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弊端及改革

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弊端及改革

时间:2022-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末,官办福利企业占福利企业总数从65%下降到14%,社会办的福利企业从35%上升到86%,就业的残疾人数占到福利企业就业残疾人总数的84%。

18.6 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弊端及改革

总体而言,我国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迅猛推进,我国的福利制度也暴露出一些弊端,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

18.6.1 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弊端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传统福利制度日益暴露出一系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

(1)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尤其是一些老企业,由于背负沉重的职工福利负担,所以难以与新生企业公平竞争,面临破产风险。职工所在的企业一旦破产,职工及其家庭能够获得的福利待遇将没有了着落,生活将陷入困境。

(2)传统社会福利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统一劳动力市场难以形成。传统的企业福利待遇将企业与职工紧紧地连在一起,例如单位分配的住房、职工子弟就读的子弟学校等,实质上让企业与职工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社会福利模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3)传统“寡”而“均”的福利待遇,不但没有发挥它激励劳动者积极性的功能,反而助长了人们依赖心理和吃“大锅饭”的心理,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传统社会福利制度重身份,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村人口涌入城镇,进入不同所有制企业和单位就业。由于他们无形中被贴上了“农民”的标签,享受不到他们应当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待遇。可见,在市场经济下,传统福利制度不但不能适应不同社会成员的需求,而且直接对企业的发展,最终也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也会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改革传统的福利制度势在必行

18.6.2 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1)社会福利事业逐步从“官办”转向以社会举办为主的多元化模式。1993年以后,民政部陆续发布了《国家级福利院评定标准》、《社会福利企业规划》、《民政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从这些规章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会福利院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福利资金的筹集,还是残疾人就业、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等,民政部门作为我国福利事业的主管机构,将把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逐步从官方举办引向社会举办,并按福利需求设立福利项目。民政福利的社会化不仅使民政福利走出封闭,而且提高了民政福利机构的效率。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末,官办福利企业占福利企业总数从65%下降到14%,社会办的福利企业从35%上升到86%,就业的残疾人数占到福利企业就业残疾人总数的84%。

(2)企业职工福利逐步社会化。随着改革的深入,通过实行承包责任制,将企业的福利设施对外开放。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社会背景下,绝大多数企业和单位打破过去封闭运行的模式,成立了面向社会、有偿服务的劳动服务公司,并逐渐与原单位脱钩,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并参与市场竞争。例如,绝大多数的房修公司、托儿所、幼儿园、理发店等都是从原来的企业或单位剥离出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3)在保持城镇福利与乡村福利分立格局的同时,通过加大政府对乡村福利的投入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乡村福利水平,逐步缩小城乡福利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