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现巨大增长潜力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实现巨大增长潜力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时间:2022-05-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巨大增长潜力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文/许成钢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最终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巨大增长潜力面临的关键挑战潜力不等于必然实现。这主要是经济改革带来的。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创新发展需要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的巨大潜力会不会实现要依赖很多条件,有一个没有争论的基本条件是教育。


实现巨大增长潜力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文/许成钢(长江商学院教授)

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最终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就使一些问题需要得到回答:中国还有多大的发展潜力?继续快速发展所面对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的巨大增长潜力

经过了近40年快速发展后,中国未来还有多少发展潜力呢?

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和世界前沿之间的距离,即相对发展水平,就是在一个时期某国或地区人均GDP除以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经济体的人均GDP。

1850年,鸦片战争刚刚过去,当时中国相当于世界最发达国家水平的25%。随着历史演进,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快速拉大,到1950年只有世界最发达水平的5%。直到1980年,中国也只相当于世界上最发达水平的6%。今天中国大的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目前,中国达到了世界最发达水平的20%。

中国未来还有多少发展潜力,可以将其他国家或地区做参考。

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什么时期的相对发达水平达到世界最发达国家的20%?是1950年。1950年之后,日本有三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基本追上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除了日本,还有韩国、中国台湾等,都是相似的情况。韩国在1980年时比中国今天的相对发展水平略强,大致相当于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22%。从1980年到现在的30多年,韩国总体上一直在快速发展。

中国人均GDP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最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从某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好消息,说明中国还有巨大的快速发展的可能。如果中国有能力改革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中国可以再持续三十年快速发展。这在世界上是有先例的。

当然也有不同的先例,同最发达国家有显著的距离,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快速的发展。比如,墨西哥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几乎没有大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巨大增长潜力面临的关键挑战

潜力不等于必然实现。中国要想继续快速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

经济长远增长的来源是资本、劳动的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TFP)。而全要素生产率中包括制度、管理和技术。

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当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变成发达国家时,最重要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有足够高的正面贡献。

最近,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魏尚进教授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张晓波教授发表的估算显示,1979-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然的正贡献。这主要是经济改革带来的。但2009年以后,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是负的。

中国经济中的技术和商业管理方面在持续改进,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表明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这浪费了大量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如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使得这个时期增加的资本、劳动投入,没能取得应得的增长。

前不久,若干国际机构对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成本做了测算。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15%-30%。这个水平是很低的。但中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却只比美国低4%,甚至有测算高于美国和西欧,取一个平均就是跟美国、西欧差不多。

一面是劳动生产率很低,另一面是单位劳动力成本很高。为什么成本这么高?这不是单纯的企业问题,主要是全国的劳动者和民企承担了巨大的体制机制成本。

从1995年到现在,每一年的政府财政收入都快于GDP增速,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每年都在上升。中央一级的财政收入数据并没有包括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如果包括这部分,政府的收入占GDP的比例会更高,在过去十几年里增长更快。结果是政府拿走的部分逐年扩大,全国家庭拿走的比例逐年下降。

现在中国全体家庭收入占GDP比例只有三分之一略多,这在全世界是比例偏低的。而且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人均GDP越提高,这个比例越快速下降,这与其他国家的规律相悖。

中国过去的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靠大规模出口,直到全球金融危机被迫停止。早在危机之前,决策层就知道,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是不能持续的,中国必须利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很可惜金融危机之后,作为大趋势,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

行业间的盈利状况反映制度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观察中、美两国上市企业盈利状况,银行是中国最赚钱的行业,而美国最赚钱的是高技术行业,银行只是赚钱多的行业之一。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问题,只去关心中国最先进的某些行业,只关心它们的产业升级,解决不了中国的基本经济问题。

而且,即便是产业升级,也要依赖研发、依赖金融制度、依赖对企业保护的制度等,一系列的市场制度问题决定了企业升级。用举国之力突破一些项目的升级并不难,但整个经济、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就取决于适当的体制机制安排。

创新发展需要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的巨大潜力会不会实现要依赖很多条件,有一个没有争论的基本条件是教育。

讨论不发达经济时,度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是识字率。但是要想从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变成高收入国家,意味着劳工收入要普遍大幅提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要上去,意味着劳动力素质要普遍大幅提高,劳工不仅仅识字,要看得懂图纸和指令,要能操作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就要普遍接受过高中教育。比较所有中等收入国家的高中普及率,中国在其中排名靠后。

今天中国的相对发展水平与1980年的韩国差不多,单纯从教育、从高中普及率看,中国是不是像韩国当年那样,做好了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准备?1980年的韩国农村跟城市在高中普及率上没有差别,都非常高,而今天的中国农村跟城市的高中普及率则在拉大。

根据康奈尔大学全球创新指数(GII)2017年排行榜,中国的创新能力排名非常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跨入到全球创新引领者门槛的。

这看上去非常好,但创新指数是怎么计算的?中国的得分项包括知识和技术产出,是用专利申请、论文发表-引用等计算,排名世界第十一位。还有得分特别高的,是把一个国家最好的三所大学放到全世界去排,中国排第四。另一个得分项是中学生考试阅读、数学科学,中国排到第八。

这些评分是可讨论的,比如,中国的顶尖中学生考试成绩能否反映中国的普遍水平?

中国近年专利申请数大幅上升,早在2010年就超过了任何国家,而且上升趋势是指数级的。专利申请数大幅度上升确实转化成了某些企业的效益。但是如果观察整体情况,把中国国家专利局的所有专利数据和所有企业一一对应,发现这些专利对中国企业的利润和生产率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相关的。

在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里,中国的丢分的项,基本是商业环境、监管、法治、易于创业等与体制机制相关的指标。

总之,中国的长远发展一定靠的是创新和产业升级,但是即便在前沿创新领域,要落到实处,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相关的体制机制安排。

体制机制是最为基本的问题,核心是产权问题,比如,知识产权能否得到保护,即在新的科技、新的商业模式上大量投入后,将来的收益能否得到保护。

产权问题背后关系到司法制度,中国《宪法》保护私有产权,《民法总则》明确了保护自然人的私有产权,立法之后还有更核心的执法、司法问题。

现在全球第四次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中国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可能抓住历史机会,成为参与者甚至某些领域的引领者,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凤凰标志2.tif

(采访整理 记者 / 赵福帅)


□ 编辑  王毕强  □  美编  虎妹


解读

环保对制造业影响或低于预期

【本刊综合】招商宏观研究团队认为,11月PMI指数回升的主要动力在于生产和需求的改善。环保压力对制造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可以被消费需求以及出口需求的增长抵消,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意味着防止污染措施可能不会像市场预期的那样从供需两侧对国内经济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11月主要原材料进口价格指数为59.8%,环比下降3.6个百分点,4个月以来首次跌至60%以下,出厂价格指数为53.8%,环比下降1.4个百分点。价格指数回落有助于PPI同比增速的放缓,但价格水平的回落幅度可能会低于预期。11月的PMI两项价格指数与今年3月的水平大致持平。11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4%,较10月回落0.2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与上月持平,仍为46.1%。不过近期企业采购量意愿有明显回升,9月以来采购量指数持续围在53%以上,11月末53.5%,明显高于过去1年以来的平均水平。采购意愿提升显示企业对未来预期的改善。凤凰标志2.tif

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

【本刊综合】11月PMI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回暖明显。大型企业PMI为52.9%,比上月微落0.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年均水平,继续在扩张区间内平稳运行;中型企业PMI为50.5%,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之上;小型企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8个百分点,抵近临界点,表明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11月份PMI指数小幅回升,表明经济平稳增长特点进一步明显。生产指数由降转升,预示工业增长平稳;订单类指数回升,预示国内外市场需求平稳,出口增速可能略有回升;采购量指数略升,库存类指数总体平稳,价格指数回落,表明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企业预期总体平稳,生产经营活动平稳。综合研判,未来经济平稳增长趋势较为明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表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撰文分析,此次PMI数据表明,供需两端均衡增长,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凤凰标志2.tif

焦点

PMI回升至年内次高

【本刊综合】国家统计局11月30日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8%,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高于市场预期,为今年以来的次高点,表明制造业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从去年10月份以来,PMI连续14个月保持在51%以上较高水平。此次发布的PMI数据显示,新订单、生产、采购量等11月份主要分项指数均在去年同期水平上普遍上升,但部分传统行业动力减弱。

生产指数从上月的53.4%上升至54.3%。分行业来看,重工业行业增速较为疲弱,但“新经济”行业保持较快增长——11月黑色和有色金属加工业PMI继续位于收缩区间,而高新技术制造和消费品行业PMI均在53%以上。工业生产增速略受影响,但投资需求有所反弹。11月制造业PMI表明,制造业内需景气度仍保持相对高位,且外需继续复苏。华东、华南等非环保限产地区处在开工旺季,需求保持旺盛,使得最近几周以来,工业原材料现货市场成交的“价”、“量”指标均明显走高。新订单指数为53.6%,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在手订单指数46.6%,高于上月的45.6%。

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和圣诞节临近国际市场需求短期集中释放,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0.8%和51.0%,均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制造业外贸保持稳定回升。

原材料方面,库存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下降。一个例子是,11月螺纹钢、水泥等大宗原材料现货成交明显加速,库存水平下降至历史低位。价格方面,上游价格涨幅进一步趋缓。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从上月的63.4%回落至59.8%,产成品价格指数下降1.4个百分点至53.8%。但原油、螺纹钢、水泥等建材价格有所攀升。凤凰标志2.tif

□ 编辑  王毕强  □  制图  美编  虎妹


资讯

温州主题外宣活动举行   对外传播温州“好声音”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敢为人先的温州人创造了享誉国内外的温州模式和温州辉煌。日前,贯彻十九大,打造铁三角主题外宣活动暨2017温州市对外传播合作交流会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举行。60余家中外媒体代表,近百名记者齐聚温州,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温州的新实践新探索,对外传播温州“好声音”。

据悉,这次活动将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各个方面,结合温州实际,聚焦民企创新、温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金融综合改革、社会基层治理创新等方面,突出体现温州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路者”的新实践。(梁颖睿)

温州苍南:以文化为核 打造城市客厅 

城市文化客厅是苍南首创以众筹方式创办民间公益图书馆“半书房”的“升级版”,是该地推广公共阅读、推动文化发展的又一尝试。据悉,“客厅”占地700多平方米,由政府免费提供场地,25位半书房众筹人发起,最终由50余位阅读爱好者众筹300多万元创立。“客厅”倡导“无差别、无门槛、无收费、零距离”理念,内设阅读区、展示区、艺术电影区、沙龙中心、音乐中心、户外休闲区、研修室、艺术长廊、露天休闲广场、咖啡休闲区等,藏书1万余册,兼具城市书房、独立书店、人文会客厅、艺术微展厅、影音空间等功能,通过六大品牌活动,实现长效发展。

名家思想沙龙,从世界看中国;本土文化沙龙,点亮身边的人和生活;传统文化沙龙,守望悠远的历史;教育公益沙龙,促进美好的未来;半席演讲沙龙,语言塑造人之存在;视听艺术沙龙,发现世界之美。六大品牌活动,场场爆满,口碑爆赞,不仅丰盈了城市文化客厅的内涵,更证实了文化的魅力。(梁颖睿)

浙南科技城设海外联络处  促海外人才引进

日前,在浙南科技城科创平台浙南·云谷路演中心,温州浙南科技城管委会与美国波士顿天使俱乐部完成签约,浙南科技城驻美国波士顿招商(人才)联络站正式授牌成立,为浙南科技城全面走向国际化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此次签约合作,不仅促成浙南科技城在海外设立首个联络站,也诞生了美国波士顿天使俱乐部第一个中国合作园区。合作过程中,除在美国波士顿地区安排专人和场地,挂设温州浙南科技城驻美国波士顿招商(人才)联络站牌子运行外,还将开放线上平台及线下平台,定期开展直播或录播路演活动,努力促成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等机构与浙南科技城开展紧密对接。(梁颖睿)

构建命运共同体 迈向南海新时代

在刚刚落幕的“2017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上,来自中国、泰国、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蒙古、美国和加拿大等十个国家的高僧大德及友好协会人士,就“构建命运共同体、迈向南海新时代”的主题,进行热切交流。

此次活动是由本焕学院、南海佛学院、深圳市佛教协会、深圳市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主办,旨在凝聚各方共识,守护南海和平。

苏作天工、根植吴中  2017苏作文创峰会启幕太湖

11月18日,2017苏作文创峰会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峰会依托吴中区深厚文化资源优势,以“苏作天工、根植吴中”为主题,聚焦新常态下苏作与创意的融合交流,展示近年来吴中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传承轨迹和发展前景。

峰会由主会场活动和系列活动组成。主活动“苏作文创峰会”开幕式上,吴中区举办了“苏作天工、根植吴中”宣传片首映,发布了“苏作文创”统一标识、发放了“苏作智库”聘书,表彰了首届“东吴杰出匠师”及首届“江苏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省市大师工作室,“苏州工匠园”、“苏作文创·手艺吴中”工艺品线上交易平台两个重点项目也在开幕式了举办启用仪式。会上,吴中区还与中国文联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举办了苏作工艺文化大讲堂。

吴中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促进苏作文创工艺发展是吴中区传承和发扬“吴文化”的重要举措。据统计,目前,吴中全区拥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7人;入选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作品就有12件,居全国区县之首;苏州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占据全市1/3。在最近举办了江苏省乡土人才技能技艺大赛上,我区一、二等奖入选数占到了全省10%,核雕单项更是收获了“大满贯”,前10名中,吴中区占据了9个席位。全区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生产企业、工作室229家,经营商铺2000余家,从业者超过10万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