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

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评论标题的效率性要求1.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文章内容的最重要信息新闻评论的标题作为全文的统帅,要准确地传播文章的核心信息,让人知道本文在讨论什么问题或持有一种什么态度。

一、新闻评论标题的效率性要求

1.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文章内容的最重要信息

新闻评论的标题作为全文的统帅,要准确地传播文章的核心信息,让人知道本文在讨论什么问题或持有一种什么态度。

2.更有效率地表达文章的内容

通常认为,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要求要弱于新闻消息,但不代表新闻评论不需要效率。恰恰相反,新闻评论比其他文体更为重视信息的传播,更能影响社会,新闻评论是特别重视传播的效率的。体现在标题上有两层意思:(1)标题自身的结构就是有效率的。(2)标题起到了有效率地传播内容的功能。

根据郭平对国内新闻学期刊的搜索,最早较正式地提出新闻评论“表达效率”这一概念的是马少华。但马少华对这一概念及相关名词的使用是相当模糊、混乱的,并没有给出确定的定义。

他在2005年5月出版的专著《新闻评论》中写道:“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古代论说文的传播对象与现代新闻评论的传播对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就是表达与传播的效率。什么是效率呢?一般的含义,它是收益与成本之比。对于信息的传播来说,收益就应当包括:有用的信息,明确的传播与接受、理解;成本就应当包括:占用的时间和空间、耗用的物力,以文字信息的传播来说,就是篇幅、字数。”

在该书第七章,马少华又写道,“任何新闻传播的形式,都有一种效率性的要求。消息写作如此,评论写作也如此”,“从传播效率的角度认识新闻评论的标题,我们可以从一般议论文的标题中认识新闻评论标题的特殊规定性”,“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也不能仅从传播者的角度考察信息的‘输出量’,其更重要的标准,是从受众的角度考察接受的效果”。随后,书中提出这种接受效果的三个标准:受众的接受、理解速度;确定性;新闻评论标题的概括性。

在文章《从传播效率的角度论新闻评论的开头与结尾》中,马少华将三标准扩展为四个方面:“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传播渠道的新闻文体,是特别讲求传播效率的文体。这种效率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的量——限定空间(包括字数)之内的信息量。二是速度——受众的接受、理解速度。三是给读者留下的印象的深刻程度。四是表达的确定性程度。其实,这种效率最首要的一点还在于:它们是受众是否选择接受的条件。受众是否选择,取决于文本的传播效率,更具体一点,取决于有效率的传播结构。”[1]

3.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标题要更加重视效率

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断冲突和融合的当代,新闻评论的标题制作明显受到了来自新媒体的影响,包括传统媒体新闻刊发效率、传播表达效果都有更迫切的追求,新闻评论更需高效率地传播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以正视听。

新闻评论标题从句类及选择意义表达的角度看,疑问句祈使句具有较为明显的意旨指向性,它们的共同功能都是,在新闻焦点信息一定的情况下,对该信息进行主观意旨上的扩展或强化。这也与新闻评论的功能特点相呼应,因此疑问句、祈使句这些句类多为新闻评论标题表达意向的首选类型。

二、新闻评论标题表现力的要求

汤姆森在他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报纸的扩版、电视、广播更是全天候播出,互联网和手机上海量的庞杂信息,加上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受众根本没有时间去仔细看完每个版面的新闻或是每个时间段的新闻,许多人的阅读习惯已经变成了仅仅浏览题目。那么一个好的新闻标题,一个有创新性的新闻标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新闻评论而言,好的标题要更加“一针见血”。

一个具有表现力的新闻评论标题,应该也是一个具有形式美感的标题,这样可增加亲和力,在“眼球的竞争”中获取一些优势。

新闻标题的表现力要求第一是体现在新闻评论标题的生动性,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起来,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在新闻评论标题制作中恰当地运用反常手法,不仅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且能使受众因陌生感而产生悬念,对标题格外关注,引发阅读兴趣。例如:

“吃”案

其中的“吃”,按常规语言的搭配习惯,其对象应是具象的物体,而标题却把它与抽象的事物相搭配,这就反常了。但如果联系“某厂被盗30万元,而破案吃去10万元”的文章内容来看,标题中巧妙地用一个“吃”字却深刻反映出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显得文题神合,使标题意味深长,给受众以启迪和遐想。[2](2012年8月3日《法制日报》)

又如:

愚公挖土何时了?

“愚公”原是远古神话中不畏困难、持之以恒挖山开路的人,作者打破时空的限制,反其意而喻指那些不断蚕食学校地基的财迷们。时空与意义的错位和反常构成了事物的一种反差和对比,赋予标题以深刻的内涵,使人警觉。(2012年9月4日《南方日报》)

第二个新闻评论标题更具有幽默性。要把评论写好,讲究语言文字的幽默性是高招之一,其中制作富有幽默性的标题,就会一下子抓住读者和听众。比如对一些成语、俗语、谚语巧妙地做一些细微变化,既表达了独特认识,又赋予其新的内涵。例如:不要向雏鸡要蛋(2012年9月15日《江西日报》)。其中“向雏鸡要蛋”也属反常,然而却昭示了一种典型的特殊意义。这个反映一些幼儿园乱收费的新闻评论标题,是作者基于现实生活,糅进了主观想象而虚构出来的,正是由于喻体的生动幽默,才赋予了标题以新意,使标题深刻、显豁、通俗生动,而如果标题换成“不要在幼儿园乱收费”之类的直白语言,无疑会若白开水一杯,平淡无味而难惬人意。

又如这一标题:县长当了一回刘姥姥(2012年8月21日《江西日报》)。标题中的“刘姥姥”原本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让生活在今天的一位“县长”充当小说中的人物,这就是时空的反常;然而却合理:江西宜丰的一位县长平时出差住的都是极普通的旅馆,一次不由自主地住进某会议安排的5星级酒店,一时间有一种刘姥姥走进大观园眼花缭乱的感觉。标题中这一时空的反常能唤起受众联翩的想象和多层次的深入思考。

第三个就是新闻评论标题要具有哲理。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处处都存在着哲理,比如听到的一些故事、一些名言警句等许多都有一定的哲理;有时候,看似简单浅显的一句话,却充满着大智慧。2004年5月24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忠言何须逆耳》。这篇评论评述了领导者要注意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态度,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否定了“忠言”一定逆耳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出非逆耳的忠言更易于人接受。这种评论标题,更富有哲理性,更给人深深的启迪。

又如:没有机会就是机会(2011年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题中的“没有机会”和“机会”在逻辑上是相矛盾的,但标题却涵括了一种深刻的意义:对于高考落榜的青年来说,虽然“没有机会”深造,却给人以压力和动力,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经过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得到寻求发展的“机会”。此处玄机,使标题横生出一种透辟的理趣,使标题突兀挺拔,出奇制胜。

第四还有新闻标题的文采性,标题的文采,是新闻评论标题成功的秘诀之一。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修辞方法,都可运用于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比如:2005年6月2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的标题为《“考后消费热”该降温了》。又如《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一个动词“走”,让整个题目都活起来。

如下题:考核竟变成考喝(2012年3月6日《福建日报》)。标题中的“考喝”(指考核驾驶员大吃大喝)与“考核”两个声音相同而意义呈相反两极走向的词语,形成鲜明的反差;“考喝”替代“考核”,明显悖于情理,但却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质,使人警醒。

又如下面两例:

①不干事有时也是一种贡献(2012年10月21日《安徽日报》)

②来而不往亦有礼(2012年3月7日《湖南日报》)

①题所表达的即是一种反常的观念,然而联系特定的新闻事实来看却显得深刻透辟:有些机关对企业的一些事务横加干涉,更有些人名义上为企业服务,实则以权谋私,巧立名目捞取好处甚至于乱收费。因此,在这些情形下,不干事反而比“干事”更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贡献”。②题也与传统观念“来而不往非礼也”相悖离。然而它用在单位之间互相宴请,以致形成恶性循环的吃喝风这个事实上,却显得新意跃然纸上,标题所表达的“来而不往”不但“有礼”,而且启人沉思,令人顿悟。总之,新闻评论标题的“反常”,不仅可以“合道”,而且可以传神,不但可以吸引读者,而且可以打动读者,使受众产生无尽遐想,使标题余味隽永。适当采用反常手法制作新闻评论标题,无疑是使标题脱套出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标题,它的制作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思考过程,从构思到遣词造句都需要反复斟酌,需要拿出“吟安一个字,捻断几根须”的精神,才会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