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序 言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本《规划纲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序 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发挥甘肃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对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现状及形势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化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和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规模和实力明显提升。现代传播能力有效改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产品创作活力增强,戏剧大省建设成效显著。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优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同时也应看到,我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大,整体实力还不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现有的文化传播手段、传播能力和传播技术与快速发展的现代高科技传播体系差距较大。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弱,资源优势不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高层次文化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推动文化发展的领军人才严重匮乏。文化发展总体上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加速期、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也是推动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我省日益增长的综合经济实力,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我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革命文化遗存丰富,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现代文化具有一定实力,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禀赋;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内在动力;高新技术不断融入文化产业,既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和产生新的文化业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为我省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将文化建设纳入“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重视、关注、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应当紧抓机遇,积极顺应文化发展规律,切实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奋发图强,努力实现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坚持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把文化建设放到“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来定位,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谋划,把文化发展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重要内容来统筹,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不断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评价由人民做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文化创造热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改革中的重大关系,充分考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统筹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增加值超过120亿元,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建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成果数量持续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建立现代传播体系,做到安全畅通、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监管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公民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甘肃精神不断传承和弘扬。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紧扣文化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抓住文化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认真实施六大战略:

——特色文化战略:充分彰显华夏文明,积极挖掘敦煌、丝绸之路、红色文化和多民族等特色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扩大甘肃文化影响力。

——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企业培育战略:加快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集团建设,扶持有实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做优做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创办“专精特新”文化企业,鼓励文化艺术人员兴办文化工作室,形成甘肃文化产业群。

——科技创新战略: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建立文化科技创新体系,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品牌推广战略:推进文化精品创作,打造一批知名文化产品和企业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充分挖掘读者、敦煌等文化品牌价值,实施品牌延伸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人才兴文战略:加快人才培育体系建设,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环境。

三、加强社科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战略任务,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文化创作与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把握各阶层群众的思想动态和愿望要求,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的方针,突出主题、细化内容、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形势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

坚持不懈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党员和人民,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理论素养。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完善学习评价激励和考核机制,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深入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的成果。围绕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编写出版有针对性的通俗理论读物,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对谈活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

(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构建具有世界视野、甘肃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和研究基地。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和工业强省、文化大省、生态文明省的建设任务,加强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为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充分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级社科优秀成果评奖的导向作用,重点扶持有重大创新意义、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研究课题。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全民的社会科学文化素质。

(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道德论坛、道德模范评选、公民道德宣传实践月等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加强道德建设监督和评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道德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强化现代公民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净化社会文化环境,重点推进网吧、网络、网游、荧屏等净化、整治工作,生产推介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阵地建设,积极筹建青少年活动中心。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推进“乡村少年宫”和“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围绕实现“十二五”期间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大力倡导和践行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大力培育开拓进取、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崇尚创业、发展光荣的社会风气。牢固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倡导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五)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制定颁发《甘肃省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细则》,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一个以上全国文明城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从改善环境面貌、社会风气入手,制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案,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转变观念、提高素质。以党政机关、服务行业、旅游景区为重点领域,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核心,以改善工作作风、提高职业道德、提升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诚信兴业、文明经营”、“百城万店无假货”等诚信承诺活动,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形成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推进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孤残儿童、农村儿童等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关爱救助工作,不断改善他们的学习成长环境。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训,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专栏一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工程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理论与应用课题研究,教材编写。

2.优势特色急需学科建设工程:优势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敦煌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文献学);特色学科(民族学、宗教学、河西历史与文化、陇右文化);急需学科(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旅游管理、艺术学、资源环境)。

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地;甘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循环经济研究基地;甘肃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研究基地;甘肃地域特色文化研究基地;甘肃社会建设与公共服务研究基地;甘肃省情研究基地;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甘肃新能源与资源利用研究基地;甘肃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研究基地;甘肃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研究基地。

4.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建设工程:实施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每年确定10项左右重大项目、30项左右重点项目、80项左右一般项目、40项左右青年项目。对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而在研究阶段未能列入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课题,在形成最终成果后,可申报后期资助。

5.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建成一个以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乡镇占30%以上,文明村占20%以上,创建一批文明单位,深入推进区域联片共建活动。

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向20户以下的自然村延伸,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确保全省边远农村农牧民群众能够清晰收听、收看到40套以上广播电视节目。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2012年以前实现农家书屋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并逐步向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社区、国有农场延伸。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省农村实现全覆盖。改造建设县级综合文化中心,提供多种文化服务。完成市州“三馆”建设任务,对不达标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进行改扩建。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室全面达标任务。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和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强部门合作,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与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流动化建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让广大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建设一批重点标志性文化工程

完成甘肃大剧院、黄河剧院等主要演出场所建设,积极筹建甘肃科技馆、甘肃文化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甘肃日报综合传媒基地。继续推进重点文化设施改造工程,扩建省图书馆、省美术馆。启动广电大厦二期项目、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二期项目。实施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计划。

专栏二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13个)

一、文化系统(8个)

1.甘肃省文化馆综合楼

2.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

3.陇剧艺术大厦

4.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扩建甘肃省图书馆

6.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项目

7.县级综合文化中心

8.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改扩建项目

二、广电系统(4个)

1.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2.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3.西新工程

4.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

三、新闻出版系统(1个)

农家书屋工程

(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公益性文化单位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骨干作用。保留事业体制的公益性出版单位和院团以及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提供更多导向正确、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基本实现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扩大免费服务项目。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等方式,吸引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委托管理,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和优秀汉语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文化产品的译制量,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生活。

(四)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学校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民间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送欢乐下基层”、“赞歌献给建设者”等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向农村捐赠文化设备器材、文化产品,实施人员培训、文化指导,帮助农村解决文化设施、人才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民工、城市低收入家庭读书看报、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科协、文联、社科联等人民团体的组织引导作用,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机关、学校、企业的文化设施尽可能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

五、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现代传媒业。完成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加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推进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展,加快发展手机报、网络报。支持和鼓励互联网内容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新媒体业务。

——出版发行业。加快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做大做强读者期刊群。积极推动出版业态结构调整和升级,鼓励出版企业开发和制作数字图书、数字报刊,发展电子阅读及有声阅读。加快推进新华书店集团沙井释新华物流园、张掖路传媒大厦建设,积极发展中心城市图书城、城乡发行网点,鼓励图书发行连锁经营。加快印刷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更新改造,建设西部地区高科技印刷产业园。积极发展版权代理、鉴定、咨询、贸易、认证、作品登记以及著作权使用报酬收转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文娱演艺业。加快国有院团改革步伐,组建省演艺集团公司。加快发展秦腔、陇剧、花儿等地方特色艺术,支持舞剧、歌剧、京剧、话剧院团推出一批新创剧目和精品剧目。鼓励演艺剧团开拓演出市场,在重点景点积极打造实景演出;在民族地区积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演出;在主要旅游城市打造一批轻松、欢快、通俗戏剧曲艺演出;在旅游旺季推出“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大型精品剧目演出季。加快文艺演出院线建设,推动演出场所连锁经营,参加演出场所联盟。鼓励各行业和民营企业投资演艺业,兴办艺术培训机构,发展艺术培训业。

——文化旅游业。挖掘文化中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中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集中打造兰州、敦煌、天水三个文化旅游中心,积极开拓丝绸之路沿线文化旅游带。依托重点历史文化遗产、特色民间民俗文化、自然景观文化,开发旅游精品项目,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依托革命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科普旅游等精品线路。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加强旅游同传媒、娱乐、互联网、文物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形成集旅游信息发布、旅游观光、文物展示、工艺品销售、文艺演出、休闲娱乐、影视拍摄等一体化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数字内容及影视剧、动漫业。大力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的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力争拍摄电影11部,电视剧3部(90集),科教片5部。培育发展民营影视节目制作企业,扶持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广播影视文艺创作,加强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在每个市(州)和部分县建设不少于三块银幕的数字影院,建立省电影院线,建设甘肃影视拍摄基地。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推动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数字化,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大力推动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内容及动漫产品,支持读者电纸书、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3D和4D影视、三维动画等新兴文化业态。

——广告会展业。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利用多种广告媒介体系,大力发展广告产业。继续办好文博会、伏羲大典、庆阳农耕文化节等传统节会,筹办丝绸之路旅游节和舞剧、舞蹈展演,使之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节会。充分发挥甘肃会展中心功能,大力发展会展业。

——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发展以各类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用文化提升品牌价值,实现文化服务业与制造、信息、物流、建筑、包装等产业的融合。遵循艺术创作生产规律,鼓励艺术创新,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工艺美术及其他艺术创作。扶持民间工艺大师和优秀工匠,支持香包、剪纸、刺绣、皮影、雕漆、砖雕、彩陶、夜光杯、刻葫芦、唐卡、洮砚等民间工艺品的生产。

专栏三 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1.读者新媒体大厦

2.新华物流园

3.张掖路传媒大厦

4.高科技印刷产业园

5.甘肃影视基地

6.甘肃传媒艺术职业技术学院

7.张掖丹霞文化产业园(张掖)

8.悬臂农家体验与运动休闲文化产业园(嘉峪关)

9.实景演艺项目

(1)麦积山实景演出

(2)崆峒山实景演出

(3)鸣沙山月牙泉实景演出

(4)黄河三峡实景演出

10.城镇数字影院建设

11.岷县文化产业园

12.文化数字化建设

(1)文化资源数字化:完成全省重要文物的数字化采集整理,完成省博物馆重点展示项目的数字化制作,加快全省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建设。

(2)文化生产数字化:发展数字影视制作,发展数字出版,发展动漫网络游戏、3D和4D影视,发展数字印刷。

(3)文化传播数字化: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建设100家城镇数字影院,开办甘肃网络电视台。

(4)文化消费数字化:积极发展数字广播用户,加快数字化教材、教辅和互动平台建设,发展各类电子阅读器。

(二)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加快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建设,建成各占地600亩以上、集聚30家以上文化企业、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争取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加快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产业带沿线的每个市(州)各建设占地500亩以上、集聚20家以上文化企业、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的省级文化产业园。

专栏四 全省文化产业园区布局(15个)

1.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

2.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

3.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

4.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园区

(1)中华始祖文化产业园(天水)

(2)中华节庆文化产业园(平凉)

(3)马家窑彩陶文化产业园(定西)

(4)会宁红色文化产业园(白银)

(5)雷台天马文化产业园(武威)

(6)大佛寺文化产业园(张掖)

(7)张掖祁连玉石文化产业园(张掖)

(8)骊轩文化产业园(金昌)

(9)敦煌文化产业园(酒泉)

(10)长城文化产业园(嘉峪关)

5.陇南天赐一秀文化产业园区(陇南)

6.甘南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区(甘南)

专栏五 全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布局(15个)

1.读者数字出版基地

2.甘肃动漫文化产业基地(兰州)

3.工艺美术品生产基地(天水)

4.皇甫谧——商周文化产业基地(平凉)

5.环县道情皮影基地(庆阳)

6.李氏宗祠文化产业基地(定西)

7.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白银)

8.凉州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武威)

9.肃南县裕固民族文化产业基地(张掖)

10.扁都口生态文化产业基地(张掖)

11.酒泉夜光杯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酒泉)

12.新时代文化产业基地(嘉峪关)

13.陇南市白龙江文化传媒基地(陇南)

14.永靖黄河三峡文化休闲基地(临夏)

15.和政史前化石文化体验基地(临夏)

(三)培育各类文化市场

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格局,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扩展消费领域,开拓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和旅游纪念品市场。拓宽流通渠道,加快工艺品销售市场建设。完善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和版权交易体系,发展版权和其他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市场。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的市场主体开发农村文化市场。

六、打造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

(一)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尊重文化规律,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改善创作生产环境,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内涵丰富、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加快戏剧大省建设,鼓励优秀剧目创作,扶持舞台剧(节目)复排展演。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重大题材出版工程,创作生产一批与文化大省相匹配的重大文化成果。组织实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抗震救灾、防沙治沙、西部扶贫开发等重大革命历史与社会现实题材创作工程。扩大文化开放程度,支持和鼓励省外文化工作者创作和研究以我省为背景和题材的文化作品。积极推动文化精品力作的展演、展映、展播和宣传推广,充分发挥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导向作用。积极推动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开发,重视网络文化发展,培育特色文化网站。

(二)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和改进文艺评奖评论

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夯实文化发展基础。按照客观、科学、理性原则开展文艺评论工作,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提供正确导向。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改进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等奖项评奖办法,提高文艺奖项的导向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坚持地方按同比例奖励我省在全国获奖的文艺作品,对放映播出的由我省摄制的电影、电视剧实行以奖代补。加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开发和创新。

专栏六 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工程

1.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创编新剧40台以上,其中重点剧目10台以上,具有精品艺术水准的剧目3台以上。创作演出2台民族交响乐。修改提高杂技剧《敦煌神女》、音乐剧《花儿与少年》。推出一批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抗震救灾、防沙治沙、西部扶贫开发等重大革命历史与社会建设题材的文艺作品。

2.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实施《四库全书》数字出版、三农出版、少数民族文化出版、敦煌文化系列出版、中亚历史文化出版和陇原文化出版、《陇右文库》编纂等七项出版工程。

3.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建设工程:完善资源库设备更新和数据库建设,使之成为甘肃艺术科研的重要信息资源。

4.影视剧创作工程:大力发展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的生产能力,生产电影11部,电视剧3部(90集),科教片5部。

七、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一)加快主流媒体建设

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体,整合都市类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舆论引导格局。扩大甘肃日报等重点党报党刊的发行,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尽快实现甘肃卫视和甘肃新闻综合广播节目在全省的有效覆盖,加快甘肃卫视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落地。甘肃日报、甘肃广播一套、甘肃卫视等重点媒体要科学定位,打造品牌,提升品位,扩大影响力。加强装备建设,适应突发应急报导的需要。主要媒体在舆论宣传中要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对热点问题、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独家报道。

(二)发展网络等新兴媒体

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做强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市县新闻网站建设,提高网络宣传质量,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加强网站内容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繁荣网络文化。加强网络监管,开展舆情分析,过滤有害信息,引导网上舆论。发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发展手机网站、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加快技术研发与引进,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和多媒体、多终端传播内容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建设。建立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节目监控平台并切实发挥作用。加强民族语言网站建设,扩大覆盖面。发展外文网站,增强对外文化影响力。

(三)加强媒体内容建设

严格执行宣传纪律,严把政治导向关,引导各类媒体增强安全刊播意识,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恶俗之风,杜绝虚假新闻,切实提高媒体的格调和品位,用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引导广大受众。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建立省政府固定的新闻发布大厅,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在省直主要部门和市(州)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准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的新闻工作者队伍。

(四)建立应急广播系统

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导向正确”的原则,成立省级新闻宣传应急机构,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新闻宣传快速反应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统筹规划、科学配置现有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和传输覆盖手段,建立应急广播信息制作播发平台和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构建覆盖广泛、统一联动、快速高效、安全可靠、平时服务、战时应急的应急广播系统。

专栏七 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工程

1.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支撑技术系统及播控平台: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移动电视、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媒体新业务。进一步建设完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完成全省县级(含)以上城市的地面有效覆盖。建设完善省级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运营支撑技术系统。建设我省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

2.省广电总台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省广电总台建设高清频道,实现高清节目的采编制作和播出。

3.甘肃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工程:按照国家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扩容和改造网络传输系统。

4.甘肃日报社综合传媒基地建设项目:在兰州新城区建设甘肃日报社综合传媒基地。

八、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开展各级文物清查、建档备案工作,建立文物名录数据库。推动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加强工业遗产、元代以前木构建筑、乡土建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基本建设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馆藏文物、水下文物的保护。加强人文、自然和交叉领域的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科学化水平。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建设预防性文物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实施重要古籍保护计划和整理出版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申报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开展文物资源的综合利用试点,积极稳妥推进文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促进传承与发展良性互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共赢。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健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名录体系和资源数据库。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保护标准和保护规划。加强保护工作专业机构、人员和传承人队伍建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民间艺术传承基地、精神文化遗产发生地和名人故居地建设,对稀有剧种、民间绝技、绝艺、绝活、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实施整体性保护。加大对“花儿”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的挖掘和保护,逐步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馆、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传统节日标志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态保护机制。坚持立法保障和政策保障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统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建立民间艺术家和传承人命名表彰机制,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鼓励各地依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各种展示、表演和商业运营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专栏八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1.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确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在特定区域内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具有突出特色和价值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切相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载体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保护文化遗产生存、传承的特定自然和文化环境。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

3.古籍保护工程:开展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甘肃省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化的古籍存储书库。积极修复珍贵古籍和濒危古籍。命名一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甘肃省珍贵古籍书录》。加强对古籍的保护研究、开发利用。

4.指南针计划:积极参与全国指南针计划,对与我省有关的古代发明创造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全面系统掌握我省古代发明创造的基本概况。

九、构建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紧紧抓住转企改制这一中心环节,力争在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完成建设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任务,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任务,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社体制改革要有突破性进展。巩固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全行业转企改制成果,坚持改革改组改造紧密结合,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动跨地区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做优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培育文化领域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各市县要加大文化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本地骨干文化企业,争取每个市州有1家文化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每个县(市、区)有一家文化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

专栏九 骨干文化企业

1.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

3.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

4.甘肃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

5.甘肃演艺集团公司(拟组建)

6.甘肃广电传媒有限公司(拟组建)

(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推动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保障、绩效评价机制,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成效、服务优良的长效运行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单位开展流动服务、联网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延伸。

(三)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管办分离。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充分考虑宣传文化工作特点,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管理机制,维护文化市场秩序和国家文化安全。加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为文化发展提供统计信息支撑。

(四)稳步推进新闻媒体改革

坚持党管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新闻媒体改革,努力做大做强主流媒体,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事业发展能力。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重点推动党报党刊把发行部分剥离,组建发行公司,鼓励报刊发行资源进行整合。推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在把好播出关的前提下,把电视剧制作机构从电视台剥离出来,组建一批坚持正确导向、面向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面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影视节目提供商。深化影视发行体制改革,理顺广播电视体制,大力推进各市县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综合行政主体,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推进主要媒体所属的新闻网站加快转企改制,鼓励重点新闻网站发展各类增值业务。

十、完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战略高度、从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文化发展改革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文化事业与产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使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推动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引擎。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掌握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对宣传文化内容的终审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牢牢把握文化发展改革的主动权。要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形成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工作合力。要建立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考核体系,并将其纳入全省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之中。

(二)拓宽投入渠道

建立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十二五”时期财政的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要高于“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文化支出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优先安排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所需经费。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充分运用中央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运作好“读者光大股权投资基金”(暂定名),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创新贷款担保形式、丰富信贷产品、完善服务方式,可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三)完善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出台的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以及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收政策,促进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文化领域。对从事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所列项目的文化企业,按规定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工业、高新技术等产业优惠政策运用到文化建设中,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把文化科技研发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制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类别和范围,运用税收政策鼓励文化企业集成应用高新技术。将公共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确保文化建设规模,确保方便群众文化生活。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用地,可采取划拨、出让、租赁、有偿使用等方式供地。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政策,保障非公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进一步研究文化与金融、旅游、科技、体育、信息等行业相结合的政策措施,使文化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体制机制,完善培训计划,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加快人才培养机构建设,整合省级广播电视、艺术教育等教学资源,成立甘肃传媒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高端人才工程。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在社科理论、文艺演艺、新闻出版、新兴文化行业等重点文化领域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厚、专业能力精湛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实施文化名家工程,鼓励国内外知名专家、文化名人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演艺、文物保护等领域承担重大课题和项目。实施优秀文化企业家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熟悉国内外文化市场、善经营懂管理、开拓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实施高素质理论宣讲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思想理论水平高、综合素质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理论宣讲人才队伍。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工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扶持。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设立荣典制度,对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做出卓越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授予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