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

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 (宋)苏辙撰宋刻递修本。《郡斋读书志》著录《苏子由栾城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第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此本只存《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盖已是不全之本。证明《栾城集》和《后集》都是苏辙自己编辑成书的。

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 (宋)苏辙撰

宋刻递修本。每半叶十一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存二十一卷(三十三至四十、后集九至十一)。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轼弟。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哲宗元祐(1086—1094)时官至门下侍郎,坐党籍。追谥“文定”。长于文,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及兄苏轼号称“三苏”。事迹详见《宋史》本传。

《郡斋读书志》著录《苏子由栾城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第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与此同。此本只存《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盖已是不全之本。而在不全中卷数又有很多缺略,故是不全中的不全之本。然因其传世孤罕,仍是珍贵。

《栾城》三集,均是苏辙手自编定。其在《栾城后集引》中谓:“予少以文字为乐,涵泳其间,至以忘老。元祐六年(1091),年五十有三,始以空疏备位政府,自是无述作之暇。顾前后所作至多,不忍弃去,乃裒而集之,得五十卷,题曰《栾城集》。九年,得罪出守临汝,自汝徙筠,自筠徙雷,凡七年。元符三年(1100),蒙恩北归,寓居颍川。至崇宁五年(1106),前后十五年,忧患侵寻,所作寡矣,然亦班班可见,复类而编之,以为《后集》,凡二十四卷。眉山苏氏子由书。”证明《栾城集》和《后集》都是苏辙自己编辑成书的。

至于《栾城第三集》,亦有苏辙《第三集引》,谓“崇宁四年(1105),余年六十有八,编近所为文,得二十四卷,目之《栾城后集》。又五年,当政和元年(1111),复收拾遗稿,以类相从,谓之《栾城第三集》”。进一步证明《栾城第三集》也是苏辙自己编辑成书的。

《栾城集》三集成书后,是否立即有过刻本,已无法稽考。但至迟到南宋绍兴(1131—1162)间已有闽、蜀两地区刻本行世。淳熙六年(1179),苏辙的三世孙苏诩权知江西筠州,遂以家藏旧本校刻于筠州公使库,有其跋文可证。跋称:“太师文定栾城公集刊行于时者,如建安本,颇多缺谬,其在麻沙者尤甚;蜀本舛亦不免,是以览者病之。今以家藏旧本《前》、《后》并《第三集》合为八十四卷,皆曾祖自编类者。谨以同官及小儿辈校雠数过,锓版于筠之公帑云。”表明《栾城》三集,在南宋孝宗淳熙六年由其曾孙苏诩刻于江西筠州公使库。

二十七年后,即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苏辙的四世孙苏森又权知筠州,于是又重刊此三集。其跋称:“先文定公《栾城集》,先君吏部(苏诩)淳熙己亥守筠阳日,以遗稿校定,命工刊之。未几被诏到阙,除郎。因对,孝宗皇帝玉音问曰:‘子由之文平淡而深造于理。《栾城集》天下无善本,朕欲刊之。’先君奏曰:‘臣假守筠阳日,以家藏及闽、蜀本三考是正,镂板公帑,字画差太粗,亦可观,容臣进呈。’对毕得旨:‘速进来。’……其板以岁久,字画悉皆漫灭,殆不可读,今撙节浮费,乃一新之。”即是说,《栾城》三集,于开禧三年由苏辙四世孙苏森“撙节浮费”再刻于江西筠州。

今此残本究属何本,过去只有人描述,无人回答。《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十记载:“原书九十六卷,此存《前集》三十三至三十七,又三十九、四十、四十二(铁琴铜剑楼瞿氏误以卷三十八为四十二);《后集》卷九至二十一。卷中篇次,与明刻略异,犹存手自编定之真。……‘佶’字阙笔,而‘敦’字不阙,当为光宗前刻本。旧藏士礼居黄氏。每卷有‘安节’、‘耕野’、‘朱之蕃印’诸朱记。”此段记录若果真如此,则其刻确实当在光宗之前。而光宗之前是孝宗。前述已知孝宗淳熙六年苏辙三世孙苏诩曾将《栾城》三集刻于江西筠州公使库,二十七年后的开禧三年,其四世孙苏森又将《栾城》三集重刻于筠州公库,这两个本子中,只有淳熙六年本可以不避光宗嫌名之讳,而开禧三年本当避光宗之讳。且观此本未修版面,其字体刀法,确属江西刻书风格。因此,似乎可以认定此本即“南宋淳熙六年苏诩筠州公使库刻本”。果是,则其珍贵可想而知。当然,书中补版颇多,其字体风貌一看便知。

书中钤有“朱印之蕃”、“大石山人”、“煙露洞天图书”、“三十五峰园主人”、“汪印士钟”、“铁琴铜剑楼”等印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