放问卷时充分考虑了样本的分布和随机分层抽样以避免抽样误差。
4.4.2 样本分类
首先,本研究根据纺织企业上下游的分布将样本分为三组。纺织产业是由分散的纺织企业组成的供应链,可以被分为上游企业、中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上游企业主要指原料和纤维生产企业;中游企业指纺织和编制生产企业;下游企业指缝纫、衣料和成衣时装生产企业。这个分类显示在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中。
第二,本研究根据企业雇员人数确定的企业规模将样本分成三个组:小规模企业是指企业人数少于30人;中等规模企业1是指人数在30—100人之间,称为中型企业1;中等规模企业2是指人数在100人以上,称为中型企业2。这个分类显示在调查问卷的第二个问题。这个分类是为了考察五个企业层次的变量对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力影响是否不同。
第二,本研究根据企业雇员人数确定的企业规模将样本分成三个组:小规模企业是指企业人数少于30人;中等规模企业1是指人数在30—100人之间,称为中型企业1;中等规模企业2是指人数在100人以上,称为中型企业2。这个分类显示在调查问卷的第二个问题。这个分类是为了考察五个企业层次的变量对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力影响是否不同。
4.5 研究方法和假设检验
本论文的核心任务是对比中韩两国纺织产业竞争力,以及找出影响两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本研究运用回归分析、T检验和多重对比分析来达到目的。运用这些统计方法来检验假设,对于第一组假设,五个企业层面的要素对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我们运用多重回归分析来寻找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同时用T检验来对比中韩两国间五个企业层面因素的差异。对于第二组假设,五个企业层面的要素对纺织产业上中下游的不同企业的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运用单因素多重对比上中下游企业五个企业层面因素的差异,同时运用T检验对比上中下游企业在两国间的异同。对于第三组假设,五个企业层面的要素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的生产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运用单因素多重对比不同规模企业五个企业层面因素的差异,同时运用T检验对比不同规模企业在两国间的异同。
多重回归分析是在两个或多个变量间运用观察数据建立线性模型。每一个自变量X的值都有因变量Y的值相对应。这种线性关系描述了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变化的反应。模型表达式为:数据=弥合值+残差,其中弥合值是指0+1x 1+2x 2+…ix i;残差是指观察值与均值间的差距,如果是正态分布均值为0,则为方差(King,2003)。
回归模型:
Y=β 0+β 1X 1+β 2X 2+β 3X 3+β 4X 4+β 5X 5+ε
Y=竞争力(生产力)
X 1=企业资源
X 2=企业战略,组织结构
X 3=需求市场
X 4=相关支持产业
X 5=政府角色
β 0=截距,模型参数
β 1,β 2,β 3,β 4,β 5=回归系数
ε=随机误差
T检验通常是对比两个样本组的均值的差异性,来检验两个来自同一总体的两个样本的均值是否相同。独立样本T检验要求样本数据相互独立,尽管该检验也可以在脱离此假设时给出检验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要求两组样本数据必须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并且具有相同的标准差(或方差),尽管有些软件包可以放松相同标准差的假设(例如Minitab和SpSS),但是完成T检验并不单单依靠这个假设。
在统计学中,ANOVA是方差分析的简单形式。ANOVA是社会科学运用广泛和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适合于多种情况。它集合了多种统计模型和相关过程,其中观察的方差可以根据不同的自变量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单因素ANOVA 通常是检验至少三组样本的差异,而两组样本差异可以用T检验完成(Ferguson,2005)。
本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来完成数据分析和检验。
4.6 数据信度和结构效度检验
4.6.1 缩略语的解释
论文中为使用SpSS分析方便运用了很多缩略语,后文使用stream1、stream2、stream3和 size1、size2、size3来代表上中下游和三种不同规模的企业,并进行分析对比。
4.6.2 信度检验
信度就是指测量数据和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也就是说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事项的程度。数据只有在稳定可靠并可以重复出现的情况下才是可信的。Cronbach's alpha 是用数字表示的信度系数,是一套常用的衡量测验数据可靠性的方法,Cronbach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用于确定测量误差的统计模型,表示每一个问题是否测量单一概念,并且测量组成量表的题项内在一致性如何。该系数值在0~1之间,如果Cronbach's alpha 大于0.8 则表明数据量表有较高的信度,系数越大则信度越高。Nunnaly (1978)指出信度系数大于等于0.7是可以接受的,当然也有一些文献中的系数更低。
4.6.3 结构效度检验
因子分析是一种用可观察的变量来解释难以观察的变量的变化的方法,把数个难以解释且彼此有关的变量,转化成少数有概念且彼此独立性大的因素。因素分析时,如以主要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以较少成分解释原始变量变化较大部分。成分变化量通常以特征值表示,要素分析时抽取共同因素,即主成因分析法,这样也可以缩减变量的数目,将多个变量合并成一个因素。因子分析的目的在于求得量表的结构效度。效度就是正确性程度,即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想要测量的概念的真实含义,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信度与效度二者的关系: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信度高,效度未必高。例如,如果我们准确地测量出某人的经济收入,也未必能够说明他的消费水平;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例如,即是一项研究未能说明社会流动的原因,但它很有可能很精确很可靠地调查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人的流动数量;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
4.6.4 数据检验
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必须先检验数据是否符合统计分析的前提条件:样本的独立性、方差齐性和样本的正态分布性。首先,所有的样本必须彼此独立。样本必须是随机地和独立地从总体中抽取的。这个假设在问卷设计时(在搜集数据前)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为了确保每个案例的独立性,本研究确定参与者在填写数据时都是相互隔离、并且不受其他观点、数据和现象的影响。第二,方差齐性假设。总体的方差必须齐性,每一组变量的对比也必须方差齐性。第三,正态分布假设。总体的分布必须符合正态分布,每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分布也必须符合正态分布。本研究运用SpSS探索分析检验了样本分布情况,结果显示:INTERNET,SKILLED,STRY4,STRY6,STRY7,ORG1,ORG2,ORG3,ORG4,CULT1,MKT1,RSI2,GOV2是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
4.7 实证分析结果
本研究是以波特的钻石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中韩两国纺织产业竞争力,运用一系列对比方法包括:回归分析、T-检验和多因素对比(ANOVA)检验假设。本章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第一组假设,运用T-检验对比五因素在两国纺织产业中的区别;二是运用多元对比分析比较纺织产业中上中下游产业的差异,再运用T-检验对比五因素在两国纺织产业中上中下游的不同影响。三是运用多元对比分析比较纺织产业中大中小企业的差异,再运用T-检验对比五因素在大中小企业的不同影响。
4.7.1 第一组假设的检验(产业层面)
本研究运用T-检验对比两国纺织产业的竞争力,结果显示如下。
Levene's Test for Equality of Variances,如果方差齐性检验“没有显著差异”,即两方差齐(Equal Variances),t检验的结果表中要看第一排的数据,亦即方差齐的情况下的t检验的结果。反之,如果方差齐性检验“有显著差异”,即两方差不齐(Unequal Variances),则t检验的结果表中要看第二排的数据,亦即方差不齐的情况下的t检验的结果。从结果中可以看到ORG2,ORG4,MKT1,and pDTVT在两国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而SKILLED,STRY4,STRY6,CULT1,RSI2,GOV2在两国间差异明显。对比结果阐述如下:
首先,企业资源不同。中国纺织企业的熟练工人比率高于韩国;而韩国的纺织企业互联网利用时间长于中国。
第二,企业战略(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不同。中国纺织企业集中于产品差异化和产品品牌;而韩国纺织企业集中于成本领先战略。
第三,企业文化不同,中国纺织企业文化优于韩国。
第四,与相关产业的关系不同,中国企业与相关产业关系优于韩国。
第五,政府支持力度不同,中国政府对纺织产业的支持力度高于韩国。
4.7.2 运用改进的双钻石模型衡量两国间的因素差异
仔细分析改进的双钻石模型,可以看到:企业资源(X1),中国的状况好于韩国;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X2),中韩两国间只有很微小的不同;需求市场(X3),中国比韩国略有优势;相关支持产业(X4),中国稍优于韩国;政府角色(X5),政府的政策支持幅度远高于韩国。尽管五个企业层面的变量在两国间对比中国都具有或多或少的优势,但是两国企业竞争力的差异却不明显,也就是说,两国间纺织产业竞争力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国家1:中国
国家2:韩国
尽管企业层面的五个因素都显示中国高于韩国,但是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4.7.3 影响中国纺织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按照惯例,应该将X1,X2,X3,X4,X5每个因素的多个解释变量求均值然后做回归分析,然而,求均值以后却无法获得回归结果,因此,本研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将所有的符合要求的解释变量一起求回归。
来自中国纺织企业的要素相关性分析。从表4-18中可以看到:中国纺织企业竞争力与STRY4、STRY6、ORG1、ORG2、MKT1相关,相关系数均低于0.5,因此不是强烈相关。
本研究运用逐步回归方法选择出最佳的影响中国纺织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在经过多重共线性检验之后(见表4-20、4-21),挑选出STRY4、MKT1、ORG4、INTERNET、ORG2、STRY6和GOV2等7个因素解释竞争力。这7个因素的多重相关系数为0.667,综合起来可以解释竞争力变化的44.5%,即可以预测竞争力变化的44.5%。
最终获得回归模型如下:
纺织企业生产力 (中国)=0.496×ORG4(组织内部效率) -0.377×STRY4(差异化战略) -0.324×MKT1(市场竞争程度)+0.263×INTERNET(互联网使用时间)+0.221×GOV2(政府政策支持)
模型中五个解释变量可以预测生产力44.5%的变化。更进一步,组织内部效率可以解释14.3%,差异化战略可以解释10.7%,互联网利用时间可以解释8.9%,市场竞争程度可以解释7.6%,政府政策支持可以解释 3%。综合上述,组织内部效率、差异化战略和互联网利用时间合起来可以解释生产力33.9%的变化,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因素明显影响企业生产力。
模型明确告诉我们哪些因素影响中国纺织企业的生产力:组织内部效率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组织内部效率越高,企业生产力越高;差异化战略对生产力的影响是负向的,差异化越明显,企业生产力越低;利用互联网开展示我活动的时间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市场竞争程度对生产力的影响是负向的;政府政策支持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
4.7.4 影响韩国纺织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来自韩国纺织企业的要素相关性分析。韩国纺织企业竞争力与SKILLED、ORG1、ORG4、RSI2和GOV2相关,相关系数均低于0.5,因此不是强烈相关。
同样原因,将所有的符合要求的解释变量一起求回归,运用逐步回归方法选择出最佳的影响韩国纺织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在经过多重共线性检验之后,挑选出SKILLED、RSI2、ORG1、MKT1等4个因素解释竞争力。这4个因素的多重相关系数为0.595,综合起来可以解释韩国纺织企业竞争力变化的35.4%。
最终获得以下回归结果:
纺织企业生产力(韩国)=0.430×SKILLED(熟练工人比率)+0.433×RSI2(与相关支持产业关系密切程度)+0.345×ORG1(组织结构优越度)×-0.219×MKT1(市场竞争程度)
模型中四个解释变量可以预测生产力35.4%的变化。更进一步,熟练工人比率可以解释12.9%,组织结构完善程度可以解释9.9%,与相关支持产业关系密切程度可以解释8.7%,市场竞争程度可以解释4%。综合上述,熟练工人比率和组织结构完善程度合起来可以解释生产力22.8%的变化,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因素明显影响企业生产力。
模型表明影响韩国纺织企业生产力的因素包括:熟练工人比率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熟练工人比率越高,企业生产力越高;组织结构完善程度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与相关支持产业关系密切程度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市场竞争程度对生产力的影响是负向的。
4.7.5 第一组假设检验结果(产业层面)
根据两国纺织企业回归模型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五个企业层面的因素有四个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之间是不同的,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企业资源包括熟练工人比率和互联网利用时间对生产力的影响不同,在中国,互联网利用时间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在韩国,熟练工人比率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
第二,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对两国生产力影响不同。在中国,纺织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对生产力的影响是负向的,而组织效率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在韩国,组织结构完善程度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需要特别解释的是中国纺织企业差异化战略对生产力的影响是负向的,中国纺织业常常受困于仿冒品,正规企业花费大量投资在创造差异化产品上,一旦这种特殊产品获得市场认可,马上就会有大量的仿冒品涌入市场,而产品开发者大量的投资无法收回,生意陷入困境。因此,中国纺织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对生产力的影响是负向的。在更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成本领先战略对韩国纺织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正向的,这一统计结果正好被韩国大量纺织企业迁往东南亚国家所印证。
第三,中韩两国纺织需求市场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对生产力的影响一致,都是负向的。因此,我们鼓励同业竞争,但要避免过度竞争。
第四,相关支持产业对生产力的影响在两国间是不同的,在韩国是正向影响;而在中国却没有直接影响。
第五,政府政策对生产力的影响在两国间是不同的,在中国是正向的,而在韩国却没有直接影响。
最后,两国纺织企业竞争力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4.7.6 第二组假设的检验结果(根据上中下游)
本研究将在两个层面对比分析两国纺织企业上中下游的要素差异:国家内部的上中下游要素影响差异,和国家之间的上中下游影响差异。
(1)中国纺织企业上中下游对比
中国纺织企业上中下游对比显示:INTENET、ORG1、ORG2、CULT1、RSI2和pDTVT有显著差异。
对于INTERNET,中游企业利用互联网的时间长于下游企业;对于ORG1,上游企业组织结构优于下游企业,下游企业组织结构优于中游企业,上游企业的组织结构最佳;对于ORG2,下游企业内部协作性优于上游企业,上游企业内部协作性优于中游企业,下游企业内部协作性最佳;对于CULT1,上游企业文化优于中游企业,下游企业文化优于中游企业。对于RSI2,上游企业与相关产业关系优于中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对于pDTVT,上游企业竞争力优于下游企业,中游企业竞争力优于下游企业。
(2)韩国纺织企业上中下游对比
韩国纺织企业上中下游对比显示:SKILLED、INTENET、STRY6、ORG1、ORG4、RSI2、GOV2和pDTVT有显著差异。对于SKILLED,下游企业熟练工人比率高于中游企业;对于INTERNET,下游企业利用互联网的时间长于中游企业;对于STRY6,客户选择中游企业产品注重品牌高于上游企业,客户选择下游企业产品注重品牌高于上游企业;对于ORG1,上游企业组织结构优于下游企业,对于RSI2,上游企业与相关产业关系优于中游企业;对于GOV2,政府对下游企业支持力度高于中游企业;对于pDTVT,下游企业竞争力优于上游企业,下游企业竞争力优于中游企业。
(3)中韩两国间上中下游对比
① 上游企业对比
上游企业对比结果显示SKILLED、STRY6、CULT1和RSI2有明显差别。企业资源不同,中国上游企业熟练工人比率高于韩国;企业战略不同,中国企业更注重品牌;企业文化不同,中国企业文化优于韩国。与相关产业关系不同,中国企业与相关产业关系优于韩国企业。上游企业竞争力没有明显区别。
② 中游企业对比
中游企业对比结果显示 SKILLED、STRY4、STRY6、ORG2、RSI2、GOV2和pDTVT有显著区别,企业资源不同,中国中游企业熟练工人比率高于韩国;企业战略不同,中国企业更注重品牌;企业组织结构不同,韩国企业内部协调性优于中国企业。与相关产业关系不同,中国企业与相关产业关系优于韩国企业;政府支持不同,中国企业获得的政府支持多于韩国企业。竞争力不同,中国中游企业竞争力高于韩国。
③下游企业对比
下游企业对比结果显示SKILLED、ORG2、RSI2和pDTVT有显著区别,企业资源不同,中国下游企业熟练工人比率高于韩国;企业组织结构不同,中国企业内部协调性优于韩国企业。与相关产业关系不同,中国企业与相关产业关系优于韩国企业;企业竞争力不同,韩国下游企业竞争力高于中国。
4.7.7 第三组假设的检验结果(根据企业规模)
本部分将对比分析两国不同规模纺织企业的要素差异:国家内部的不同规模的企业的要素影响差异,和国家之间的不同规模企业的差异。将两国企业规模按照员工人数划分为小企业、中型企业1和中型企业2,主要是样本企业的规模都偏小,只能将企业规模划分为中型企业1和2,其中中型企业2的规模大于中型企业1。
(1)中国不同规模纺织企业对比
中国不同规模纺织企业对比显示:SKILLED、STRY4、ORG2、ORG4、MKT1和GOV2有显著差异。显示细节:对于SKILLED,中型企业2的熟练工人比率高于中型企业1;对于STRY4,小企业与中型企业1对比其战略更集中于差异化;对于ORG2,小企业内部协作性优于中型企业1;对于ORG4,中型企业2的员工比中型企业1的员工更能够理解领导的意图;对于MKT1,中型企业2的同业竞争激烈程度高于中型企业1;对于GOV2,政府对小企业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高于中型企业1;但是,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力却没有明显差异。
(2)韩国不同规模纺织企业对比
韩国不同规模纺织企业对比显示:SKILLED、STRY6、CULT1和 RSI2有显著差异。显示细节:对于SKILLED,小企业的熟练工人比率高于中型企业1;对于STRY6,中型企业1的客户比小企业客户更倾向于产品品牌的选择;对于CULT1,小企业的企业文化优于中型企业1,中型企业2的企业文化优于中型企业1;对于MKT1,小企业的同业竞争激烈程度高于中型企业1;中型企业2的同业竞争激烈程度高于中型企业1;对于RSI2,中型企业2与相关产业的关系优于中型企业1;但是,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力却没有明显差异。
(3)中韩两国间不同规模企业对比
① 小企业对比
两国不同规模纺织企业对比显示:SKILLED、STRY6、ORG2、MKT1、RSI2和GOV2在两国小企业间有显著差异。企业资源不同,中国小企业熟练工人比率高于韩国;企业战略不同,中国小企业更倾向于差异化产品;企业组织结构不同,中国企业内部协调性优于韩国企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同,韩国小企业面对的同业竞争激烈程度高于中国;与相关产业关系不同,中国小企业与相关产业关系优于韩国小企业;政府支持力度不同,中国政府对小企业支持力度高于韩国。
② 两国间中型企业1对比
两国不同规模纺织企业对比显示:SKILLED、ORG2、ORG4、CULT1、MKT1、RSI2和GOV2在两国中型企业1间有显著差异。显示,企业资源不同,中国中型企业1熟练工人比率高于韩国;企业组织结构不同,韩国企业内部协调性优于中国企业,韩国企业员工比中国企业员工更能够领会领导意图;企业文化不同,中国企业文化优于韩国;与相关产业关系不同,中国中型企业1与相关产业关系优于韩国企业;政府支持力度不同,中国政府对企业支持力度高于韩国。然而,两国中型企业1的竞争力却没有明显差异。
③ 两国间中型企业2对比
两国不同规模纺织企业对比显示:SKILLED、STRY4、STRY6、ORG2、CULT1和GOV2在两国中型企业2间有显著差异。企业资源不同,中国中型企业2熟练工人比率高于韩国;企业战略不同,韩国中型企业2比中国企业更集中于差异化战略;企业组织结构不同,中国企业内部协调性优于韩国企业;企业文化不同,中国企业文化优于韩国;政府支持力度不同,中国政府对企业支持力度高于韩国。然而,两国中型企业2的竞争力却没有明显差异。
其中,两国不同规模纺织企业竞争力没有差异。尽管两国不同规模企业在企业资源、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都有差异,但竞争力对比结果没有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