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初识微信电商

初识微信电商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打开新闻,关于微信的各种消息不时会铺满屏幕,而关于某企业入驻微信开通商城的报道也不时冲击一下我们的视野。2013年3月14日,新浪微博与国内餐饮业知名的CRM服务提供商雅座在线合作,共同进一步打造微博钱包,推出“微美食”,试水闪购。而2013年8月兴起的微信商城更是让微电商以席卷之势对全民进行渗透和营销。淘宝,已经成为国内网购和电商的代名词。

打开新闻,关于微信的各种消息不时会铺满屏幕,而关于某企业入驻微信开通商城的报道也不时冲击一下我们的视野。微信让我们了解了微信商城和见证了微信的强大能量,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个人都在尝试开通和经营自属的微信商城,以期在微电商浪潮中占得一席之地。其实,微信商城只是微电商的一种形态,只是微信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微电商。

微电商

微电商小米3专场

如果说电子商务(互联网)消灭了地理距离上的阻碍,那么微电商则极大削弱了电子商务准入的门槛,微电商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是移动(手机)互联网的发展催生电子商务的内涵和外延扩展的结果。与实体店面高昂的成本和巨大的人力投入相比,微电商的投入和风险都很小,操作运营也更为简便,几乎所有使用手机的人都可以开设一家自己的网上商店。或许没有豪华美观的装饰,也没有一支规模化的服务团队,但是一样可以实现即时交易,毕竟使用手机进行购物的便利能省下很多非必要的环节。

微博的出现开启了微电商的时代。2011年11月11日(史上最“光”的光棍节),具有电子商务功能的腾讯微博“微卖场”正式上线。好乐买借助这个平台推出了转播(发)降价的“倒贴式营销”——在转播(发)降价机制的刺激下,匡威经典系列硫化鞋半天内累计被腾讯微博网友转播1239次,累计降价90.00元,降幅47.62%,500件商品5个小时内全部售出,10台iPad 2两小时内被“秒杀”一空。

2012年12月,小米手机正式宣布:将于当月21日在新浪微博开售5万台小米手机2。这一场被业界称为“首次微博社会化网购”的开场秀非常成功。而最值得关注的是,其从预约、抢购到下单购买都在新浪微博平台上进行,支付环节将借助新浪刚推出的在线支付工具“微博钱包”完成。

2013年3月14日,新浪微博与国内餐饮业知名的CRM服务提供商雅座在线合作,共同进一步打造微博钱包,推出“微美食”,试水闪购。2013年5月,腾讯更是宣布阿尔卡特、麦包包、韩都衣舍、匹克、斯波蒂卡、神州数码、杜蕾斯等500家知名品牌商家集体入驻腾讯微卖场(商城)。不仅如此,腾讯甚至准备尝试汽车、房屋等大宗商品在微博售卖。例如,奇瑞汽车准备在腾讯微卖场中推出一台奇瑞CRT汽车进行“转发降价”,每转发一次降价0.5元。买家们或许最低仅用1元就可将原价7.58万元汽车开回家了。

微电商是什么

诸如此例,不一而足。而2013年8月兴起的微信商城更是让微电商以席卷之势对全民进行渗透和营销。继微博商城之后,微信商城再一次让人们见识到了微电商(商城)并不微小的力量。不知不觉间,微电商已经在你的周围构筑起了一道严密的包围圈。先知先觉者,利用微电商成就梦想;后知后觉者,成为宣传推广的工具;不知不觉者,得为营销行为买单。简而言之,微电商就是微博和微信上的商城。

每到节日,快递人员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节日期间的收入会大幅增长,因为订单业务会大幅增加;紧张的是,节日期间繁重的投递任务会让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没有休息的机会。而你也在增加快递人员既兴奋又紧张的感觉,因为你也在进行网上购物。这些物流的投递人员所投送的货物就是从电子商务平台上发过来的订单,比如淘宝、京东。

与传统的实体零售不同,电子商务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和优势。从经济上讲,电子商务可以免去高昂的店面租金、仓储费用、展示费用、信息传递费用等,以虚拟的数据信息代替实物信息,极大地节省了经营成本。这样就扩大了电子商务的利润空间,同时也降低了商品的零售价格,对商家和顾客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大家都有利可图),从而更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从效率上讲,电子商务消除了地理上的限制,将顾客群体扩大到全体网民(理论上),北京的顾客(网民)可以在家里就可以即时购买到海南的商品,而顾客可选择的范围(商品)也大为扩展,这样也能将顾客潜藏的消费欲望变成现实的消费行为。不仅如此,网上电商可以同时容纳大流量的人群浏览商品(就像逛街一样)而不用担心店内站不下这么多人,顾客可同时自行查看所有商品信息,具有购买意向的才会与电商客服联系,这样客服人员能够同时洽谈多项订单,缩短了购买前的准备时间和环节,成交概率和效率大大提高。

虽然不是国内第一家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却很快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2003年5月10日成立,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2013年淘宝网总交易额(中国)达到1.4万亿(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约1.85万亿),占比超过75%。201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380亿元,淘宝占比约6%。淘宝,已经成为国内网购和电商的代名词。

网购除了淘宝(含天猫),紧接着就是京东了。京东商城(电子商务)成立时间比淘宝网稍晚,但其前身京东公司(1998年6月)却比淘宝网母公司阿里巴巴(1998年12月)成立更早。2004年1月,京东多媒体网成立,正式涉足电子商务领域。2007年6月,京东多媒体网改名为京东商城。2013年,京东注册用户超过一亿、交易量突破1000亿元。

淘宝VS京东

其实对比数据不难发现,京东与淘宝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而之所以选择淘宝、京东作为电商企业的代表,是因为这两家电子商务企业能够代表电子商务的两种主要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思路。有过较多网购经历的读者就会发现,淘宝网上商品的数量比京东的多、种类比京东的全、价格比京东稍低。购买衣物、零食等常用居家用品,网民一般都首选淘宝,而购买电子电器产品、中高档护肤保健品等却会选择京东。由于淘宝的快消品比较多,可选择性也更大,因而成交量更大;而京东以耐用品为主,价格相对较高,因而成交量较小。

其实,单就数据并不能说明淘宝与京东的不同。分别打开淘宝、京东的网站首页就能发现不同:淘宝网上衣物、鞋包、饰品及本地服务所占比例很高,而京东则是以电子产品为主。如果说淘宝是一个交易市场的话,那么京东就是一家百货商场。两家电子商务的本质区别在于,淘宝是一个开放的公共交易平台,其本身并没有商品用于交易。商家入驻淘宝交纳服务费(管理费),商家只是借助这个场所开展营销活动,其品牌和经营权限归属商家或店铺,其优点是“量大类全价优”,为消费者(顾客)提供直接服务的不是淘宝,而是落实到每一个商家或店铺,商家的主体性作用要大于淘宝商城,交易是用户与商家之间开展的协议活动。服务、交易、快递、结算等环节都是首先由商家负责,完成后才反馈到淘宝,是一种交易(行为)后反馈。因而淘宝上不同商家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商品价格、快递投送等差别很大,淘宝是市场。

不同于淘宝,京东走的是另一条路线。京东自身拥有或代理很多著名企业的品牌产品,创立了自有快递公司“京东快递”统一发货。商家或店铺采取与京东合作(代理代营)的形式进行网上营销,管理较为严格和规范。提供服务的主体是京东商城,商家(客服)只是京东与消费者(顾客)的联系人,服务、交易、快递、结算等环节首先汇总到京东商城,再由商城反馈到商家,是一种交易前反馈。相对于淘宝,京东商城具有一个实际的统一管理者,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商城发挥的主体性作用较大。因而京东上不同商家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商品价格、快递投送等差别不大(限时促销让利活动除外),京东是商场。了解了电子商务的两种主要形式就能更好地理解微电商,也能做出更合适的选择进行网上购物了。

如果你还只是为电子商务做贡献而没有让电子商务为你做贡献的无辜网民,请你不要惋惜错过了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创造的机会,因为微电商还在车站等你,你还赶得上这趟列车。如果书中的文章对你有所启发和触动,请你不要对它们漠然处之,请马上开始行动,笔者希望这本书是你成功的起点!

淘宝、京东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代表型企业,随着手机用户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手机功能应用的不断延伸,手机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远远不再是接打电话、发送信息等基础功能。悄悄地,手机上也可以购买,于是移动电子商务出现了;不久,微博出现了,微博上也可以购买衣物鞋帽箱包了,于是移动微电商诞生了;不久,微信来了,其搭乘的智能手机更加先进也更加时尚,不断有知名品牌在微信开通商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进行微信购物,于是微电商进入了一个智能化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的电商的代表旋律是敲打键盘的“啪啪”声,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电商的招牌动作是手指点击屏幕。每一次手指的滑动和点击都在推动移动微电商不断开疆拓土,成为移动微电商跑马圈地的动力。移动微电商与互联网电商,看着名字觉得像是亲戚。其实,他们不是亲戚,因为他们是一个家里的亲人。

移动微电商出现之后,互联网电商开始被称作“传统”电商了,虽然年龄并不大。互联网电商和移动微电商都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家庭背景:虚拟交易,实物接收。所不同的是,传统电商是依托电脑作为终端载体(已开始向手机移植),以互联网作为数据信息传输的途径,消费者(顾客)通过登录网上商城或商家主页(入口)开展交易,信息量较大,具有完善的物流和支付系统支撑完成交易的所有环节。商城与消费者之间是一种二维关系,不需要引入第三方辅助支持平台,是一种纯粹的营销行为。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和市场用户结构的变化,传统电商与移动微电商的融合的步伐也在不断迈进。

移动微电商是与微博、微信等时尚社交应用平台紧密联系的,他们本就累积了数量庞大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主流人群(准用户:商家消费者),这也是移动微电商能迅猛发展的原因之一。如果说传统电商是“卖方市场”(市场催生顾客,市场中的商家主体意识强于顾客)的话,那么移动微电商就是“买方市场”(顾客催生市场,顾客的主体性强于市场中的商家),微博、微信中先累积用户而后出现商城或营销活动。相对于传统电商,移动微电商的终端载体只有可便携移动的手机(智能手机),以远程无线Wi-Fi、数据流量等作为数据信息传输的途径。消费者(顾客)通过登录微博、微信等社交应用平台(入口)开展交易,前台兼有社交、推广、营销的功能。在后续功能方面,通常不设独立的物流和支付系统支撑完成交易的所有环节。信息量较小,但是针对性更强,营销推广更为精准,成本更低。商城—辅助系统—消费者之间是一种立体的三维关系,一般需要引入第三方辅助支持平台。消费者或顾客之间可以进行实时的互动(朋友圈、转发分享等),个性化较强,主体参与性和操作性更强,因而体验度和黏性也更高。

随着不断有知名企业微信上开通商城和用户关注度的持续提高,微商城(以下特指微信商城)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充和优化。2013年8月5日,微信推出了支付功能(内测);2014年3月4日,微信开放了支付功能(认证服务号),这些举措,为微商城能量的爆发添加了催化剂(可能性)。

阅读到这里,读者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目前微信公众服务号只对政府、媒体、企业、社团、协会等公共组织和社会名人开放,需要500名粉丝或订阅用户(只能被关注和订阅)才具有申请认证服务号的资格。一般的公共组织也难以达到要求,普通民众更是被拒之门外,服务号的高门槛使得在微信上开商城成为一个梦想,一个需要具有较强经营能力和较高的知名度才可能实现的梦想。

2014年3月4日晚上10点,微信官方宣布:其支付接口即日起对通过微信认证的服务号全面开放。目前限定开放的实物类行业包括商超百货、服饰鞋包、母婴食品、数码家电、图书、化妆品、汽车及配件等20多个类目范畴,后续会根据平台的运营情况再考虑向其他行业逐步开放。微信支付支持深圳发展银行、宁波银行的贷记卡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农业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的信用卡(表4-1)。

表4-1

持有服务号的企业通过认证审核才能进入开发流程,通过开发接口文档的指引,帮助商户顺利完成开发。签订合同并缴纳保证金,费率0.6%起,保证金2万元起,低于淘宝网。申请全网发布接口权限后就能开通微信支付功能。这样微商城与微支付(特指微信支付)就实现了融合和统一,微商城的支付问题自此得到了有效解决,这再一次点燃了众多企业开通微商城的热情,微电商时代全面到来!对于中小商家和民众来说,注册和认证服务号、2万元起的保证金都不是轻易能跨过的门槛。表面上看,这些规定限制了中小型、发展型、创业型企业和个人进入微信商城,从长远看则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牛皮癣广告

正在使用QQ的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QQ已经完成沦为牛皮癣小广告的战场,你一定收到过陌生QQ号码的好友添加请求,也一定遭受过放贷、色情、违法等垃圾消息的骚扰。不仅如此,QQ号码还会时不时地被盗被黑,各种木马病毒如魔咒一样挥之不去,看准机会就会控制你的QQ滥发各种垃圾消息,此时你不仅是受害者,也是有害消息的“被制造者”。如图所示,不仅QQ用户利用诸如创业、交流等名义散发和张贴各种“牛皮癣”,就是QQ本身也会发布一些广告消息。添加好友不再只是进行交流和分享,而是掺入了不少的“水分”——广告。

随着QQ上的“水分”越来越多,“挤出效应”也越来越显著:一些生活中的朋友不知何时起不再在QQ上联系,他们更新的动态也越来越少,头像也永远是灰色的。“QQ面板上总有一群隐身的朋友如僵尸一样躺在你的好友列表里,一动不动,偶尔诈诈尸,时不时还会改一改他们的墓志铭。”而微博同样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个中滋味,自有人知晓。不用笔者深入解析,读者们应该是深有体会吧!

相对于QQ,微信上用户的信息真实度更高,功能比QQ强大,操作方式也更简便、时尚。换言之,QQ有超过6亿的国内用户,却算不上是优质用户。目前微信有5亿国内用户,宏观层面的形势与QQ相似。如果继续走与QQ相同或相似的道路,不加控制任其发展,那么微信只是QQ的复制品或替代品,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了。

从本质上来讲,微信的营销功能是第二位的,首位的是交互分享。对服务号的严格控制和规范操作能够避免微信沦为纯粹的营销工具(QQ的下场),增强用户利用微信的交互分享功能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体验度。这样,微信的交互分享功能的能量和优势才能得到有效释放,才能维持优质的用户群体,才能持续开发和利用微信圈(用户、商家、媒体、信息等)的潜力。

而微信公众账号特别是服务号认证的高门槛,一方面可以维持较高的信息真实度,增强了公信力;另一方面也使用户更加珍惜服务号。在中小企业和商家看来,微信服务号认证的高门槛使其入驻微信商城的梦想难以实现,而对知名企业和大型商家是有利无害的,看起来是“损小益大”“损弱益强”。如果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这个问题,得出的就可能不是这个结论了。大企业(商家)与小企业(商家)之间本就存在实际的差异,双方的优势不在同一个方面,因而采取的宣传和营销方式也不应相同(差异化策略)。

梦想难以实现并不等于不能实现。对于大企业(商家)来说,由于较容易通过微信服务号的认证,对服务号的重视和珍惜程度通常要低于小企业(商家)。长期对小企业或商家形成的优势往往会使大企业(商家)放松对小企业(商家)的防范,首先在心理上就已经不再具备相对优势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像微信的“扮猪吃象”策略一样。由于大企业(商家)政策的固定性更强,而现代市场和用户的变化是很快的,小企业(商家)在这种变化中适应性、灵活性相对更强,这样就赢得了反应时间上的相对优势,“兵贵神速”。

需要指明的是,不仅服务号具有营销功能,订阅号作为以软文为主的公众平台,也能够为用户的品牌塑造和推广发挥作用,为服务号商城作铺垫,扫二维码加好友和进店消费同样具有营销的作用。500名粉丝(订阅)的限制并不是牢不可破,“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如2010年10月爆发的数万小商户集中围攻淘宝和某些大商户一样,一位淘宝上的小店主可以在一夜之间组织发动起超过7000人的军团(最多达5万户)集中买空一家大商铺使其关门歇业。小商户都具有相同的处境和愿望,正是他们的互相支持和紧密团结才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当然,这些中小商户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并无过错的大商户的行为并不可取。

对于大商户来说,最有效的应对办法是采取相反的措施:分化瓦解小商户的联盟。当然大商户之间也可以联盟,但大商家之间激烈的竞争和互相猜忌的态度使得他们形成牢固联盟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形成联盟,在与众多小商户的对抗中也会两败俱伤(这种情况大商户更加不希望看到)。在实际情况中,大商户联盟的集体损失可能小于小商户联盟的集体损失,但是单个大商户的损失可能极大(被集体买空或遭围攻),远大于单个小商户的损失。而大商户联盟的松散和顾忌则是小商户逆袭的机会!

其实采取“围攻”这样激烈的对抗并不可取,因为大家都会在“战争”中遭受损失。营销是一个循环的体系,实现交易只是阶段活动的最终形态,可靠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服务才是最重要的基础,营造持续高质量(小企业的长远战略)的可循环的营销和服务,才能搭乘微信“顺风车”顺利到达目的地。

表4-2 首期开放类目及对应微信风险保证金、费率、结算周期

在本书的这个地方,读者不难发现,笔者描述微信的节奏也是越来越快,幅度越来越大,因为微信已经开始逐步进入了全面的扩张和对抗阶段,微信的内部功能和外部竞争正越来越激烈。

微信,作为一个即时交互分享平台发展到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早在2012年3月,微信用户突破一亿规模,这不仅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也超出微信团队和马化腾的预期。2013年11月19日,微信支付(内测)推出不久,微信产品部助理总经理曾鸣就表示,微信上的消费和支付增长非常快,其发展速度和态势比外界测算要高。微信对于我们最大的影响,一是快速增长的用户人群形成了新的社会时尚和行为习惯,二是微营销(特指微信营销)加剧了电子商务的升级和转型。

电子商务的兴起将商战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其激烈程度有增无减,从品牌战到价格战,一场场电商大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一些先知先觉的商家意识到微信的潜力和商机后,提早已布局移动端,新的电商营销方式“微商城”(特指微信商城)应运而生。好享购物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10月16日在南京正式启动微信商城,在行业内签约腾讯推出电视购物行业首家“微商城”,揭开了微电商二次扩张的序幕。移动购物,开始再次升级(首次为微博商城)。

2012年8月微信推出的“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就已经具备了公众号(主要是订阅号)的雏形。2013年8月5日,微信公众平台升级为订阅号、服务号,推出了支付功能(内测),支持扫码、App和公众号三种不同的支付方式,易迅、当当、优酷、蘑菇街、友宝、大众点评等企业首批接入。宣传推广功能划归给订阅号,将营销交易功能划归给服务号,同时打通了在线支付的障碍。2013年8月29日,微信开通了数据统计功能,为商家和用户策略的调整提供了可量化的数据支持。这些举措的不断推进和实施,使微信一步步向移动交互营销平台转移。移动购物,开始成为微信关注度新的增长点。

2014年3月4日,微信支付接口开放后,标志着微信商城交易与支付的分离成为历史,掀起了新一轮的商家入驻浪潮。王府井、迪信通、万达集团等大批知名企业纷纷在微信上开设商城和开通微信支付功能,微信生态系统(用户、商家、宣传、营销、支付、交易、物流、数据处理等)闭环(独立系统)趋势加快(后文详细论述),微信支付的“暗能量”即将集中爆发。

在手机上登录淘宝—搜索商品或店铺—浏览宝贝(商品)—咨询下单—付款,这是传统电商的购物流程。打开微信—选择服务号—进入商城—下单—付款,这是微电商(微信电商)购物的流程。此时的淘宝或微信,就是你手机的第一入口。随着独立生态系统的日趋完善,微信扩张的节奏越来越快,强度也越来越大,与用户距离越来越小的同时,与电信运营商、传统电商、应用平台开发商等相关方的冲突也在不断升级。

微电商之前,移动电商(购物)的第一入口(首选)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淘宝手中,手机网民大都登录淘宝或在浏览器(如百度)登录淘宝来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马云不仅利用电脑将你口袋里的现金转移到他的口袋中,还通过手机调整你银行卡里的数字,以至于我们一度认为:移动购物就是淘宝,电脑是淘宝的正门,手机是淘宝的后院。艾瑞咨询公布数据显示,仅2013年二季度,远程移动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852.4亿元,环比猛增90.7%,支付宝占到75%。2013年11月11日(光棍节)当天,淘宝综合交易平台(淘宝、天猫)总交易额350.18亿元,增长83%;手机支付53.5亿元,增长560%;支付宝手机支付4518万笔共113亿元,增长940%,移动购物和移动支付增长速度极为惊人。

第一入口控制权

然而,后院的平静和繁荣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微信来了。由于马云和马化腾都是现代企业的代表人物,淘宝和微信也是现代应用平台的代表产品,手机第一入口控制权的争夺一定程度上是“二马”之间的博弈,是淘宝和微信之间的较量。

作为一种应用软件(平台),微信也是App中的一员,曾经也与其他的平台一样,只不过是用户手机上一个聊天应用平台罢了(虽然时间很短暂)。只不过“微信”这个顽童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家庭背景(腾讯),很快就成为App中的“头号种子”,开始与App分庭抗礼并表现出强悍的实力。

面对惊人增长的微信用户数量,有人兴奋就意味着有人担忧。在2013年3月31日举行的“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在与马化腾的对话中,马云就曾表示:“我看见你的微信我感到很紧张!”而当时微信用户仅为3亿,也尚未对公众账号进行升级(订阅号、服务号),更不见微信商城的影子,微信支付的种子甚至还未找到。但是,这种相对平静维持不了太久,因为大家都在努力,谁都希望从移动电商中分一杯羹。

微信不微,从一开始就没有让人看轻它。只是我们没有料到,小小手机上的微信,这么快就开始全面挑战互联网上的商业帝国——淘宝(阿里巴巴)。互联网(电脑)曾经上演过一场精彩的竞赛:电子商务VS实体营销,以电子商务的胜利而被人铭记。可那只是竞赛,没有谁在竞赛中被消灭。现在,手机上的“战争”即将打响,谁控制了第一入口这座关隘就卡死了敌方力量通过的道路;谁控制了第一入口这个“制高点”,就能居高临下操控移动电商全局;谁控制了第一入口这座大门,就能拥有数以亿计的主流消费人群。微信让腾讯抢到了第一张移动互联网“门票”,淘宝控制的手机(移动)购物第一入口也在微信大军面前开始松动……

2013年3月31日,让马云害怕的只是微信的第一梯队(3亿用户),双方还只是在外围展开对手机用户的争夺。2014年3月4日,微信支付接口开放后,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面对则是微信的全面进攻:全部“主力部队”6亿用户、订阅号主宣传推广、服务号主营销交易、微信支付负责收钱,众多知名企业、商家、银行、QQ(亲戚)是盟友,相关的支持功能也在不断被添加优化中……微信生态系统逐步完善,对外依赖度越来越低,闭环趋势愈加明显,给竞争对手渗入的豁口和机会也越来越小。

听说马云又在颤抖,马云在颤抖什么?他为什么老是颤抖?是谁让马云颤抖?

马云:我开始害怕微信了!

微信做到马云做不到的事?现在,马云又在颤抖。

“淘”时代错过了,你还会错过“微”时代吗?

马云说:“六年前我刚搞出淘宝网的时候,我告诉一位做皮具的老板,把你的生意放到网上来做吧!”

他说:“我先看看。”四年前我再次告诉他同样的话。他说:“有时间再说吧!”

两年前他来找我说:“我的生意都让网上那些‘小孩’抢走了。”

我还能说什么呢?

我用两只手握住他的手说:“一只手是机会,一只手是方法,机会是网络,方法是网络营销。”

传统行业是论资排辈的,很难赶上,PC网络时代没有把握(赶上)让他过去,移动电商已经来临。

这个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慢散的虫子被鸟吃。如果你成不了快鱼,至少也要成为一条先知先觉的鱼。否则唯一的下场就是——被吃掉。这应该不是你想要看到的结果。

微信全球扩张

不要错过这次机会,你错过的不只是一个机会,而是一个时代。

现在,马云又在颤抖!

马云说:“我开始害怕微信了!”媒体大量报道了马云说的这句话。众所周知,马云以很高的代价入股新浪微博,足以说明马云在抓住移动互联网,在防御微信,因为害怕,所以要布局!

主要因为微信做到马云做不到的事:

①微信的势头迅猛,33个月就完成6亿用户,每天有1.5亿的活跃用户在微信上的时间超过2小时。不管是淘宝还是阿里巴巴都难以超越这个数字。

②马云也做了一个阿里旺旺的App(来往),但下载量与使用量都无法与微信去比。4月中旬开始,来往放弃与微信之争(估计是斗败了),不再向微信用户“扎堆”,开始转向“秘密来往”、“匿名社交”。

③微信开启了新时代,微时代、微营销时代。相比之下,马云的淘宝帝国正面临强势挑战!

竞争格局裂变!今天企业跨界、联盟、细分、产品链延伸……企业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生态圈和生态链的竞争,是整个网络新经济时代生态环境和产业链、数据、流量的竞争。

2013“微营销”作为企业“最高战略”十大理由:

①微信已经被腾讯公司提升为最高战略;

②微信已经突破6亿用户,同时在线的活跃用户1.5亿;

③微信是到达终端用户最直接、最快速、最精准的信息通道;

微信改变世界

④微信聚合了用户的碎片化(零散)时间;

⑤未来的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将以惊人的速度普及;

⑥不可忽视的未来4G极速网络时代;

⑦腾讯的移动端战略:移动社区+搜索+定位+智能语音助手;

⑧全民电商概念的普及及移动电商的应用;

⑨第三方支付对移动电商普及的应用;

⑩四两拨千斤的“微创想”时代。

(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有改动)

曾经我们认为淘宝是一个商业神话,也曾迷恋过、崇拜过、模仿过淘宝。现在我们开始相信,微信又将会是一个奇迹,一个超越现有商业模式的奇迹!如果我是马云,现在我也会颤抖,可能颤抖得更厉害!

不管你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从社会中获得(购置或交换)物品以维持生活、工作和发展。你是如何购物的?你身边的人是如何购物的?你关注过这些看似平常的购物行为吗?

2013年全国社会网络零售总额约1.85万亿元,增长约42.8%,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380亿元(增长约13.1%)的7.9%(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就数据上说,电商零售总额所占比例并不高,但是电商零售的增长率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潜力十分巨大。2013年底我国网民6.18亿人(每周上网一小时以上)、手机网民超过5亿人、智能手机用户超过4亿人(户)、网购(行为)用户3.02亿人,网民网购比例达48.9%。途途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微信用户中有22.5%的用户订阅公众账号(订阅号、服务号)。

“你如何购物?”看似只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却可以产生群体性的效果,就像微信用户的增长一样。所不同的是,这种增长相对较慢(购物需要掏出真金白银,微信使用免费)罢了。而对于商家来说,“你如何购物?”的这个微小的细节则意味着他们的财富流向。细节成就完美,比如乔布斯的“苹果”;细节也能开启一个时代,比如微信;细节更能成就一个人,比如“微信之父”张小龙。

2010年10月,某日某时某地,夜晚,万家灯火。张小龙(Allen)在看KIK类软件时,一不小心产生了一个想法:移动互联网将来会有一个新的类IM(KIK之外的事时通信软件),而这种新的IM很可能会对腾讯的核心产品之一QQ造成很大威胁。他思考了一两个小时后,向腾讯CEO马化腾(Pony)写了一封邮件,建议腾讯做这一块的东西。马化腾很快回复了邮件表示对这个建议的认同和支持。张小龙随后向马化腾建议广州研发部来承担这个项目的开发,后来马化腾也同意了。“反正是研究性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整个过程起点就是一两个小时,突然搭错了一个神经,写了这个邮件,就开始了。”张小龙自嘲道。这就是微信的起源,张小龙思想上一个细微之处的一点火花,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这个偶然性的灵感和际遇被腾讯抓住了。3年后,这点火花变成了燎原的烈火,将6亿人层层包围!微信,一点火花,一种生活方式,6亿人的“国度”。

你如何购物

你如何购物?再次回到这个话题,相信你不再只是以消费者的角度来对待了,可能你已经开始把购物(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现象或重要线索进行整理和分析了,因为任何一种行为都包含着人们经过思考之后做出的选择,即使这个选择具有非理性或偶然性的成分。但是多次的非理性或偶然性的汇合就不再是随机的了,而是已经形成了人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购物的习惯,而习惯是有规律可循的。可能读者你还难以准确掌握消费者或顾客的购物习惯,更难以控制他们的行为,但这并不是铁板一块,无法解决。

事中处理(解决)优于事后追查,事前防范(预测)优于事中处理(解决)。一方面你可以利用你的智力和关系网指引和影响他们的购物行为促使渐渐形成思维和行为上的习惯(当然,不能违背他们的意志或采用违法的措施);另一方面,2013年8月29日微信数据统计功能(公众账号)推出后,各类数据能够很方便地实时查询,这样你就掌握了实时、准确的数据信息。需要你付出的,是你的坚持、创新和智慧。虽然,每一个公众账号用户都在实时分享后才查看平台上的数据,但是这种分享和查看是无损的,每个公众账号用户的个人行为是彼此独立而互不影响的。就像《马云:我开始害怕微信了!》文中所说的那样:这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如果你能先人一步深度发掘和有效利用微信数据(公众账号),不放过微小之处的灵感和际遇,下一个“微商”“微品”“微银行”“梁小龙”“刘小龙”……可能就是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