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赋权公众还是数字鸿沟

赋权公众还是数字鸿沟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技术为媒介素养带来什么:赋权公众还是数字鸿沟?这个调查报告令我思考媒介素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新关系。我认为资讯革命对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来说,有很大挑战。如果他们具备丰富的媒介素养,相信能够更好地在新时代担当良好公民角色。这些都是我们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当前面对的新问题。如果没有从这个角度理解,理论上我们无法发展本土的媒介素养。

新技术为媒介素养带来什么:赋权公众还是数字鸿沟?

李月莲:最近我看了一个名为“优越新闻计划”(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的报告,这项计划每年对美国新闻界的状况做一个详细调查,2007年的最新报告刚出来。它谈到新科技在21世纪是革命性的,由传统媒介过渡到新媒介,互联网由Web 1.0到Web 2.0,是非常大的转变。对于传统新闻媒介来说,基本上已经由网下渐渐“迁移”到网上,还有流动的网络。报告也指出,现在有很多“自主媒介”(wemedia,又称草根媒介)崛起,有很多公民新闻网站、视频网站及新闻博志等出现,不少传统媒介也设有公民新闻栏目,让民间记者参与。传媒的制作权已经不再由传统媒介全面垄断,我们谈公民有没有发言权,科技已经有了答案,权利已经在每个人手上,问题是如何运用它。这个报告指出,科技带来的转变不单只是媒介由网下移到网上,也不仅是我们有了新的新闻发布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公民角色的转变,公民的表述形式和权利已经不同,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调查报告令我思考媒介素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新关系。我认为资讯革命对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来说,有很大挑战。在新的媒介科技环境之下,现在的公民拥有的发声权利已经不同,他们能够做的东西已经不同。他们应该怎样运用新掌握的权利?媒介素养教育怎样可以帮助他们?如果他们具备丰富的媒介素养,相信能够更好地在新时代担当良好公民角色。现今资讯越来越泛滥,人们如何能在纷乱中对社会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及作出更好的判断?在新的科技环境下,我们已经少谈和传统媒介对抗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小朋友,他们都搞好玩的东西,他们成立校园电视台,又制作短片上载到视频网站如You Tube等。在这个时候,媒介素养教育不再只是教导年青人如何避免受传媒操控,反而是要引导他们怎样善用这个权利,怎样恰当地参与媒介制作及创意表达,如何做好公民,不要为公共空间制造噪音等。这些都是我们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当前面对的新问题。

吴翠珍:在整个社会脉络中,我们已经理解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因此媒体素养的思考恐怕真的要回到前面一点,不管社会和科技如何发展,我们总要回到个人所在的历史文化脉络上来进行讨论。如果没有从这个角度理解,理论上我们无法发展本土的媒介素养。媒体素养回到公民本位的原因是当代个人掌握了非常多的工具,媒体的经济、资本、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可是回到公民角色思考,善用媒体的智能在哪里,使用工具的目的在哪里,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基本上台湾地区在进行媒体教育时,内容上也朝以公民为体、媒介为用的方向思考,就是回到工具本身,了解工具的物质性,把工具和人放在社会和文化脉络中,思考媒体作为文化器物的意义。所以我对理论与实践的建议是,透过跨国家/地区的讨论,在东方媒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所能够共同分享的和理解彼此的差异,这也是未来媒介素养不管是在教学或者理论发展上必须坚持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