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电视与优秀传统文化(上集)

教育电视与优秀传统文化(上集)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期 教育电视与优秀传统文化(上集)主题 :教育电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主持:紧跟时代脉搏,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中国教育电视台特别举办题为《教育电视与社会和谐》的台庆系列电视论坛。今天我们正是围绕主旨探讨教育电视怎么样去承传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三期 教育电视与优秀传统文化(上集)

(演讲人:黄会林、张志君)

img9

主题 :教育电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

主持:紧跟时代脉搏,承担社会责任。在全球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纵深发展,中国教育电视迎来了它20周年华诞。以公益性为主的教育电视台,如何在新环境下更好地定位与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社会,服务于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服务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等,这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所以中国教育电视台特别举办题为《教育电视与社会和谐》的台庆系列电视论坛。我们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最具权威的专家学者,以及传媒界精英就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共同推动中国以公益性为主的电视台健康发展。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段日子以来,各种冠以传承传统文化名义的活动,搞得非常的热闹,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像有的大学设立国学院,有的大学办国学“老板班”,有的大学则规定“四书五经”为新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有些人在大力提倡青少年要读“四书五经”,有些地方进行了祭拜孔子等古圣先贤的活动等等。这些纷繁的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对国学、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在日益升温。那么对于以传播先进理念、展现时代风彩为己任的教育电视媒体来说,又应该如何更好地实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进步发展方面,在本民族文化精髓的挖掘和传承方面,教育电视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本次的论坛就以“教育电视与优秀传统文化”为议题,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来认识今天本次论坛上第一位发表观点的嘉宾,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院长、博士生导师黄会林教授。有请黄教授。欢迎您,黄教授。

黄会林:关于这个题目,我想说这么几点。教育电视台在中国的电视传媒领域有它非常独特的地位,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以教育为旨归,以推进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为己任的电视传媒。今天我们正是围绕主旨探讨教育电视怎么样去承传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一点想说的是,教育应该是一个大教育的理念。我们讲教育很容易想到的是小学、中学、大学甚至于幼儿园。但是,我觉得我们教育电视面对的应该是一个大教育的概念。教育电视所要关心的、关注的,所要服务的,所要推进的,也应该基于大教育这样一个观念。这个大教育应该包括教室里、教室外,应该包括校园里、校园外。我想,我们教育电视面对的,实际上应该是全社会、全世界甚至于全人类这样一个领域。在这样一个比较宏大的领域里,来研究教育电视如何承传和推进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的丰硕的成果。另外一点,我想说现今社会、现今世界,我们面对着全球化这样一个客观现实,不是任何人可以说有,可以说没有,它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在这样一种全球化的新时期,从文化方面看,就必然会导致多元化的出现。多元文化又必然导致多元的价值观,在多元的价值观之中,恐怕包括了各式各样形态,为大众的,为个人的,各种各样的观点、观念和实际的状态都存在。我们应该接受和认同这个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不要拒绝,也不能视而不见。可是,在这个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多元价值观之中,我们强调的应该是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应该提倡弘扬的也是这种主流价值观。这种主流价值观的树立,是我们专业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我们社会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所谓现代,就是中国当今的主流价值观,应该富有社会主义特色;所谓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是历经几千年的考验,证明它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全人类的财富,后面我还会讲到。再有,说它不仅是传统的,它又是现代的含义,我想强调所谓现代的,就是经过我们民族近百年来不屈不挠的奋斗、反抗,提炼出的一种主流价值观。这种主流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应该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是传统价值观和新的时代碰撞而出现的一种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可以说是今天中国取得的现代化成果足以证明的、一种优秀的主流价值观。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出五个本,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五个本就是“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所谓“世以人为本”,“世”指的是世界,是人所存在的环境。在这样一个世界范畴内,立身之本,务本首先就是悟人,就是要去悟这个人字。孟子很早就说过,唯人为贵,人是最贵重的。人最核心的精髓是什么?是一种重德的精神,也可以说德又是人的本。德,在我们古训里面,强调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承传下来的。所谓修身,我想它是一种个人要重德的反映,人无德是不可立于世的,这是一种个人伦理的观念。而齐家,可以认为是家庭或者家族的伦理观念。再就是治国,治国则是一种社会伦理了,是一种公德的层面。再往下是平天下,那就是世界性的问题。以德化人和以德治国,可能是我们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笔财富。而德又指向哪里呢?这篇文章说“德以善为本”,我觉得也是有道理的。善就是善心、善行,要行善,这应该是我们伦理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可以说德的一个最高的境界,就是要与人为善,要与群为善,要与邻为善,等等。古人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那就是要在细微之处见精神,就是要以善心、善行来立这个德。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角度。文章还说到善以诚为本,就是真诚的诚,这种真诚就是诚实,就是守信,就是做人之道嘛!这个诚里面的核心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真字,一种纯真,一种本真,真心、真意、真情地走向大道。这是立诚之精髓。我想这样一种概括,是我们传统文化承传到今天仍然有生命力的内涵。它是适合于全球化的,它是可以经受考验的价值观。我们今天弘扬先进文化,如果有这样一些内涵,来应对全球化之中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对我们的巨大冲击;来应对当今全球化过程中个人第一、金钱第一的价值观冲击,我们这些古训是有利于人类、有利于文明建设的。

img10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这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极宝贵的精神,是我们独有的、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几年以前,读到张岱年先生的一篇文章,里面特别讲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他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发展当中,给我们留下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里面包括“有无相生”注重总体功能的宇宙观,包括“天人合一”整体的和谐观等这样一些文化观念。这些观念是我们民族的智慧,民族文化的精华。那么,作为这一文化的承袭者,我们应该担当起传递和发扬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张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从世界思想、世界文化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中国文化思想主流中贯穿的这种超越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的互主体性观念。”请注意,这个“互主体性观念”,我觉得是个关键词。这种互主体性观念“代表了一种迥然不同于西方近现代思想的新型的主体性观念和价值观念”。正是这样一种观念,能够充分发挥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当中的和谐价值观;可以有助于建立人和自然、人和人、国和国、人和自己的身与心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型价值观体系。这是给“21世纪人类的的价值理性提供的一种新的思想资源,有助于解决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深刻矛盾,有助于整个人类走出困境,共同发展”。现在我们党中央胡锦涛总书记也一再强调阐述和谐观。可以认为,和谐社会、和谐观,是科学发展观里的一个根本性的重要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民族承传下来的,属于精华的、优秀的文化成果。这些文化成果对于今天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对于教育我们整个的民族,对于我们与全世界、全人类的和谐相处,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另外一个我想说的观点,就是现在的现实有很多反证,告诉我们如果不关注社会这些不和谐的,或者说是以个人为第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以金钱为拼搏对象的这样一些覆盖我们主流价值观的价值观,它对于社会会起到很大的破坏作用。我收集到大量事例,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在这里说了。特别是对于我国未成年人,对于我们未成年人的教育来说,这应该列入到教育的重点。教育电视如何弘扬我们民族承传下来的,又具有现代性的主流的价值观,来引领或者说来影响我们的未成年人,建立一种健康的、科学的价值观,我觉得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个任务可能正是我们教育电视的重大责任,是对我们教育电视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教育电视面对如何建立和发展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任重而道远。

主持:谢谢您黄教授。谢谢您的精彩发言。请您稍微休息一下。谢谢。就像黄教授所说的,的确,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黄教授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总结为一种主流的和谐的价值观。那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和现代文明更好地无缝衔接,又怎样通过教育媒体来传承下去呢?我们将有请下一位发表观点的嘉宾,他就是中宣部舆情局的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张志君博士,有请张教授。你好。

img11

张志君: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借助电视这个无远弗届的平台,与大家就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以及教育电视在其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进行沟通。首先我想祝贺中国教育电视台成立20周年,20年的时间,可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刹那,在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可能也是短短的一瞬间,但是对于中国教育电视台来说,它确实是扎扎实实的7300天。古人把过20岁生日叫做行冠礼,用现代的话语转换来说,就是已经行成人礼了,这个语意的隐喻就是在下一个阶段要走向而立之年,所以在这样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时刻,来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义。今天我想跟大家报告的主要话题,就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转换以及教育电视在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今天的这个报告主要分成四个部分:

一、放眼全世界,中华文明是唯一绵延了几千年,一直生生不息的,今天仍然巍然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历久不衰的文化。提到传统文化,我觉得它不仅是历史性的概念,同时更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和概念,任何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可能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先后出现过大家都知道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文明后来有的消失了,有的衰败了,有的中断了。只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绵延五千年,至今仍然生生不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奇观。当然了,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也偶尔会出现一些波折。但是,正像古人所说的水流千遭,终归大海。

当时光的脚步进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不期然地遭遇到比较大的,或者说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侵袭。我记得我在撰写我的博士论文的时候,查阅了一些资料。在上一个世纪30年代,有一位叫雷海宗的著名学者,一个专家,他在《无兵的文化》一文中曾经这样写道:“鸦片战争以下,完全是一个新的局面。外族是一个高等文化民族,不仅不肯汉化,并且要同化中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未曾遭遇过的紧急关头。唯一略为相似的前例就是汉末魏的大破裂时代。但汉末以下侵入中国的武力与文化是分开的,武力属于五胡(这个‘五胡’就是所谓的五胡乱中华的‘五胡’,是个历史性的概念—— 引者注),文化属于印度,最近一百年侵入中国的武力与文化属于同一的西洋民族,并且武力与组织远胜于五胡,文化也较佛教为积极,两种强力并于一身而向中国进攻,中国是否能够支持,很成问题。并且五胡与佛教入侵时,中国民族的自信力并未消失,所以仍然能得到最后的胜利,五胡最后为汉民族所同化,佛教为汉文化所吸收。今日民族的自信力已经消失殆尽,对传统中国的一切都根本发生怀疑。实际的影响也非常恶劣,很多人因受过度打击,而变得麻木不仁,甚至完全死去,神经较敏捷的人又大多盲目崇拜外人,捕风捉影,力求时髦。中国是否又要遭遇古代埃及与古巴比伦的命运,我们的五千年来的一切是否渐渐都要被人忘记?我们的文字是否也要等一两千年后的异族来解释?”这是雷先生在上个世纪1936年说的一段话。的确,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候,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确实是由于所谓的“蓝色文明”和咱们通常所称的“黄土文明”之间的这种剧烈碰撞,许多传统的知识分子(注意,不是全部的知识分子),首先在精神上被解除了武装,所以造成彻底否定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一次大的运动。有人这样说过,许多读了四书五经长大的人,居然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于这些,当时的人和现代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观感。平心而论,传统文化可能确实存在着一些糟粕,但是像上一个世纪初,不分青红皂白,因为洗澡水脏了把澡盆里的孩子一起倒掉的这种做法,现在看来确实值得反思。这是我要跟大家探讨的第一个部分的问题。

二、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前赴后继,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后又经过“文革”等曲折,噩梦醒来是早晨,改革开放痛定思痛,拨乱反正,国人开始重新反思传统文化,并积极古为今用。上个世纪的前半叶,就是1949年以前,中国这块土地上,可谓是多灾多难,用传统京戏《红灯记》里面的话叫做“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在那种情况下由于连年的战乱,传统文化的相当一部分被当时的——大家注意是当时的——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意识形态化,甚至被妖魔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跟以前相比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后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1966年至1976年长达10年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造成了文化断裂的时代。这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叫作噩梦醒来是早晨。1978年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国人不仅从横向的空间上向世界各国敞开了自己宽广的胸怀,而且也在纵向的时间上,积极地从传统优秀文化里面寻找有价值的精神营养,开始考虑利用传统文化中有用、有价值的东西,来促进自身的现代化,我觉得这种做法是非常聪明的做法。正像一位学者所说的,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绝不意味着必须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这是我要跟大家报告的第二部分。

三、对传统文化也必须一分为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我注意到刚才主持人在开场的时候,提到现在有一种所谓的国学热,这个现象其实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确实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我觉得,传统文化也是这样,它具有多元性和多源性,这两个字,一个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元”,一个是源头的“源”—— 因为这不是写文章,在电视上我要重复一下,另外,传统文化还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等特点,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在古代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原封不动地搬到现代来,是不是一定有价值?我个人觉得,这个值得反思,值得探讨。从世界各国的历史来看,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传统文化都有它自己具体的物化和外化的形式,比如说前不久,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我最近在一些报纸和刊物上写了一些相关的学习文章,就是谈“八荣八耻”是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价值转换的,大家若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一下。

四、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的过程中,或者在它的现代化价值转换过程中,电视传媒尤其是教育电视传媒,应该而且必须有所作为。大家都知道在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换的过程中,各类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传媒,尤其是教育电视传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承担起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古人曾经这样说过,说“火尽薪传,薪火相承”,古代的薪火相承,往往是靠一对一、一对十、一对百的这种小众传播,而在今天的这个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转换,应该积极借助包括但不限于教育电视在内的先进技术手段。这么多年以来,中国教育电视台秉承薪火相承的优秀传统,在积极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价值转换和传承的进程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书法和绘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里面的瑰宝,教育电视台早在几年以前,就先后开办了弘扬优秀书画文化,传承优秀书画文明的相关栏目,比如说《书画赏析》、《艺术鉴赏》、《艺术争鸣》等等,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今年前不久,在康宁台长的积极推进之下,中国教育电视台还专门成立了书画艺术工作室,在书画艺术工作室成立的当天,现在国内书画界一些重量级的人物,像欧阳中石先生、李铎先生、常莎娜女士和廖静文女士等都前来祝贺,而且他们一致认为,在市场化越来越澎湃汹涌的今天,中国教育电视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公益性功能,勇于承担自己的公益性使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转换尽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大家都知道,语言文字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许多年以前,教育台就曾经开办了有关中华语言文字的栏目,而且这个栏目据我所知,还通过凤凰卫视的欧洲台,面向欧洲地区的观众进行传播。中央领导同志一再提广播电视要走出去,其实通过包括但不限于这个节目在内的其他产品,教育台已经很早就走上国际,走到国外观众中去了。大家都知道,国内的各类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现代化价值转换的一个重要机构。建台以来,教育台拿出了大量的时间,为国内的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学校,提供了海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转换。最近这几年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我的太阳》、《校园保卫战》、《青春万岁》等等在内的一大批节目和活动,向社会各界充分展示了活生生的当代中国人,是怎样用自己的一点一滴来践行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价值转换的。

我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鲁迅先生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正是因为中国教育电视台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并用自己有感染力的作品去广泛传播,所以才不仅能打动中国的老百姓,而且也能将自己的相关产品推向世界,赢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观众和同行的广泛好评,200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大型系列纪录节目《我的太阳》获得了西班牙马拉加电影电视节的特别贡献奖,这是一个很鲜活的例证。这个节目的获奖本身说明了很多问题,熟悉中国本土纪录片创作和播出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年,中国本土的纪录片先后获得过许多国际性的奖项,但是对这些获奖的纪录片有的专家学者概括称,都是用一些比较边缘化的题材,来介绍或者展示一些边缘化的人物或者事件,而像《我的太阳》这种通过对主旋律题材的展示,然后打动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视评委的情况,正如一位专家所说,这在中国本土的电视界,尤其是电视纪录片界,可能还是第一次,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走出去的不能光是长袍马褂,后边拖着一个猪尾巴似的辫子,那样的走出去,我觉得那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歪曲,我们应该是像《我的太阳》这种走出去,通过展示活生生的中国人、活生生的中国事而走出去。这样的走出去才有意义!

古人说过,“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转换过程中,中国教育电视台应该有所作为,已经有所作为,而且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我的报告完了。谢谢大家。

主持:谢谢您张博士,谢谢。请稍微休息一下。张博士的报告,处处引经据典充满了历史感。的确,就像他所说的,我们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他认为我们一定要一分为二地看,那这个传统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如何通过电视特别是教育电视这个媒体更好地来传承,我们将在下一期节目当中,请两位嘉宾进行深入的探讨。感谢收看本期的电视论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