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巩义市首次发现宋三彩窑址

巩义市首次发现宋三彩窑址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巩义市首次发现宋三彩窑址我国的唐三彩制作工艺在唐代之后不但没有失传,而且又有许多发展。河南省巩义市文物管理所的专业人员,最近在考古调查时发现一批宋三彩窑址及出土文物,为宋三彩的生产提供了重要佐证。境内曾发现过唐三彩窑址,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钾、钠、钙、镁等元素含量高,是宋三彩又一特点。

巩义市首次发现宋三彩窑址

我国的唐三彩制作工艺在唐代之后不但没有失传,而且又有许多发展。河南省巩义市文物管理所的专业人员,最近在考古调查时发现一批宋三彩窑址及出土文物,为宋三彩的生产提供了重要佐证。

巩义市(原巩县)地处郑州与洛阳之间。唐宋时,洛阳是北方政治经济中心,属洛阳近畿的巩义陆运水运极为方便,地位十分重要。宋代七帝八陵即在巩义境内。境内曾发现过唐三彩窑址,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许多专家认为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至唐末就失传了。

从1989年起,巩义市文物管理所的专业人员对罗水流域进行考古调查中,在市西南11公里的芝田乡芝田村西发现大型宋三彩窑址,在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公里的范围内发现宋三彩残片以及托座、支烧、范模等窑具和模具残件200余件。出土器物分为生活用具、工艺品、窑具、模具、打磨工具几大类。生活用具包括枕、盘、盆、罐、壶、瓶、碗、豆、碟等,器型浑厚,胎质坚硬。香炉、供盘等祭器则显得庄重厚实。而白瓷梅花鹿、三彩马、狮子、男女俑头等工艺品则小巧玲珑,造型生动逼真。这次还发现了过去在唐三彩窑址中未发现过的范、模,其中有骆驼、马、俑、佛、花盆、花边、工艺建筑构件等多种范、模,制作大都精巧细腻,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在以往调查中很少发现的支烧、托座等窑具,这次发现多达60余件,有的还比较完整。有一个白胎托座,上下部均为喇叭口形,上口开了三个“V”形豁口,将上口分为三瓣,放置器物,十分稳定,可加大通风,提高火力。支烧都呈三叉型,每叉顶端呈尖钉状,上面多遗有不同颜色的釉彩,显然是长期使用后留下的痕迹,同时发现的两枚蚌壳,边沿留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应是打磨陶坯的工具。近日,记者在看了这些精美的文物后,又在考古调查负责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孙宪周的引导下去芝田查看了窑址,看到了窑壁旧痕和红烧土。种种发现表明:芝田窑址是一处重要的宋三彩窑址。

专业人员曾在宋代陵墓及献殿遗址中发现过宋三彩器物残片,那些残片与芝田窑址出土的器物风格相同,说明距宋陵很近的芝田窑址很可能是宋代专门为宋陵烧制明器、祭器的官窑窑址,其生产规模在当时应是很大的,工艺要求也非常高。

河南省有关考古专家认为,同唐三彩相比,宋三彩对唐三彩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和发展。已发现的宋三彩实用器皿很多,表明当时已由唐代的以明器烧造为主,扩大到日常生活用品,制作工艺上也有许多改进。宋三彩均以绿釉为主调,间施黄、棕或其他釉色。这次发现的宋三彩釉色就有草绿、深绿、墨绿、黄、酱、棕、茶褐、棕红、天青、豆青、黑、白等十余种颜色。釉色深浅与花纹的色调多以绿釉为主色进行变化。釉色虽然不像唐兰彩那样斑驳灿烂,艳丽明亮,但釉色深厚、凝重、幽深、古朴,自成特色,与唐三彩的区别相当明显。从表现技法看,宋三彩有用散点作彩、流淌浸润、平行带状作彩等釉色装饰形成自然花纹,也用刻花、划花、印花、点刺、堆塑等技法制作各种图案。宋三彩发展了唐三彩的绞胎工艺,绞胎纹理显得粗犷,曲折多变,晶莹如玉。钾、钠、钙、镁等元素含量高,是宋三彩又一特点。钾、钠、钙、镁含量高对降低熔点、节省燃料,增强胎质硬度和瓷化程度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宋三彩瓷化程度一般都比较高,这说明当时工匠运用各种原料的经验十分丰富,制瓷工艺水平较高。

芝田宋三彩窑址是继该市大小黄冶唐三彩窑址之后又一重要发现,它填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空白,纠正了唐三彩失传于唐末、宋三彩仅是宋加彩等一些传统说法,说明自唐三彩之后,宋三彩在造型、品种、烧造工艺等方面又有许多发展与创新,为我国陶瓷史研究增添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将三彩器烧制历史又向后推延了三四百年。

(原载1992年7月17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与谷文雨、赵玉安合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