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东省财政增收奖励制度实施之后

广东省财政增收奖励制度实施之后

时间:2022-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2 广东省财政增收奖励制度实施之后财政税收任务超额完成,马涛和他的同事们,将一起分享200万元的重奖。马涛是广东省河源市L县副县长,分管财政工作。2004年5月21日,广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全面论述以财政权、行政审批权以及行政级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扩权强县改革。

案例2 广东省财政增收奖励制度实施之后(1)

财政税收任务超额完成,马涛和他的同事们,将一起分享200万元的重奖。马涛是广东省河源市L县副县长,分管财政工作。2004年,L县财政收入翻了差不多一番,按照广东省的有关规定,该县县委县政府两套领导班子一共19人有资格分享这一奖励。人均10多万元。这份意外“年终奖”,得益于广东省政府2004年1月颁布的《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性措施的意见》。

奖勤罚懒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一位主任指出,激励型财政政策是广东省扩权强县改革的三大配套政策之一。这项政策出台背景是,粤东、粤北等地县域经济落后,有些县(市)财政长期“等、靠、要”,发展动力不足。2003年,广东省委领导提出“不能养懒汉”,要将省财政转移支付和县(市)财政增收挂钩,建立激励型转移支付财政政策。该意见提出“奖勤罚懒”的激励型转移支付财政政策,明确要对财政税收任务完成好的县级领导班子奖励,“由省财政按其上划省‘四税’增量返还奖励额的50%给予奖励,其中奖励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2004年5月21日,广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全面论述以财政权、行政审批权以及行政级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扩权强县改革。随后公布将涉及市场准入、投资、税收优惠及部分社会管理等方面共214项行政管理审批权限下放到县。除了财政激励和放权外,广东也准备进行行政级别改革,主要是把县级领导行政级别与职务分离,这意味着广东完全可能出现厅级、副厅级的县委书记。

扩权强县措施逐一推出后,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效果:据权威部门统计,广东县域经济呈强劲发展势头,成绩骄人。2004年,全省50个山区县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8%,分别比全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高出4.3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增幅超过珠三角。2005年4月20日,广东省公布表彰名单,L县等47个县(市)获得2004年度县级领导班子奖励,其中有14个县(市)的奖金超过了100万元。河源市是这次评比的大赢家,其下辖五县均获得奖励,而L县以财政综合增长率达84.21%,高居全省67个县(市)首位。

“L县财政收入由前年4000多万元增加到7400多万元”,马涛说,按照省里的奖励规定,县委、县政府两套领导班子获得200万元奖金。但是,马涛却开始为这笔奖金犯愁。因为在人均月收入1300元左右的山区贫困县L县,200万元无疑是个烫手的“天文数字”,同时县委书记和县长也主动提出不参与奖金分配。因为分配方案迟迟定不下来,奖金的发放一直拖到2005年5月份。最后,经过L县县委领导班子反复讨论,大家商定把发放的范围扩大到包括县人大、政协和纪委在内的五大班子领导,共33人。

根据分配方案,L县县委把奖金按行政级别分成三个档次:县委、县政府两套班子成员和县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为第一档;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等为第二档,退居二线的五大班子领导及其他享受副处级待遇的为第三档。结果,L县县委拿出了200万元中的大约160万元作为奖金,人均领到了约5万元。对此,马涛说,“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领导班子内部闹意见,避免挫伤大家积极性”。事实上,据他介绍,L县还算发得快的,有些县因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因素,奖金拖到最近才发下去。最后,对于没参加奖金分配的县委书记、县长,河源市经过考虑,出台了配套奖励政策,由市财政拿出省奖励额的10%专门奖励,L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分别给予10万元奖金。

根据河源市市长介绍,仅2005年,河源市就拿出了535万元奖励县级领导班子,县委书记和县长最高奖10万元,最少的也奖了4万元。据说,这次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县委书记、县长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可以说“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

社会聚焦

县领导们拿到“巨额”奖金,这事一下子在县里成了热门话题。L县县委一位官员指出,刚开始县领导班子成员都不敢拿钱,直到最后集体研究后才发下去。事实上,在奖金发放前后,县里的中层干部都有些意见和牢骚。

有人认为,这些钱光发给县委县政府的两套班子人员不公平,因为包括很多中基层公务员也为L县财政收入的增加作出了贡献,即使发钱,也应该把发放的范围扩大。一位官员表示,大家最初心里有些不平衡,能拿到钱的觉得,我确实是作出了贡献,应该拿,但又拿得有点不踏实,因为钱确实比较多;而拿不到钱的,更觉得不平衡,毕竟我作出了贡献,为什么拿不到钱。河源市市长吴锐成认为,“有人不服气就对了,只有不服气才有发展”,“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奖励方式,让一些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保证自己的收入。”

为了平息争论,河源市最后还选择了折中的办法,把这种奖励政策延伸到乡镇。L县就拿出一笔奖金,给县直单位和乡镇打分评比,奖励中基层干部,从而扩大省里激励型财政政策的延伸效应。

何强所在的L县县委办公室获得1万元奖励,作为县委办的副主任,他没有分这笔奖金,而是给办公室添置了电脑。虽然是县委办的副科级干部,小谢没有分到奖金,但他没意见,自称“心态很好”,“我是今年1月刚调过来的,如果拿到奖金就有点儿不像话了。”

何强说,“这次评比确实提高了中层干部的积极性,例如L县的一个镇领导班子因为工作突出,获得最高奖金5万元”。事实上,在这次评比中,L县有些镇因分数不高没拿到奖金,而在2004年财税增收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国税局和地税局,县委县政府分别重奖100万元,用于建设新办公楼。

在河源市市长看来,“镇委书记、镇长一年拿五六万也不算多”。他认为,从表面上看来,这些奖金是高了一些,但其导向是正确的,也是反腐败的一种措施,“总比原来发放各种灰色收入好得多”。

背景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3年,广东67个县(市)所辖83.8%的土地只创造了全省27.36%的GDP;占全省六成多的人口,财政收入也只有6.7%。其中只有5个县不需财政转移支付,其他62个县(市)靠地方财政都“过不了日子”。但广东当时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没有能够调动县(市)的积极性。其中原因,L县副县长马涛认为,是“因为有省里的转移支付,县里对财政税收不是很重视,经常出现偷漏税、关系税”。结果是,从1996年~2003年,广东省对市县的转移支付补助从5.8亿元增加到67.9亿元,金额翻了10倍。但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副主任却指出,“收效却不明显,一方面省财政支出增加了,但另一方面市县的‘等、靠、要’思想反而更严重”。

正是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提出建立激励型政策,将省财政转移支付和县(市)财政增收挂钩,而财政增收又与县领导班子奖励挂钩。对于实施激励型财政政策,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这位副主任认为,目前已经显示其效果,“去年,清远市和河源市成绩不错,L县更是个典型”。

在河源市率先将此做法进一步扩展到乡镇后,2005年5月底,省政府领导特意到河源市调研,此后对此表态支持。2005年7月,L县县委书记因发展县域经济等多项政绩突出,被提拔为河源市委常委,任援疆工作队领队,挂职某地区地委副书记。

现在,马涛每月都紧盯着省财政厅公布的“县(市)综合增长率排序表”,上面各县收入增长指标和全省排名的每一个数据变动都牵动着他的神经。虽然2004年L县财税增长率拿了全省第一,但马涛深知自己的“家底”:作为16个山区贫困县之一,2004年全县财政预算1.3亿元,而财政收入才7400多万元。在他看来,“L县去年增长快一方面是过去基数低,再者,国际铁矿石价格暴涨拉动了县支柱产业铁矿效益”。因此,“要保持去年的增速很难了”。而且,2005年,河源市要求各县的发展指标不低于上一年,这让马涛感到压力倍增,“我现在整天跑企业,连做梦都想着发展呢。”

【角色模拟】

假如你是L县县长,在广东省提出建立激励型财政政策前后,你的行为倾向会不会有所改变?有何不同?为什么?

【案例思考】

1.本案例反映的是一件什么公共行政事件?其基本构成要件各是什么?

2.根据公共行政专业知识,广东省建立的激励型财政政策出台的政策意图是什么?效果如何?

3.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广东省激励型财政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