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生产的主控者

电视新闻生产的主控者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电视新闻生产中,制片人居于主控者的位置,是电视新闻生产全流程的主要导引者和管理者。[1]深入认识电视新闻制片人在电视新闻生产中的作用与功能,是顺利开展电视新闻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电视新闻生产中,制片人居于主控者的位置,是电视新闻生产全流程的主要导引者和管理者。他既要参与电视新闻生产的重要环节,又要掌控整个栏目的财务和人事权力。电视新闻制片人应该负责确定选题,选择主创人员,准备技术设备和筹集资金。而选题、人员、设备和资金恰好就是生产一部电视片的基本要素。因此,“中国电视制片人是电视片生产诸要素合理配置的组织者。”[1]深入认识电视新闻制片人在电视新闻生产中的作用与功能,是顺利开展电视新闻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我们对中国电视新闻制片人制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做一简要梳理,并对电视新闻制片人在电视新闻生产中的职责及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论述。

一、电视新闻制片人的产生与发展

图3.1 CBS著名新闻杂志型栏目《60分钟》创办人唐·休伊特(Don Hewitt)

“电视是制片人媒体,制片人是那些标志性品牌栏目和主持人的第一‘制造者’”,这是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的一个观点[2]。可见制片人对于电视节目生产的重要性。制片人最先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生产中,托马斯·英斯、麦克·塞纳特是最早的好莱坞电影制片人。到了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电影工业走向大规模产业化的成熟阶段,以制片人制为核心的电影生产模式创造出了“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繁荣。当美国电视产生之后,制片人制度也被引入到电视业中。但在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中引入“制片人”这个概念却是偶然的。据说,在电视栏目中首次使用“制片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见图3.1)。在创办这个世界著名的电视新闻杂志之前,唐·休伊特负责CBS新闻节目的播出,他发现在导播与编辑之间缺少一个环节,这就是在播出时,应该有一个人来确定播出顺序,这个协调导播与编辑的角色叫什么呢? 唐·休伊特搜肠刮肚,最后从好莱坞借用了一个概念,把“制片人”这个称谓引进了电视。从此,什么新闻将成为本次新闻播出的头条等重要问题就由新闻制片人来确定了。但从总体讲,在制作上,美国电视几乎完全是效仿好莱坞电影制作的结构与系统[3]。美国的影视界有句行话:戏剧是演员的媒体,电视是制片人的媒体。在美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中,导演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最为有权的是制片人,他要负责一切具体工作,而且把握制作的周期。电视制片人不仅是栏目和节目的管理者,而且是栏目和节目的创作核心。“电视新闻节目的成功——不管是新闻网节目还是地方台新闻节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片人、执行制片人以及播出制片人的能力。”[4]

无独有偶,中国电视新闻生产中最先引入制片人概念,也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且也是在中国第一个电视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创办时引入的。这不能不说是制片人制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电视新闻生产的需要。1993年,中央电视台筹办新的早间新闻栏目《东方时空》的后期,主要负责人孙玉胜一直为给用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栏目的负责人而伤脑筋。在不停思考的过程中,“制片人”三个字闯入了他的脑海,就此制片人这一影响中国电视新闻生产的新的重要角色诞生了。一年之后孙玉胜才发现,“制片人”这个概念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电视业中早已被广泛使用几十年。中国电视新闻生产就这样不期而遇地与国际电视接了轨[5]

1997年,全国已有77.9%的电视台实行或试行了制片人制;电视台2/3的自办节目是由制片人运作的,而且推出了许多优秀节目。就制片人的产生来看,由电视台人事部门正式任命的占29.1%;由电视台领导指定的占18.2%;由业务部门指定的占41.8%。这三项加起来占89.1%。他们的特点是从他们所在的电视台取得全部或部分拍摄资金,他们是由电视台“人事部门或行政领导任命或指定的,必须对上级领导负责,而不是独立行使职权。”[6]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与中国电视的双轨制密切相关的。中国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精神属性,因此,对于在舆论导向和宣传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电视新闻生产,其制片人的选择自然也不能完全脱离党的领导。根据中央电视台研究处2004年进行的栏目制片人专项调研显示:截至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共有339位栏目制片人。其中,新闻节目中心、广告经济信息中心和文艺节目中心制片人数量较多,分别为111位、58位和47位(其中包括执行制片人)。这说明制片人制在电视新闻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制片人在电视新闻生产中的职能

如前所述,由于电视新闻节目生产的意识形态精神特性,制片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角色是有限条件下的生产主控者。他拥有节目统筹权、经费开支权和人员使用权。中央电视台《电视台栏目制片人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制片人在栏目管理工作中应坚持以宣传为中心、注重管理和经营,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模范遵守我台各项规章制度。”[7]制片人在电视新闻生产过程中承担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

1.组织策划

在电视新闻生产中,制片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对节目或栏目的组织建构。一方面,需要确定生产的内容,叙事的语态。比如,中央电视台在1993年创办《东方时空》的时候,首先确定的是栏目要追求的是“不要做一个替代别人做的栏目,而要做一个别人无法替代的栏目。”[8]因此,在内容上确立了人物专访、社会新闻、焦点新闻和娱乐节目四个板块构成的杂志型形态;而在叙述语态上,则尽量向家庭化、平民化靠拢,确定节目名称、主持人、片头片尾等细节方面。对此,我们还可以从孙玉胜提供的《焦点访谈》创办初期(当时节目还没有名字,被以节目播出时间“15分钟”来指称)最早的策划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15分钟”报道形式:

(1)调查分析式。

(2)跟踪采访式。

(3)快速反应式。

(4)访谈述评式。

“15分钟”报道内容:

热点问题、热点人物、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国际事件、国际问题、重大政策出台与背景分析;改革开放新现象与新问题。

“15分钟”之采访编辑原则:

(1)不以反对派、在野党身份或持不同政见者的目光来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采访事件、制作节目;更不能“过把瘾就死”。

(2)本节目不回避矛盾与问题,而这正是我们报道的主体,但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要建设而不要破坏。

(3)此节目具有强烈的新闻性,选题、采访、画面、编辑、节目制作必须符合新闻规律[9]

另一方面,要组织栏目生产的核心主创团队。《东方时空》的开办,就集合了当时一批优秀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如陈虻、童宁、张海潮、王平等。其次需要负责对节目生产的选题策划和方案确定。电视新闻生产的制片人不仅仅是一个节目或栏目的宏观管理者,他首先应该是一个电视新闻生产的全程参与者。在西方电视新闻生产中,制片人一天之内往往有两次碰头会,早间碰头会议决定傍晚新闻的纲要,下午碰头会决定晚间新闻的样式。具体说来,就是要决定什么选题是可行的,哪个记者去做哪个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摄像师到哪里去寻找好的素材等。制片人要向记者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以便执行,这也是形成节目风格的基础。比如,美国某电视台制片人向记者提出了13条建议:

(1)问问观众的利益是什么?

(2)以有吸引力的节目做头条。

(3)每一时段都加入新闻。

(4)所有节目都用录像,从录像到录像(大多数制片人不同意这一点)。

(5)写稿紧扣中心。

(6)抓住直播机会,但并不为直播而准备。

(7)给节目充裕的时间。

(8)不要勉强加入专访,即使记者为此工作了一天。如果不合适,就弃而不用。

(9)在每个时段都加点调料

(10)在精彩的撰稿和录像处加点调料。

(11)不要虎头蛇尾,以留住观众。

(12)用优秀的摄像创造一些让人刻骨铭心的“梦幻时刻”。

(13)不要把地方新闻与全国新闻以地方、地方、地方或全国、全国、全国的方式播出,观众不会这样思考,也不会这样表达[10]

2.把关导向

制片人在电视新闻生产中实际上是处于整个电视媒介纵向体系中的核心中介环节,这个环节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执行新闻生产中的把关导向的功能。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是美国新闻学者怀特系统提出的一种新闻生产的控制模式,埃里克森等人在发展怀特的把关理论时将新闻生产的过程详细化了,并且指出,“编辑部为新闻的‘预审’、排版(报纸)和节目单(电视)而举行的编前会。它在日常的选择程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1]这实际上就指出了制片人在电视新闻生产中的重要把关职能。由于电视新闻生产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精神特性,电视新闻制片人与电视剧制片人的内涵是不相同的。电视剧侧重娱乐、审美,组织形式是可相对独立生产的单元;而新闻宣传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这种把关导向的职能首先体现在政治上。对于电视新闻制片人而言,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必须是首先要考虑的。为此,电视新闻制片人必须熟悉党的宣传方针政策,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感。制片人在对新闻生产进行政治把关时,一要看是否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二看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三看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其次,这种把关导向职能还体现在对电视新闻生产的质量要求上。不同的新闻栏目的制片人,可以根据栏目的定位和形态构成的实际情况,提出对节目制作的生产流程和摄制规范。制片人要对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严格的审核,并执行上级领导对节目的审片要求。

3.管理经营

制片人是电视新闻生产中的权力核心,他不但要在节目生产的本身上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同时在整个栏目的管理和节目的营销上也负有直接的责任。“管理”在节目运作中担负着“节流”的任务。在人员管理方面,现有的电视新闻制片人制大多是《东方时空》模式,制片人一般由电视台各级部门聘任或聘用;对栏目内的工作人员,制片人拥有较大的聘用和解聘的决定权。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电视节目集体生产中存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有利于解放电视队伍的生产力。但其效能发挥的高低,取决于制片人是否具备与其地位相匹配的素质和所聘用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文化知识底蕴。建立一整套严格的电视节目制片制人事管理、培训制度,是发挥人员整体效能的关键。在经费管理方面,电视新闻制片人制普遍实行自收自支的财务政策,有的电视台的栏目制片人还要向台里上交创收款。这种财务制度本身只是一种经费管理的方法而已,但它的连带影响不可小视。一方面,它使节目的收视率与栏目所有成员的切身利益相关,逼迫制片人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制作出高质量的节目来;另一方面,它又使制片人不得不重视经济效益,易使栏目内的节目出现商业化倾向,甚至走向有偿化。人力资源的有效分配、工作进度的合理平衡,将最终促成人力成本和物质成本的大大降低,使栏目构架和流程达到最合理和最精实的目的。制片人应通过制度实施管理,即制片人定制度,制度管节目。而“经营”担负着栏目“开源”的任务。这就要求制片人通晓市场,熟悉观众,将栏目作为“品牌”运营,在风险最小的基础上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制片人必须能发挥自己和整个栏目主创人员的个性,使新闻节目形成鲜明的特征和明确的品牌。我们可以从王志与《面对面》,水均益与《焦点访谈》等节目中获得这一方面的认知。当然,“赚钱”是实行制片人制的一个目的,但不是第一目的,“制片人”不等同于“业务员”。

三、电视新闻生产制片人的素质要求

电视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制片人的素质往往在竞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全面提高电视制片人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制片人队伍,已经成为提高电视制片的运作效率,解放电视生产力的关键[12]。我们认为,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电视新闻制片人,都应以下几点基本素质:

1.作为文化产品生产者的素质

电视作为现代文明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自诞生之日起便进入了人类现代文化系统[13]。电视文化是以社会信息生产与传播为起点的[14]。电视新闻制片人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想要做出像《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不可代替的新闻节目,首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理论素养。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紧跟时代的步伐,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文化水准。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都是外在的东西,它们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当通过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制作技术很难获得竞争优势的时候,文化气质就无可选择的成为电视竞争的利器,因为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更多地体现为节目的一种坚实的内在品质,很难从形式上抄袭和模仿[15]。其次,制片人还应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俗话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生产的全过程的参与者,制片人必须具备从前期采摄到后期编排的艺术把关能力,通过各种电视语言符号的表现吸引观众。第三,电视新闻生产制片人要有理念创新。电视栏目的发展就像企业产品的发展和更新一样,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栏目始终具备活力和生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不断保持竞争优势。只有树立不断创新的意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正如《足球之夜》的制片人张斌所说,电视制片人要学会做电视中先进的东西,如果他的电视理念领先别人半步,那么,他的节目效果就会领先别人一步;相反,如果他只是简单地模仿别人,看别人怎么做,那么他的节目肯定站不住脚[16]。最后,电视新闻生产制片人还应有一定的生活积累。《生活空间》栏目的制片人陈虻有过多年的电视新闻工作的经验,创作经历十分丰富,这和他做记者是的生活积累是分不开的。

2.作为新闻职业人的素质

一个合格的制片人,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储备,还要熟练掌握电视的采、写、编、播等业务能力。众多成熟的电视新闻栏目制片人都是在记者、编辑等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经验,从而在团队工作中对组内的记者、编辑进行业务指导。例如,全国“十佳制片人”称号获得者陈虻称自己“像个教练”,从他上任开始,《生活空间》播出的每一部片子他都看过、审过、评过。1000多部片子每部平均看3~5遍。大部分片子是从拍摄前的构思立意就开始参与并出谋划策的。他看过就评,从选题的文化意蕴到结构的逻辑顺序,从段落的衔接到景别的搭配,一遍又一遍地看,一遍又一遍地审。可见,作为节目生产的一线管理者,制片人首先应该是善于指导实践的“技术型人才”[17]。不仅如此,电视新闻生产制片人还应具备应有的职业操守。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应该公平正直,不徇私情,一切以做优秀的电视节目为最高准则。以身作则,为组内成员树立良好的榜样。《实话实说》的制片人崔永元就说过:“做栏目首先要做人。”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制片人会吸引大量优秀的记者、编辑加入其团队。

3.作为组织管理者的素质

刘习良提出制片人的定义是:中国电视制片人是电视片生产诸要素合理配置的组织者[18]。这其中的诸要素不仅包括组织内部的投入产出,人力资源,还包括外界的节目销售,公共关系等。《焦点访谈》制片人叶小林说,制片人就是经营者。这要求你在不同的规格变化中,都能够维持住生产能力,并且提高你的设计水平,更为重要的事你还必须考虑到一个成本和产出的问题[19]。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不仅要考虑其所能达到的社会效益,还要考虑其经济效益。要有一定的经营理念,树立成本意识,风险意识。核算节目成本,合理分配劳动人员的报酬。这不仅是对资金来源方负责,也是对节目组负责。同时,制片人不仅要能生产出优秀的电视作品,还要能将这些电视作品成功地营销出去,实现其经济价值。在中国电视进入“营销时代”的今天,经营意识应该是每一个制片人都应明确的概念。

电视制片管理不仅要理财还要会用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曾说,我当制片人,手下有一拨人,在这个层次里,我觉得我又是一个伯乐。我有一条用人的标准,就是“注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用其所长”,我们是想要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人,但这种人精、人尖子比较难找,而大部分人则是在某些方面有长处。因此,要用一技之长的千里马,若干个“一技”之合出现的场面就是万马策腾[20]。《焦点访谈》制片人关海鹰在用人的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给他们最大的拓展空间。他带领的记者组里有特别熟悉典型宣传的记者,也有擅长舆论监督的记者;有特别熟悉“法轮功”报道的记者,也有对科技摸门的记者;有适合调查采访的记者,也有擅长组织快速反应的记者。各有所长,人尽其才[21]。可见,制片人要知人善任,运筹帷幄,领导组内每个人分工合作。协调好组内人际关系,增强全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高素质的队伍。

[1] 刘习良:《我国电视制片人制的现状及前景展望》,《电视研究》1999年第2期。

[2]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年版,前言第5页。

[3] 王甫、鲍玉珩:《当代美国电视——文化艺术与商业》,华龄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4] [美]特德·怀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吴风、丁未、田智辉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5]孙玉胜:《我看电视之二:制片人媒体》,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wtjj/dsrshss/4347_2.shtml。

[6] 《全国省市级电视台制片人状况分析》,《电视研究》1997年第11期。

[7] 王甫、吴丰军:《电视制片管理学·附录3》,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7页。

[9]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3页。

[10] [美]特德·怀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吴风、丁未、田智辉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页。

[11]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第2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2] 王甫、吴丰军:《电视制片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13] 欧阳宏生等著:《电视文化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4] 崔文华:《全能语言的文化时代——电视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页。

[15] 王甫、吴丰军:《电视制片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16] 赵国鹏,任志明:《略谈电视制片人应该树立的几种意识》,《社科纵横》2007年第12期。

[17] 王甫、吴丰军:《电视制片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990页。

[18] 刘习良:《我国电视制片人制的现状及前景展望》,《电视研究》1999年第2期

[19] 孙金岭:《直问中国电视人》,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20] 孙金岭:《直问中国电视人》,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21] 孙金岭:《直问中国电视人》,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