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本与语境

文本与语境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语境及其符号文本意义生成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在语言交流中,指的是口头语言的前言后语,书面语言的上下文。语境按照类别一般分为两大类:符号文本自带“内语境”和符号文本之外的“场合语境”。霍尔还把语境的问题上升到艺术的层次,认为高语境的符号文本总是优秀的艺术。按照霍尔的说法,电影《功夫熊猫》就是一个典型的高语境符号文本。

一、语境及其符号文本意义生成

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在语言交流中,指的是口头语言的前言后语,书面语言的上下文。杜预《春秋左传集序》中说:“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其意是指:《春秋》虽然字字珠玑,但是必须通过上下文才能表词达意。这是指的语言的内语境,此外还包括语言的外语境,指的是语言的使用场合,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语言才能表达特定的含义。

语境这个概念最初来自于人类学,由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一文中提出。语境常应用于语言学研究领域,在人类社会文化交流中,处处存在语境的问题,语境是接收者理解文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容易让我们想起前文提到的系统概念。这两者确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能为文本意义提供某种辅助装置,但不同的是,系统主要针对的是文本的构成,而语境主要针对的是接收者所处的具体环境。

语境按照类别一般分为两大类:符号文本自带“内语境”和符号文本之外的“场合语境”。乔治·格雷西亚把这两种语境称之为影响文本的语境和不影响文本的语境;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简称为“内语境(Internal Context)”和“外语境(External Context)”。格雷西亚从“Context(语境)”这个词本身的构成来理解语境,认为“Context”这个词由“Text(文本)”和前缀“Con”构成,“语境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伴随着文本的东西。在这个一般的意义上,任何围绕着文本的东西,即以某种方式与文本相关,却不是文本组成部分的任何东西,不论它是否会影响文本,都将是文本语境的一部分。”(乔治·格雷西亚,2009:47)

“内语境”指的是与符号文本意义相关的伴随文本,简言之,就是符号文本生产者为了展现符号某一方面的价值,有意对符号文本的设计和操作,符号接收者在解读该符号文本时不得不连同这些伴随文本考虑在内,因为它们会影响符号文本的意义解释。

比如,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叫作“凡勃仑效应”,其意是指:商品的定价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中指出这是一种显示身份和地位的“炫耀性消费”。商品经济时代,这种“炫耀性消费”非常普遍。比如媒体曾报道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黄永玉全集》,特别推出200套特精装图书,特意标上了防伪编号,附带四尊黄永玉授权复制雕塑书立,并有黄永玉亲笔签名的收藏证,以羊皮包封、精制木箱包装,售价128000元/套。在这个符号文本中,各种精美奢华的包装就是这套丛书的伴随文本,它们构成了解读符号文本的“内语境”。显然,这样一套经过精致包装的图书已然超出阅读本身的价值,从而被赋予了与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的标签。

符号文本的“外语境”实际上指的是接收者的“解释语境”。“外语境”的类型很多,埃罗·塔拉斯蒂(Eero Tarasti)区分了诸如社交语境、历史语境、权力语境等九种,但是他认为仍然没有穷尽“外语境”的类型。但是无论如何分类,“外语境”关乎的都是文化问题,即文本接收者根据具体的语境场合所在的文化背景选择解读文本意义的方式。

相当多文本也会受到历史语境的影响,文本无限衍义的过程,其意义是随着时间和历史进程不断变化的,比如 “三寸金莲”的小脚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美的,在现代社会则被认为是压抑人性的;同性婚姻在过去被认为是违反伦理的,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同性婚姻。艾柯在《误读》中也举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艾柯以反讽的语气杜撰了现代出版商的内部出版报告,对于历史上的一些经典名著来说,必须重新编辑才有销路,比如对于《追忆似水年华》,“标点符号需要重新修改。句子太矫揉造作;有些甚至长达一页。编辑需要下大功夫,把每句句子削减到二到三行的长度,打破原有的段落关系,页面多用些空格,这本书就会大为改观”。显然,这部经典名著要适应现代市场需要,就得对文本进行编辑和修改,因为阅读的历史语境不一样了。

二、文本的“高语境”与“低语境”

任何符号文本意义生成都需要语境,不过有些悖论的是:语境既是辅助解读文本意义的机制,同时也构成了文本意义解读的障碍。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或交流中,因为文化语境的巨大差异,常常导致传播或交流的受阻。正因为语境对文本意义解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符号文本发送者总是想方设法在文本上下功夫,通过对符号文本的加工,使得文本能够契合接收者所在的语境,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任何的传播或交流行为,符号文本都会呈现出语境化特征。根据文本传播和交流的语境,爱德华·霍尔把语境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

高语境文本的特征是,“预制程序的信息贮存在接收者身上和背景之中,此时传达的讯息(Message)中只包含着极少的信息(Information)”;低语境文本的特征是:“大多数的信息必须包含在传达的讯息之中,以弥补语境(内在语境和外在语境)中缺失的信息”。(霍尔,2010b: 90)在传播和交流中,高语境和低语境的主要区别在于:高语境符号文本更有效,更能达到传播或交流的预期目的,因为符号文本发送者在生产文本时更多的考虑到接收者的文化语境。霍尔还把语境的问题上升到艺术的层次,认为高语境的符号文本总是优秀的艺术。

按照霍尔的说法,电影《功夫熊猫》就是一个典型的高语境符号文本。在《功夫熊猫》之前,迪士尼曾于1998年就推出过改编自中国民间故事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尽管该片在全球票房不错,但是在中国却遭遇冷落,显然是美国的编剧和导演没有摸透中国语境文化下的受众心理。片中花木兰、中国龙的形象设计都与中国观众的期待相去甚远,简而言之,这部影片有点太“美国化”。十年后,梦工厂与派拉蒙合作,推出以中国文化元素熊猫和武术为代表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这部影片在中美电影市场都叫好又叫座,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功夫熊猫》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娱乐文本,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atz)在《电影符号学》中指出:电影是一种充分利用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的艺术。《功夫熊猫》通过大量植入中国文化符号,并且与美国文化符号有效结合,使得影片既符合美国文化语境下的受众期待,也符合中国语境文化下的受众口味,显然编剧和导演花费了一定的心思,力图把《功夫熊猫》打造成一个高语境文本。

该片导演斯蒂文森(John Stevenson)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拍摄《功夫熊猫》,他们准备了15年之久。谈到电影的创作初衷,斯蒂文森说:“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支持弱者和战胜恶魔的情节,而我又是一个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所以《功夫熊猫》的主意就是这样出来的,可以说,这部动画片是一封写给中国的情书。”影片里熊猫阿宝外形上被设计成忠厚老实的形象,这与中国武侠文化中的郭靖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五官和眼睛却有着鲜明的欧美特征,性格幽默,行为搞怪。其他几位动画人物比如“盖世五侠”的形象设计也融合了中美文化因素。影片的故事背景选在中国的古代,各种建筑、饮食、工具、风景均设计得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

最主要的是影片的情节设计和主题符合中美观众的审美品位,影片的动作情节既有欧美式的近身格斗、搏击,也有中国武术传统中的虎拳、鹤拳、蛇拳、太极等,熊猫阿宝每次遭到困境的时候,一句自我激励的“Inner Peace(保持内心平静)”,体现了欧美文化中心灵意志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究“道”的哲学理念。熊猫阿宝痴迷于中国武术,虽天性愚钝,却又承担了拯救同伴、打败恶魔的责任,最终熊猫阿宝通过寻找武功秘籍、自我意志的反思、醒悟,获得了武功绝学,这个故事情节设计与中国武侠小说有相似之处,同时也体现了欧美文化中一贯的个人英雄主义。通过个人努力,人人都可以获得成功,影片宣扬的这种价值观,想必在中美文化语境中都能获得赞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