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语言是高妙的

语言是高妙的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语言是高妙的有声语言大众传播不是信息流动的物理过程,它的两端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丰富的情感和足够的智慧。“趣”形成了有声语言传播的魅力,使主体间的精神世界产生了联系、呼应和共鸣。

四、语言是高妙的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不是信息流动的物理过程,它的两端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丰富的情感和足够的智慧。传播主体对于自己传播的内容有着或隐或显的理解、认识、态度、情感、倾向,它们通过语言、神态或直接表达出来或间接流露出来;接受主体本身就是带着需要和期待进入大众传播的,并会随着接触频率的增加,介入程度也愈来愈深,需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从较为功利的和“旁观似的”信息获取,逐渐过渡到情感的需要和智慧的投入。这样,在传受之间起纽带作用的,就不只是信息自己了,还有感性和理性的欢愉。因此,有声语言创作不仅要传达意义,还要表现“意趣”。

“趣”是意旨、旨趣的意思,“趣”还包含感兴的意思。其中,“感”是感知、感动;“兴”则是“直承‘感’而来的主体的发抒行为……以及这种发抒行为带来的精神悦乐”,“‘感兴’不是一种简单的、被动的感受……(而)是人的精神在总体上所起的一种感发、兴发,是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升腾洋溢……”[15]“意趣”就是在意义及意义传递基础上所形成的意义感兴。

“趣”是双向的,在表现者一方,“趣”是吸引力、感染力、激发力;在接受者一方,“趣”是充满期待,有所领悟、有所感发、有所得益。“趣”形成了有声语言传播的魅力,使主体间的精神世界产生了联系、呼应和共鸣。使接受者不再冷眼旁观,而是充满热情地积极参与(这热情不都是快乐,而是一种对形成共识、促进理解、分享体验和情感的参与感、融入感、迫切感),真正进入传播之中。“趣”改变了传受双方的心理和期待,使他们成为积极的、热情的、清醒的、思考着的、活力四射的主体。

“趣”可以“兴”,可以“省”。“兴”是“兴人之情”,是兴发、感染、感动;“省”是“省人以理”,是认识、提点、省悟。“意趣”主要包括情趣与理趣。

1.情趣

“情趣”是情感方面的兴发和旨趣。古人说得好:“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拔人之心也厚。闻笑声,则鲜如也斯喜。闻歌谣,则舀如也斯奋。”[16]作为人类共有的禀性,情感具有共通性,本身就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严格来说,没有脱离感情的语言表达,哪怕是冷淡、消极到了极致,也是一种情绪、态度的表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表达都富有情趣。

情趣首先来自于情感的明确、清晰、自然、真切。我们借用王国维的“不隔”来形容它。王国维所说的“隔”与“不隔”主要是就情与景的描写和抒发而言的,在他那里所谓的“隔”,决不是单纯指观看不清楚、描写不清晰、意象模糊,或是细节不真实,而是达不到“语语都在目前”、能够直抒胸臆的境界。有声语言创作中的“不隔”与此相似,主要指:①情感真切。没有矫揉造作之态、虚假伪饰之心;②直指人心。脱离了琐碎冗繁、平庸俗套的层次,使人“放心”接受、“会心”开怀。

情趣还表现在情感的感受、融洽、兴发上。情趣之中有思考但却不同于冷静的反思,而是在表达中找到了和自我感情的相容点,找到了兴趣点和兴奋点。不管是热情、快乐,还是平静、温和,不管是感动、伤怀,还是率性、戏谑,都让人融入其中,传受主体之间处于一种友善、融洽、亲近的关系中,在富有情趣的语言的感发下,接受主体受到感染甚至被鼓动、鼓舞,情绪被调动起来、兴奋起来,感情处于一种积极的被激发状态,并在共鸣中得到丰富,在宣泄中得到净化。

情趣还有一个趣味问题。我们所说的情趣是健康的、有益的情趣。低级的趣味,哪怕让人心旌摇荡,几欲“不能自持”,也不过是刺激而已,远称不上是有情趣。滥情煽情、迎合媚悦、油腔滑调、调侃过多、“假天真”等,要么不入“情趣”的“堂室”,要么是一种低级的趣味,需要我们警惕和抵制。

2.理趣

“理趣”是认知方面的省察和旨趣。因为是有备而来,并且掌握着话语的主动权,只要完成传播,有声语言创作总会给受者带来一些新的信息,对所涉及的问题或显或隐地发表看法、进行评价,对接受者的认识和判断施加影响、提出建议、进行同化。但是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让人心领神会,不是所有的说服和建议都深入人心。只有富含理趣的话语,才能“发乎理、入乎情”。

理趣来自于道理的生动性、具体性。道理不是抽象的概念,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说的就是普通的事物之中也蕴含着极普遍的道理。讲说道理,自然可以逻辑严密、详细准确,但也要视场合、对象而定。大众传播中不能充斥着生硬的说教和逻辑的推演。动机的良好、立场的正确自然有其价值,却不一定有穿透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接受的过程,是道理的展开与内化的过程,分析要透彻,提点要到位,语言要精到贴切,总是有精妙的表述,话语中充满智慧的闪光,总给人深刻的颖悟。只有生动具体、深入浅出,才能使受众便于接受、乐于接受。

寓情于理。如同“情”之中不可能无“理”,“理”也不只是思维的事情,只作用于人的理性,“理”之中也要有“情”。说服别人不是只有“掰开了揉碎了”般的“苦口婆心”,或者“恨不得要掏出心窝子”似的“耳提面命”这一条路径,寓情于理,以情感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趣”之于理,至关重要,有之则灵动活现,无之则呆板干瘪、枯燥乏味。大话、套话,卖弄才学,不但毫无生趣,而且“无理”之极!在有声语言创作实践中,常常有一些播音主持工作者,一讲道理就满嘴的官话、空话、套话,还觉得自己是“高屋建瓴”、“理论水平高”。说到农民致富了,生活改善了,观念进步了,希望政府进一步支持,期望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就用“富而思源、富而进取”这样的套话一句概括,把艰辛的劳作、不屈的追求、美好的愿望中那些生动鲜活、具体可感的东西一概舍去,表面上看似简练概括、政策水平高,实际上内涵模糊、脱离生活,僵化无力、无所用心,令人生厌。

生命活力是有方向性和激活力的,传播主体在创作中需要“点燃自己”,而这点燃不是单纯为了“燃烧自己”,而是要“照亮别人”。话语表达从信息共享、认知共识到愉悦共鸣有着不同的层面,“意趣”有助于传受主体间实现信息的共享、达成认知的共识,有助于实现愉悦共鸣,它既强化了有声语言创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也体现出生命活力的传递性。

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原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态度亲切平易,语言机智幽默,他下面的表现可谓富于情趣。以下是崔永元对自己所做节目的一段自述:

我做过一个《身在外企》,有一个嘉宾说到他被炒鱿鱼了,底下就有一个人问:“怎么回事儿?”他说了一句,问这个人:“明白了吗?”“噢,明白了。”我在那儿看着,“什么呀,你就明白了?我怎么没听明白。”上边那位嘉宾说:“你不是外企的,所以你不知道这事儿。”我就愣在那儿了,这时全场观众笑了,他们觉得把我僵在现场了,很开心。我挠挠头走开了。保留这份尴尬,这是非常正常的。这时候我其实又不觉得尴尬,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像我们这种三角关系,非常像亲密无间的朋友,我真是内心有一种喜悦感,在什么电视节目里你能找到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只有你和最好的朋友吃花生米、喝酒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在我的谈话现场就能够体会到,这是我的荣幸。我能接受,接受得非常坦然。到节目播出时,我也在看,看到这些地方,我特别欣慰。[17]

这自我贬损似的一问,这毫不掩饰的尴尬,真实、自然、平易,打破了人们情感之间的隔离,拉近了传受之间的关系,不但感染了观众,也感动了自己。

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的主持人李咏,热情活泼、语言生动,但是也不乏富于“理趣”之作:

……(高考)其实各位家长完全没必要那么着急,以前有个口号,叫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我理解它的意思是胸怀目标,沉着应考,考上更好,考不上拉倒。当然这话不能这么说了,就是这回考不上,孩子们至少也会知道自己身上的漏洞。比如,他们将会从此明白,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地壳运动,而不是网吧被查封;发动西安事变的是张学良和杨虎城,而不是张学友郭富城;历史书上说长征途中闹别扭的是张国焘,跟张国立没什么关系,人家张国立做人是挺厚道的。好了,一不留神又扯远了。……

高考对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种“解不开的痛”,谁都知道孩子上学的目的是学知识,考上大学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何况“条条大道通罗马”,考不上也没关系。但是如果就这么直来直去地说,不仅是“老生常谈”,令人生厌,还会让人当成“站着说话不腰疼”。李咏则利用高中生熟知的“明星”和历史人物之间作诙谐巧妙的对比,人们在会心一笑中,自然也会认同其中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