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包容·创新·发展

包容·创新·发展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 雷摘 要:本文提出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要增强包容性,才有助于创新;有了包容和创新,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从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出发,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对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有所益处。

王 雷

摘 要:本文提出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要增强包容性,才有助于创新;有了包容和创新,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学科建设;包容;创新;发展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ould enhance tolerance,which contributes to innovation.And with tolerance and innovation,it could be possible to promote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Key Words: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Tolerance;Innovation;Development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这个精神对于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出发,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对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有所益处。我的主要观点是,增强包容性,才有助于创新;有了包容和创新,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一、学科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包容性

在我国,新闻学传播学的研究一直被认为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涉及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因此,敏感问题多,学人顾虑多,著述发表禁忌也多。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正处在历史上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学术研究、著述发表都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包容性。

回顾历史,我们正是因为思想不解放,缺乏包容性,让知识分子吃了苦头,让国家走了弯路。解放初期,因为马寅初的人口理论遭到批判,结果是 “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又如,市场经济理论曾被当成资产阶级的东西来批,像顾准这样的知识分子为此饱受磨难。如果我们当时思想解放一点,有一点包容性,准许理论研究宽广一些,特别是准许那些所谓 “不合时宜的理论研究”多元并存和争鸣,让实践 (也可能是将来的实践)来作为检验其真伪的标准,那么,中国的发展之路可能就会顺利得多,至少不走大弯路。

在新闻传播领域也不乏其例。八十年代初,有人提出广播电视是可以经营的,有人写文章谈到广播电视产业遭到批判,后来,新闻传播媒体不做事业单位,而应该作为企业的主张更是挨批。按理在学术上批评、反批评的开展本无可非议,是非对错只有越辩才越明。但在现实中,对于那些所谓 “不合时宜”的主张,即使能写出论著,也无法或者很难有机会发表,因而无法对这些主张进行详细论证和深入讨论,从而很可能导致一些真知灼见被埋没。这样,一些也许有价值但一时无法看清楚的观点很难得到阐发,更重要的是,理论研究的不能超前、不能脱敏、不能彻底,其结果却会导致在实践探索上也迟迟不敢迈出步子,甚至要走弯路。其根源就在于,对待学术问题和理论研究,思想不解放,缺少包容性。

因此,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包容性,才能提高执行 “双百方针”的自觉性,否则就会相反。

二、加强我国原创传播技术研究,适当减少研究限制传播的技术

在数字网络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学传播学的建设发展已经与网络传播技术的关系日趋紧密。传播技术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新闻学传播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拥有大量计算机人才的国家,可是,多年来很难有新的传播手段、传播业态起自我国。例如,在世界上迅速崛起的博客、微博等自媒体,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平板电脑如ipad、智能手机如iphone等网络终端,都不是最先在我国发明或使用的。当然我国的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微信传播,也极受欢迎,使得腾讯成为我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

据一些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的财力、物力、人力很多用于防火墙的构建、网警的设置,这当然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如果在数字网络等传播技术上能够有所原创,且尽量多一些原创,那将会同时提高我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我想,我们中国人是一个对传播技术有过巨大贡献的民族 (例如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应该为传播的发展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而不是担心先进传播技术的危害性而少有作为。

所以,加强对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推进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无论对推进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扩大我国传媒的影响力,还是推进新闻学传播学学科的建设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新闻传播教育要培养差异性人才、复合型人才

据业内人士初步估计,在1982年时,我国只有16所院校有新闻专业。而现在,全国已有671所院校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这么多的新闻传播教育资源,会对我国的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培养造就大批人才,这是好事。

然而,在视听媒体时代,数字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是理所当然的。新闻学传播学院系的学生很多都会进入媒体行业,掌握扎实技能,是必要的。在媒体融合时代,花较多的精力掌握先进的传播技术,也是必要的。但是,现在许多新闻传播院校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少学校有 “技术至上”的观点,学生也只把主要精力花在业务、技术的学习上,其他课程不怎么感兴趣,读书不多。其结果是,这种学生很难思考新闻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中比较深层次的问题。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入行很快,却后劲不足,行而不远,因为视野不开阔,缺乏人文关怀。

下面我们来看看美国的两所世界名校的情况。耶鲁大学给本科生所设计的课程并不包含专业学习,而是传授所有专业都需要的专业课程。因为其理念是:大学教育应该是完整的教育,大学毕业生应该是接受全面教育的人。斯坦福大学讲究素质教育,刚进大学前两年是不分专业的,所有本科生不管你喜欢什么,都要选一门为期一年的基础课——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在这门课上,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经典,如柏拉图、笛卡尔、马克思等,还要学习东方文化的代表著作,如孔子孟子的著述等。[1]他们的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

近年来,传播技术高度发展,多花一点时间学习传播技术是必要的,但学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并不能因此而一味专注于技术学习。大学不是技术训练班,大学生要有较多的人文、社科知识素养,要继续坚持大学一、二年级的通识课教育。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么多的院系,如果统一按照一个模式要求办学,势必造成学生缺少个性,不能满足国家多样化的需求。而且,各院校师资条件、技术条件不一样,对教学、科研做同样的要求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应该承认差异性办学,培养差异性人才。因为我们的社会需求呈现出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性的特点。因此,对新闻学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发展,也应该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差异化的措施来推进办学,要更加重视学生多学科知识的传授,迫切需要增加其知识的宽度深度。因为,我们的新闻传媒业亟需专家型、复合型人才。

教学管理与方法也需要改进。据笔者了解,我们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满堂灌”的居多。老师的收入与上的课多少有关,而把这种上课多理解为课堂讲课多。结果造成学生阅读时间少、讨论的时间少,接受通识教育的时间更少。许多课读本科时听老师讲过,读研究生时又听老师讲,换个课程名称,大同小异罢了。浪费时间很多,学生了无兴趣,还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不得不修这门课。这与国外的新闻传播学在设立和选修课程方面,以及教学重阅读、重笔记、重讨论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很不一样。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在追求创新中加强学科建设和发展

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改进教学,也需要科研领路。研究深入了,学术成果又多又好,这门学科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提高。我国新闻学研究中需要改革和创新的地方不少。比如,课题设置中有短期行为,有急功近利的现象。有些课题看上去是应形势所需,实际上只要政策稍有调整,这些课题就有过时之感。与此同时,有些从长远看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却认为不那么合适宜,不作经费支持,或没有人愿做。我接触到的不少新闻传播学方面知名专家学者都一个感觉,就是现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真正创新的内容并不很多,大量是整合别人的,重复研究不少。对策性研究也是宏大叙述不少,提出的对策措施或者语焉不详,或者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革除诸多弊病,严格学术规范,增强学术研究的创新性。

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发展,可能比许多其他学科更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需要包容性。有了这一条,才可能有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新闻学传播学学科的发展,才可能有在世界上发挥更大影响力的中国新闻传播业。

(王雷: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1] 杨福家:《年轻人怎样成长》,《新华文摘》2012年第2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