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外传统出版生产流程分析

中外传统出版生产流程分析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所述传统出版物的一般生产流程,处于现代出版环境的各国概莫能外。[3]2.出版生产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分工中外出版生产流程各环节之间分工明确,但发达国家出版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出版物的生产过程取决于出版业的运作机制

就总体而言,出版物的生产流程不是由人们随意确定的,也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这表现在生产过程的基本环节不能随意改变,而且生产过程中每一个基本环节的具体操作也有一定的程序与工作内容。但是不同的国家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一些相异之处。

1.出版生产工作程序与内容比较

在出版生产的工作程序与内容方面,中外各国既有普遍共性,又有细微差别。

传统的出版物主要是指印刷出版物(或称纸介质出版物)和音像出版物。其中传统印刷出版物生产的一般过程可分为出版策划、编辑工作和出版产品物质形态制作三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出版策划的具体内容很多,包括选题策划、主体形象策划、目标市场策划、资源配置策划、营销管理策划和宣传促销策划等内容;编辑工作贯穿出版活动的始终,但就出版物生产流程中的编辑工作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装帧设计、发稿与校对;印刷出版物的物质形态制作,大体要经过排版、制版印刷、装订成形三个步骤。而就音像出版物而言,无论是录音制品,还是录像制品,其生产制作都需经过编辑创作、表演和录制三个环节,音像出版物的物质形态制作则主要是指录制环节。音像出版物的录制,分为工作母带的制作与复录生产两个步骤,其中录音制品和录像制品的复录生产具体操作差别不大,而工作母带的制作稍有区别。录音制品工作母带的制作,目前大多采用前期录音和后期录音相结合的多声道录音工艺,录像制品工作母带的制作则分为单机拍摄、脱机编辑、合成制作等环节。

以上所述传统出版物的一般生产流程,处于现代出版环境的各国概莫能外。但由于出版物生产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各国的出版生产流程也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例如,大多数国家的出版机构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是在出版机构做出出版决策之后、作者开始创作之前,但在日本等国,作者和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多在作者原稿完成并交给出版社之后。[2]又如,在美国,作者提交最后的手稿之后,手稿应该经历3个编辑环节,即审稿或者内容编辑、加工或文字编辑、设计编辑,相当于我国出版物编辑过程中的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三个环节。美国的有些编辑人员会将这些编辑环节颠倒或者甚至将所有编辑环节合在一起,因为以上三个环节有时会发生重叠,再者,编辑人员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更能适应不同出版物编辑的特点和要求,也体现了自己的编辑风格。[3]

2.出版生产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分工

中外出版生产流程各环节之间分工明确,但发达国家出版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

现代出版生产流程中的专业化分工是出版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体现了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这种专业化分工现象的一个体现是,出版物生产流程的各环节之间分工明确,在单个出版机构的组织架构上,中外各国出版机构内都设立了职责明确、分工具体的生产业务部门,如在我国出版机构内部与出版物的生产制作直接相关的部门主要有编辑部(科、室)、出版部(科、室)。具体来说,在编辑业务领域,或按专业学科分设若干编辑部(科、室),或按工作任务分设策划、组稿、文字加工、美术设计、校对等编辑部(科、室);在物质形态制作领域,出版部则还可依出版社的规模或需要分设印刷、材料等科室,负责发稿后的印刷生产活动的组织。这样一个基本的组织状况,国外也大体相仿,如我国出版社设有出版部,英、美等国家对应的部门称做生产部,日本称做制作部。但发达国家的出版机构在具体部门设置和人员安排上会根据具体的工作重点、目标与人的潜能来进行,在出版社的组织架构方面提倡灵活性,以利于提高效率,有助于推出精品和最大限度地占领目标市场。例如,日本大多数出版社的图书生产制作业务,主要是由编辑和制作两大部门担任,但有些出版社的编辑和制作并不分工,兼而为之。

发达国家出版物生产活动具体运作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1)发达国家出版物市场的细分程度非常发达。因此发达国家出版机构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选择在一个或数个优势领域里出版图书。我国出版界目前还存在较严重的盲目出版、重复出版现象,出版社应向发达国家出版机构学习,集中优势力量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西方国家出版经纪业高度发达。例如,随着美国图书市场越来越专业化、细分化,目前美国的编辑可能同时做几种类型的书,这是因为在组稿环节中,他们大多是从出版经纪人手中买书稿。出版经纪人在西方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其行为受法律的制约和保护。而在我国现阶段,尽管一些扮演出版经纪人角色的人已经出现,并在出版界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出版经纪业远未成熟,出版界人士对出版经纪活动仍存在或多或少的疑虑,相关管理部门在认识和管理上尚需努力。

(3)发达国家的出版机构在出版生产过程中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发达国家图书生产承包商十分活跃,在出版生产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图书生产承包商又称“图书开发商”,20世纪40年代起源于英国,后来也在美国、日本等国出现。目前美国有图书生产承包商数百家,他们能向出版社承包图书生产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校对到成书的全部项目或其中任何一个项目。日本的社外编辑承包组织的业务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承包图书、杂志,从计划到编辑一条龙服务,另一种是只承包校对或版面设计等单项业务,目前他们已建立日本编辑承包组织协会,为提高自身地位而努力。目前我国不少出版社主要是将校对、排版、装帧设计等业务“外包”给社会力量,社会力量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4)发达国家在出版物生产前和生产过程中注重出版物的标准化工作和版权保护工作。西方国家的出版商,在出版物生产制作正式开始之前,就开始了出版物标准化认证与版权保护工作。例如,美国的出版商在图书印刷前要做的事情有:①申请ISBN号;②申请国会图书馆号;③填写图书信息预告(ABI)表格;④获得在版编目(CIP)数据;⑤制作条形码;⑥列出版权通告。[4]我国的出版机构在这方面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但专业化水平仍需提高,如应该提高生产环节中的版权保护意识。

3.出版生产流程与市场竞争

发达国家出版生产流程充分体现了出版者对市场、竞争和成本问题的高度重视。

出版物的生产过程取决于出版业的运作机制,而这种运作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由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决定的。不同国家出版业的运作机制存在差异,也就决定了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的地位会有所不同,不同国家对不同环节的重视程度不一。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出版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也较高,因此,这些国家出版活动的策划、开展无不体现了市场力量的作用。首先,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出版生产的前期策划准备工作,注重对出版物市场进行调研和预测,生产活动开展之前和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市场反响和销售效果。其次,在出版力量的分工上,也体现了对市场的极其重视。如英美等国很多出版社的编辑分工明确,编辑工作以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为重点,出版社全力寻找销路好的稿源。当然,也有一些出版社主要考虑出版物的质量和社会效益,而将销路置于次要地位。再次,发达国家的出版机构在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视图书的外观设计对图书销量的促进作用。例如,美国Para Publishing公司出版的印模图书——《飞碟玩家手册》(Frisbee Player’s Handbook)首先为图书选用了非常规的圆形,然后又把圆形图书放进一只飞碟中,玩具与图书浑然一体,极大地促进了图书在玩具与体育用品店的销售;圣马丁出版社把《巧克力之吻》(Chocolate Kisses)一书的外观设计得像一盒巧克力,Target书店非常欣赏这种呈现形式,真的就把这本书摆在真正的巧克力旁销售。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出版社只管出版物生产,不从事发行业务,因而不需要考虑市场因素,当时出版社内部也没有从事市场业务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版社开始自办发行业务,出版业市场化进程也逐步深入,出版社越来越重视市场。目前从机构设置、出版理念等方面看,我国出版社正逐渐与国际接轨。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出版界十分重视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对编辑把关环节极其重视,十分强调编辑的把关职能,例如,我国编辑审稿实行完备的“三审制”。发达国家一些好的经验可为我国出版社借鉴:可让编辑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选题组稿、审稿工作上,提高策划编辑的积极性;更加注重装帧设计、印刷、装订环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对出版物的影响,采用一些新的创意提高市场覆盖率。

4.出版生产流程各环节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发达国家出版生产流程中各环节、各机构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协调机制。

出版物生产活动是由多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环节来完成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细微的问题,出版物的生产进度和最终质量就会受影响。发达国家出版生产流程中各环节、各机构之间能很好地互动、协调。

首先,西方国家出版机构在出版决策和生产过程中注重吸收市场销售、广告宣传等其他部门的意见。例如,日本出版业有一种“以策划为主要导向”的理念,出版界人士意识到,编辑者和市场经营者两者绝不是对立的,而是都处于出版业链条上,两者必须协调发展;传统的以编辑者为主导的策划存在弊端,让市场经营者参与其中,充分听取市场经营者的意见已经成为现代出版业策划的一大趋势,因为经营者可以冷静地把握市场。[5]

其次,发达国家很多出版社的出版生产流程具有一个特点,即对出版物生产进行严格而又有弹性的跟踪管理,其具体表现为:①制定时间进度表,将出版生产各环节的工作时间确定下来,并发到各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手中;②定期召开各类会议,一般有年度战略讨论会(高层经理会)、每季计划更新会(部门经理会)、每月检查会(全体职员会)、每周协调会(部门经理会)。通过这几次会议,一是经常检查工作进展情况,二是让各部门互相沟通,建立合作精神。

目前我国不少出版社的生产制作部门能在选题策划、选题经济预测、出版物外观设计等方面积极听取市场业务部门的建议,一些出版社实施了编辑、发行业务互动的机制。但我国也有不少出版社的组织机制存在缺陷,一些出版社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分割形成一种出版运作的断层现象,如作者与编辑、编辑之间、编辑与出版科、编辑与市场部门缺乏交流和协调,导致低效率、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