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

中国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

时间:2022-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技术落后——中国品牌的困惑面对世界名牌的辉煌成就,中国的企业家们何尝不想铸就国魂,到世界市场上扬眉吐气呢!技术开发能力弱一直是困扰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瓶颈”。技术开发能力才是品牌生命力的根本体现。1988年,太阳神在中国市场上喷薄而出,光芒四射,其品牌的视觉形象是何等的耀眼,企业的经营业

第四节 技术落后——中国品牌的困惑

面对世界名牌的辉煌成就,中国的企业家们何尝不想铸就国魂,到世界市场上扬眉吐气呢!然而,现代品牌的概念是需要强大的技术来支撑的,并不是一个什么绝活或是一个祖传秘方就能永保衣食无忧的老字号。我们缺乏世界级的名牌,原因可能是多个方面的,但其中一条不可否认,那就是,我们的企业技术水平低、技术进步缓慢、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创新实力差。

前面说过,“王麻子”剪刀作为一个老字号,确实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但是,经历了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的“王麻子”已经多少代也从不改变的本色,似乎没有多少新的技术含量和产品开发。因此,市场上所看到的“王麻子”,始终是那样的王麻子,而剪刀市场上适应于各种各样特殊用途的剪刀早已经把市场分割完毕的时候,北京的“王麻子”简直就像一个从宫廷里出来的太监一样,无所事事,终于在2004年宣布了自己的破产。虽然也有主管部门信誓旦旦地说“王麻子”这个品牌不会消亡,一定要再创“王麻子”剪刀的辉煌!但是,即使不会消亡又能怎么样呢?真所谓:“白头宫女在,但坐说玄宗。”

企业开发能力弱,从根本上说是缺乏开发所需的资金、人才和设备条件。技术开发能力弱一直是困扰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瓶颈”。企业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跟不上市场的变化,根本在于缺乏应有的开发能力。2005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有开发机构7000个,有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从1999年的32%下降到26.2%;科研开发人员50万,占全国科研人员的比例约为15%。企业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从1990年133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422亿元,增长了2倍多,但是企业的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却仍然只有0.8%,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一般为3%~5%,日本的日立公司达到7%。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普遍较低,造成技术水平提高缓慢。

“太阳神”的陨落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中国名牌的悲哀,可能是中国企业家的稚嫩,可能是市场竞争的残酷,但是,它所昭示我们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呢?技术开发能力才是品牌生命力的根本体现(详见专栏4-1太阳神的陨落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个企业究竟有没有生命力,一个品牌究竟有没有市场竞争力,当然取决于很多因素的综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这几乎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企业的领导人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可能离失败也就不远了。10多年来,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始终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产品一个接着一个地出,功效一个比一个神,大多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太阳神”依靠着自己研制的生物口服液和猴头菇口服液两个产品,居然在市场上包打天下10多年之久,应该说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企业缺乏技术进步的实力。技术的开发、创新、改造和引进消化吸收,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没有相当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就缺乏一定的技术基础。一项产品创新,从构想到设计,从开发到中试,再到最后成功地投放市场,成功的几率只有1%~2%。产品开发和中试的资金需求之比大约为1∶10,产品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资金之比也大约是1∶10的规模。中国企业正常的生产流动资金尚且缺乏,更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来搞新技术的风险开发。绝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能力,缺乏资金和技术基础,没有中试条件,企业间又缺乏应有的技术协作,不仅难以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对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也是被动的。现在很多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很高,正常的流动资金都要靠银行贷款,有限的资金首先要考虑技术改造,根本没有力量搞技术开发。

中国技术进步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中试环节薄弱。中国的许多企业缺乏中试条件,不少大企业没有中间试验设备,甚至有些行业至今还没有建立中试基地,这是很多技术开发成果不能用于生产的主要原因。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链条上,“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加强中试基地的建设,是铸造技术进步链条的重要一环。为此,需要政府扶持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强中试基地的建设,在人才、设备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国外经验表明:技术开发、中试、生产的资金投入比例大约是1∶10∶100,中国在技术中试方面投入的资金少得可怜,加强中试基地建设首要的还是资金的投入。

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如何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战略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加快改革,让企业尽快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培养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制度的改革和政策环境的营造,培植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同时,政府还要通过政策手段,引导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鞭策企业加强管理,向技术进步要效益,这是企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技术进步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强化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是从根本上培植我国的世界名牌。根据《新京报》2006年2月10日的报道,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包括微软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及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已经设立研发中心逾750家。商务部指出,从地域分布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主要分布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地。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这方面,中国企业要有清醒的认识,更需要借鉴国际名牌的经验,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

专栏4-1

太阳神的陨落究竟意味着什么

虽然升起的太阳都有落山的时候,但是,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名牌——“太阳神”的陨落还是让我们有太多的惋惜,太多的遗憾!怀汉新,中国保健饮品行业的创始人,太阳神集团的掌门人,当他以每股0.072港元的超低价格将太阳神的发行股本出售给香港曼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劳玉仪时,也就意味着太阳神走完了14年的升起、辉煌、衰退、陨落的全过程。

1988年,太阳神在中国市场上喷薄而出,光芒四射,其品牌的视觉形象是何等的耀眼,企业的经营业绩是何等的辉煌。即使是现在,当我们回想起“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那雄壮浑厚的音符时,内心仍然会涌动着这一品牌所激起的民族豪情。1988年太阳神集团成立,1990年,太阳神的销售额就达到2.4亿元,到1992年,太阳神已经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保健饮品行业的一面旗帜,市场份额占到63%,1993年是太阳神集团最辉煌的一年,营业额达到13亿元的最高纪录。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如日中天的太阳神进入了“下午”的运行轨道,光芒逐渐暗淡下去,终于风光难再,日薄西山。

在太阳神掌门人怀汉新看来,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是仅凭一个独特的配方就可以独占市场鳌头,几十年经久不衰,太阳神也只要在浓缩液的基础上适当做些新的调配就行了。而事实上,太阳神的产品生命周期从1994年就开始进入了衰退期,产品的销售曲线一直在下滑。其实搞企业经营的都知道,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所走的都是低价位市场策略,这是一个碳酸型饮料市场的高门槛,可以有效阻止其他竞争者的进入。而保健品市场始终是高利润的“取脂定价法”,高额的利润、丰厚的回报引来了众多竞争者的染指。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市场上有各类保健品3万多种,仅各种鳖精、乌鸡精之类就有数百种之多。如果没有基于保健医学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如果不能瞄准具体的消费者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市场开发,也就很难在保健品市场上独领风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开发能力是企业生命力的体现。

10年以前,中国保健品市场处于拓荒期,任何一种保健品,只要有一定的“推销”力度,都能够收到相当的市场效果。那个时候,各种小广告大街小巷漫天飞,家家户户的门缝里都塞满了保健品的说明书,周末的社区里随处可见身穿白大褂的“义诊大夫”,“诊”完之后不管你有病没病都向你大讲特讲“××口服液”的好处,而且必是如何如何地适合你。由于那时的消费者尚处于“试试看”的盲目消费阶段,或是尝试,或是盲从,别人喝也跟着喝。是否减肥或保健,拉了肚子试试看。在企业家看来,“全国12亿人,1人喝我1瓶口服液,至少也有500亿元的市场。”那时候的企业家就是这样,没有理由不踌躇满志。市场一不小心还真是成就了几个经营保健品的名牌。

如今,保健品市场的幼稚期已经过去,消费者开始进入了理性选择阶段。人们不再盲从,不再追赶时髦,而是开始甄别,开始挑选,开始确定适合自己的保健饮品。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认识在加深,并逐渐形成消费理性。如果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慢慢接近理性的时候还能继续接受某种产品,这个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认可,实际上是对产品品牌和企业的认可和支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开始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太阳神口服液销售曲线的下滑,市场份额的减少是消费者理性选择的结果。不论太阳神口服液的功效多么神奇,那些认为不适合自己的消费者冷静地离开了,结果只能是企业销售额的逐年下滑和亏损。市场是无情的。

资料来源:摘自《经济管理》杂志2002年第13期,有改动。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产品和技术开发是品牌生命力的源泉?

2.从世界知名品牌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的投入中,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3.老字号如何才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4.比较一下中国的老字号和外国的老字号,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注释】

[1]《新京报》2006年2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