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分析

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分析一、中国ICT的发展现状(一)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增强根据ITU的数据统计,2002年中国电话主线和个人计算机的增长率分别为19%和42%,为东亚最高水平。虽然中国现有的扩散速度比较快,但是由于基数小,在现有的发展速度下仍然难以在短期内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数字鸿沟。

第三节 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ICT的发展现状

(一)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增强

根据ITU的数据统计,2002年中国电话主线和个人计算机的增长率分别为19%和42%,为东亚最高水平。2004年,中国电话主线总数已经达到3.12亿条,而美国只有1.77亿条。中国每千人拥有的电话主线数已经从1986年的3.86条增长到2004年的237.9条,增长了60多倍。2005年,中国光缆总长度已经达到405万公里,局用交换机容量为46954万门。作为基本的通信工具,中国固定电话普及率已经从1996年的每千人49.59部发展到2004年的492.9部,每千人移动电话数量也达到了214.77部。2004年,中国电话(包括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总量达到了6.47亿部,几乎是美国总量的2倍,居世界第一位。同时,我国每千人个人计算机拥有量已经从1988年的0.27台增加到2004年的40.3台,2004年互联网主机数量达到1644万个,共有大约520个网络接入供应商(ISP)和600个网络内容供应商(ICP)。互联网用户数量也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从1996年刚开始商业化时的0.01%激增到2004年的7.16%。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1月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了1亿,为1.11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位居世界第二(近年发展状况如图5-4、图5-5所示)。国家顶级域名CN注册量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09万人,成为国内用户注册域名的首选,稳居亚洲第一。上网计算机数达到4950万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36106M,共有69.4万个网站。IP地址总数达到7439万个,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143]

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与投资的增加是分不开的。2003年,中国通信业务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246.4亿元人民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总额为582.23亿元人民币,新增固定资产为403.96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总额为1627.78亿元,新增固定资产1042.5亿元人民币,两项投资总额分别占全国总投资额的6.8%和7.1%。[144]

(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

图5-4 历次调查的网民总数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www.cnnic.net,2006.

图5-5 历次调查不同上网方式的网民人数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www.cnnic.net,2006.

从硬件上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003年的工业总产值为17834.5亿元,利润总额为695.89亿元,软件产品销售额为805亿元,国内软件市场年增长率达到46.9%,软件产品出口额为165亿元。2004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9447亿元,占GDP的7.5%,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为5650亿元,通信业为3797亿元。据中国赛迪网(CCID)计算,2003年中国信息服务市场规模达到544亿元,年增长速度达到26.7%。其中企业和商业网站总量达47万个左右,占全部网站总量的79%,2003年B2C交易额为52亿美元,B2B交易额达到27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08%和152%。国家信息中心通过对包括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内的3000家企业信息化进行调查,得出信息化投入占中国IT总投入的20.9%,比2002年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增加了26.1%,企业在软件服务上的投入占企业信息化总投资比率上升了39.2%。[144]

二、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数字鸿沟

(一)ICT普及与扩散的差距

虽然中国基础设施水平发展迅速,互联网用户和电话总量较大,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与世界和美国人均水平比起来,数字鸿沟依然巨大。如图5-6所示,在目前主要的ICT产品中,作为基本通信工具的电话正逐渐成熟和普及,因此,中国电话普及水平迅速上升。美国由于电话普及水平的基数较大,扩散速度减慢,差距逐渐缩小。但是,从个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和主机普及水平的横向比较来看,中、美差距巨大。例如,美国2004年每千人个人计算机数量为740.06台,几乎是中国的18倍;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率也达到62.3%,是中国普及水平的9倍。中、美在互联网主机的普及水平上相差更大,2004年美国每万人的互联网主机数量为6569台,世界平均水平也达到759.7台,中国却只有1.24台,其中美国2004年互联网主机数的绝对量达到1.95亿台,远高于中国1.6万台的总量。这些数据都说明了中国与美国甚至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虽然国际数字鸿沟的绝对差距非常大,但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ICT的扩散速度明显高于美国和世界平均水平。图5-7为中美2000~2004年ICT的扩散速度,从中可以看出除了互联网主机的扩散速度几乎相同外,中国在电话、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用户的扩散速度上明显高于美国和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中国现有的扩散速度比较快,但是由于基数小,在现有的发展速度下仍然难以在短期内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数字鸿沟。

img90

图5-6 中美数字鸿沟比较图

资料来源:国际电信联盟(ITU).www.itu.org,2004.

中国快速的技术扩散正是来自于中国的经济全球化。首先,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中国的市场开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快速上升,说明了我国贸易总量和结构日趋合理。其中,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占到GDP的比重从1986年的26.54%上升到了2003年的66.13%,而美国的市场开放度近年来始终维持在24%左右,甚至从2001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其次,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比例也从1992年的6.11%迅速增长到2003年27.1%的水平,而美国从1992年以来基本保持31%左右。2003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达到1075亿美元,与美国1602亿美元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近年来市场开放度以及高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有可能在知识信息密集型产品生产和贸易上赶超发达国家,对中国ICT扩散起到促进作用。

图5-7 2000~2004年ICT的扩散速度

资料来源:国际电信联盟(ITU).www.itu.org,2004.

(二)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

中国在人力资本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整体劳动力素质较低,对知识和信息的掌握不充分,因此,缺少对知识与技术溢出进行吸收和应用的能力。中国整体劳动力素质较低,与国家对教育投资偏少息息相关,中国2000年的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只有2.87%,而美国达到5.7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法》都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在20世纪末应达到4%,但直到2001年也只有3.19%,与世界平均水平4.8%的(1995~1997年)差距较大。

虽然中国的成人识字率有所上升,但是总体入学率,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率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2004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9%,远低于美国2001年81.35%的水平。在科研方面,2004年中国研发经费占GDP的1.3%,达到2367亿元,但是仍然远低于美国2.66%的经费投入水平(2001年数据)。

(三)产业结构的差距

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远低于美国,仍然以农业和工业为主,2003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始终只占GDP的33.08%左右,而美国2002年就已经达到了75.3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目前存在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的三元经济结构体系,对信息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约束。

(四)整体信息化水平的差距

中国电话、互联网用户的绝对数量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造成的。企业生产和经营中对于ICT产品的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与国际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作为网络应用服务创新的电子商务在中国还没有被大多数的企业和居民所认同。相关研究表明,中美在国民经济信息化投入上相差45倍,1965年美国社会信息化系数就达到242.9,中国2002年才达到145.3,落后美国40年以上。整个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只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水平,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在整体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层次仍很低。[115]

三、国内地区间的鸿沟

(一)城乡比较

虽然目前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率已经达到97%,但是,农村电话扩散速度仍然较城市缓慢。2005年,我国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增长率仅为9%,低于城镇固定电话14%的增长率。同时,互联网普及水平在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005年,中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城市网民普及率为16.9%,而同期乡村网民数量为1931.4万人,网民普及率仅为2.6%。其中乡村网民数量只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普及率仅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见图5-8),这一水平相当于世界上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网民普及率。[143]

img93

图5-8 2005年中国城乡网民普及率的比较图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www.cnnic.net,2006.

(二)东、中、西部地区[2]比较

如图5-9、图5-10所示,我国东、西部的数字鸿沟也非常显著。2005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58.4%,网民数占到了全国网民数的57.8%,超过了中、西部网民数的总和;东部IP地址数占全国总量的62.4%,超过了中、西部总和的1.6倍;东部拥有域名数和网站总数则分别占到了全国总量的78.5%和79.9%,接近中、西部总和的4倍。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拥有绝大部分的网络资源。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为了使我国互联网均衡发展,需要加大对中、西部互联网的发展力度。由于中、西部人口和经济发展差异都不太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网民普及率相差也不大。因此,消除地区间数字鸿沟的主要工作将在于进一步推进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的发展,减少与东部互联网发展的地区性差异。[143]

图5-9 2005年中国东、中、西部的GDP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图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www.cnnic.net,2006.

图5-10 2005年中国东、中、西部网民普及率的比较图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www.cnnic.net,2006.

东、中、西部地区上网的基本数据情况如表5-8所示,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部地区互联网发展的巨大差异。从网民数量来看,2005年东部的网民数量接近中、西部总和的1.4倍;IPv4地址数量则超过了中、西部总和的1.6倍;拥有域名数和网站总数的东、中、西部差距更大,东部接近中、西部总和的4倍,从而说明东部拥有绝大部分的网络资源。[143]

表5-8 2005年中国东、中、西部上网基本数据表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www.cnnic.net,2006.

上网基本数据按各地人口平均的结果如表5-9所示。在IPv4和人均拥有域名数方面,东部是中、西部人均量总和的2倍以上,东部超过平均水平接近4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则不足平均数的一半;差距最大的则是人均网站数,东部达到了中、西部总和的20倍,而中、西部不到平均水平的1/1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西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还很低,为了使我国互联网均衡发展,需要加大对中、西部互联网的发展力度。[143]

表5-9 2005年中国东、中、西部人均上网基本数据表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www.cnnic.net,2006.

综上所述,城乡之间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均存在巨大的发展差异。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之间的差异巨大,2005年我国同期乡村网民数为1931.4万人,网民普及率为2.6%,乡村网民数仅是同期城市网民数的1/5,网民普及率仅是同期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从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看,东部网民数占到了全国网民数的57.8%,超过了中、西部网民数的总和;在IPv4、域名数和网站数量方面,东部IPv4数占全国总量的62.4%,东部域名数和网站数量分别占到了全国总量的78.5%和79.9%,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互联网发展水平则基本相同。[143]

【注释】

[1]是由UNESCO(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of the United Nations)和UQAM在1994年建立的组织,称为orbicom,关于通信的UNESCO席位网络,共有28位主席chairs,包括71个国家超过250个成员在内,共同进行通信研究,ICT发展、新闻业journalism、多媒体、公共关系、通信规则等方面的研究。

[2]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