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报告

甘肃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报告甘肃省旅游局一、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概述甘肃东西纵横三千多里,自古就是中原连接西域的战略要道和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使甘肃旅游形象进一步凸现。对甘肃旅游网进行了包装、改

甘肃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报告

甘肃省旅游局

一、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甘肃东西纵横三千多里,自古就是中原连接西域的战略要道和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甘肃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文化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在甘肃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甘肃有众多蜚声中外的历史文化瑰宝,文物遗存非常丰富。境内史前文化遗址多达7000余处,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其年代从由距今83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3000多年前,具有完整的发展序列。全省现有博物馆81座,保存藏品42万多件,有珍贵文物11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240件(含国宝30件)。甘肃是国内保存石窟、彩陶、汉简数量最多、品类最全、品位最高的省份。甘肃的古墓葬群从两汉、魏晋,延续至隋唐,规模宏大、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保存完好、形制复杂,为国内所罕见。甘肃境内保存的长城长度占到全国长城总长度的四分之一,超过5000公里,涵盖秦、汉、明三代长城以及晋、宋、西夏和元代的城障,而且各代长城的西部起点均在甘肃境内。甘肃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长征的途经地和汇合地,有革命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23处,有8处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我省具备开发条件和开发价值的红色旅游景区(点)达60多处。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融地带,古代东西方各民族沿着丝绸之路在这里杂居融合,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中除珞巴族外,其他55个民族都有人口在甘肃居住。其中,裕固、东乡、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民族。甘肃有16个千人以上的民族,藏、回、裕固、哈萨克、蒙古族等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甘南是“香巴拉”之地,有拉卜楞寺等120多座神秘的藏传佛教寺院,甘南草原上保留了浓郁的藏族民俗文化;临夏穆斯林风情浓郁,每年都举办规模宏大的花儿盛会;在张掖马蹄寺景区可以体验裕固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可参观极富民族特色的草原新城;肃北草原的蒙古族风情也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

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甘肃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文学艺术精品。《读者》杂志已成为全国期刊界的一面旗帜,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舞剧《大梦敦煌》入选国家第二届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敦煌韵》、《敦煌古乐》、《敦煌乐舞》等已形成敦煌舞这一驰名全国的舞台艺术品种;话剧、小说、诗歌、散文创作和敦煌学研究也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话剧《兰州老街》、《老柿子树》获全国文华奖;诗歌集《老乡诗集》和《娜夜的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大奖;长篇小说《大漠祭》、《所谓作家》、《所谓教授》等在全国产生良好反响。

二、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体会

2008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省旅游业遭受严峻挑战和重大冲击的一年。一年来,冰雪灾害、3.14事件、汶川地震、金融危机蔓延等一系列灾害和不利因素接踵而至,对我省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系列灾害,全省旅游行业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使全省旅游市场在抗击灾害中得到了恢复,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了发展。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2490.6万人次,同比增长2.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3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其中,我省入境旅游市场大幅下滑,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83196人次,比上年下降74.9%;实现外汇收入1603.4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7%。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2008年,我省在重塑旅游形象、恢复与发展旅游市场过程中,加快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步伐,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实现了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根据旅游市场形势变化,我省及时调整了旅游产品结构与市场开发目标,以国内市场特别是周边市场为重点,大力推介丝绸之路特色旅游线。在成都至九寨沟公路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主动联合九寨沟打造“兰州-临夏-甘南-九寨沟”平安绿色旅游通道,借势促进了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体育健身、冰川探险、日全食观测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在河西走廊开展的“丝路神光-日全食观测旅游盛典”、酒泉透明梦柯冰川探险等旅游文化活动,吸引了全世界2800多名外国朋友参与,给灾后低迷的旅游市场带来了生机。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以会宁为主的红军长征胜利会师旅游线,以庆阳为主的革命老区旅游线和以高台战役遗址为主的红西路军历史纪念旅游线。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使甘肃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和形象,同时也使甘肃革命老区和革命纪念地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脱贫致富的路子,促进了对外开放,带来了信息流和资金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各地将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新农村建设和当地经济建设相结合,促进红色旅游蓬勃发展。

(二)文化旅游宣传力度加大,甘肃旅游整体形象进一步确立

旅游具有承载文化、展示文化、传播文化的功能。2008,甘肃围绕灾后市场恢复与发展,及时调整宣传促销重点,整合宣传促销力量,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绕“精品丝路、多彩甘肃”旅游主题形象,首次联合省市(州)县,整合各地的优势资源和有限财力,加大了整合宣传。全年共发布专版、专栏、专题片92个,新闻稿件2074篇,报道深度和数量较往年均有较大突破。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使甘肃旅游形象进一步凸现。从甘肃客源市场特点出发,“请进来”与“走出去”促销推广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组团赴德国、日本、新马泰、香港、台湾,开展了6次参展促销;组团参加中国国内旅交会、国际旅交会、深圳文博会、西北旅游网上博览会、大连东亚旅游展等8次国内参展促销活动。邀请台湾、广东和环渤海等地区的上百家主要旅行商和新闻媒体来我省考察踩线;首次整合各市州和企业力量,组团赴陕西、山西、河南3省的8个城市,开展专题促销,对灾后激活周边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甘肃旅游网进行了包装、改版。甘肃旅游网和各地旅游门户网站成为各新闻媒体查询、转载报道的重要新闻来源,也成为网民了解旅游信息的重要渠道。全省各地举办了富有特色的旅游节会,如兰州水车文化旅游节、会宁红色旅游节、景泰黄河石林旅游节、庆阳香包文化旅游节、平凉崆峒武术旅游节等等,广泛邀请各地游客参会,借助节会平台,扩大宣传效应,甘肃安全、健康的旅游形象逐步得到了恢复。甘肃旅游文化演出市场推陈出新,精品不断。地方特色旅游宣传类音乐有《月牙泉》、《美丽的甘南草原》、《欢迎您再来敦煌》、《崆峒,崆峒》、《和谐崆峒》等;旅游歌舞演出有《敦煌乐舞》、《梦回拉卜楞》、《敦煌韵》、《裕固情》、嘉峪关《丝绸之路乐舞》、平凉《崆峒玄鹤》等。全省旅游演艺的“灯下亮工程”稳步发展,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得到广泛好评。

(三)主要体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文化旅游的整合开发,可以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繁荣。第一,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市场是关键。从地域分布看,省内旅游市场发达的地方,旅游与文化结合得比较紧密,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相对就繁荣。从产品特征看,对文化和艺术内涵阐释得越有特色、越通俗,受众面就越大,越容易取得成功。第二,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精品是方向。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近年来,我省创作的一批文化、文学艺术精品,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第三,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独具特色是重点。旅游者具有“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如果没有特色,就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也就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第四,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体制机制是保障。旅游文化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文化演出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第五,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改革创新是动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旅游业来看,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我省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的文化艺术,通过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编排组合上的创新、高科技演艺手段的采用以及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等,便焕发出蓬勃生机,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响。旅游文化是甘肃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甘肃旅游业保持特色、提市场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甘肃旅游业要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

三、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甘肃旅游条例》,使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在“十一五”期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省决定实施《甘肃省旅游产业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指导意见》,以文化促旅游,将成为实现这个《意见》的重要举措。预计到2010年,全省旅游人数达到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30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超过GDP的5%以上。为此,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1.进一步提高对推进旅游文化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全省旅游行业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深刻体会做好旅游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旅游文化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推进旅游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产业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为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进一步加大政府宏观指导和扶持力度。各市州旅游部门在制订和修订本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时,要注重增加或丰富旅游文化发展的内容;在开展旅游工作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时,要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善于运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推进旅游文化企业发展中,要注重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

3.认真总结国内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典型经验,加快我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国内许多省区市在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比较成熟的旅游文化演出,已经走上了产业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这都值得我们借鉴。

4.推动重点旅游城市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功能区。建设相对集中的旅游文化功能区,既是国际上成熟的发展经验,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省有文化资源优势,在重点旅游城市发展旅游文化功能区,容易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

5.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促进文化产品进入旅游市场。目前有相当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建设旅游信息网络、游客服务中心和在各大媒体上发布信息与提示,加强对游客的信息服务,受到游客欢迎。有的演艺企业探索与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加强合作,也取得较好效果。我省旅游部门要和文化部门进一步密切合作,研究如何做好面向游客的文化演出和文化产品的信息服务,促进更多的文化产品进入旅游市场。

6.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进一步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是一座尚待发掘的金矿。我省旅游文化演出市场还有待开发,即使在旅游文化演出已经发展起来的省区,也还有许多工作可做。比如如何更好地通过旅游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游客,如何实现影视艺术、文化产品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等等。只要我们努力开拓进取,这一产业一定能够不断地做大做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