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重矛盾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

多重矛盾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多重矛盾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可谓喜忧参半。规模扩张与力量短缺是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工作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显然,这种错误的信息对于已经或将要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以及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来说将会是一种可怕的误导。

第三节 多重矛盾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可谓喜忧参半。

播音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又是一个交叉学科。在我国开设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众多学校中,除了一定的艺术类专业院校之外,还有一部分综合类和工科院校。各个院校从不同的领域进行研究和教学,有利于播音主持教育科学体系的尽快充实和完善。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无疑将提供丰富的讲授经验,可以积极汲取。比如:中国传媒大学以新闻传播为教学特色,培养的人才中新闻主播和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居多;上海戏剧学院定位在综艺类节目主持人,将表演中的声、台、形、表服务于主持人的培养,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专业特色。与此同时,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成为热点以后,中国顶尖知名高校也加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行列,各校结合自身优势,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如: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同济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都参与其中,这必将为从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和研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拓宽眼界。所以,多学科院校办这个专业也并非坏事,关键在于如何依托各院校优势学科,明确具有专业特色的办学方向。现在主持人的发展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主持人有时更有竞争力。如果大家都依托各自的优势学科或学科背景,培养各类节目主持人,倒不失为一条良策。(8)

近年来,广播电视步入了“多频道时代”,从中央到地方,各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开展各种类型的栏目,同时培育出了带有标志性的、富有个性的节目主持人,他们不完全是播音科班出身,他们的教育背景有的是法律、经济,有的是戏曲、音乐等,这也激发了众多有着其他学科背景的学生投入到播音主持的学习和研究之中。中国传媒大学的双学位班和研究生班就有大量这样的学生,他们也无疑会从多个角度考量和审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对专业教育的发展也是有所裨益的。

大量的考生,虽然有些抱有投机的心理,但大量的热爱播音主持事业的学生无疑会经过严格的筛选进入各个院校,他们中的优秀学生无疑就是“明日之星”,其中不乏未来的精英。

另外,由于播音员主持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精英人士对播音主持工作及这一专业的教育情况献计献策,纷纷从各自的角度进行论述和揭示,这些都为播音主持学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养料。

但是,这一切的收获并不能掩盖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背后的浮躁和泡沫,我们认为,这才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警醒和重视的关键点。

一、规模扩张与力量短缺的矛盾

1.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不足

目前,各地大学看好播音主持这块市场,这几年相继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些地方还办起了这类专业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大都依托电台、电视台开课,教材、课时难以规范,教师、教学难以保证。规模扩张与力量短缺是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工作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这些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不足。

虽然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使社会及家长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这种关注一方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又引起人们对播音主持行业不理性的预期,致使专业教育在根基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快速膨胀。各高校在市场导向下一哄而上,而师资力量和理论研究上又有所欠缺,必然造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与此同时,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认识也过于简单化,不少人以为会说普通话、容貌端正就可以做播音员主持人。显然,这种错误的信息对于已经或将要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以及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来说将会是一种可怕的误导。

正是在这种误导之下,许多学校盲目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有的学校几乎没有自己的专业教师,专业课程资源非常有限。许多关乎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要求的专业课根本无法开,或者勉强开课却课时有限。有些学校没有自己的专业老师,所有的专业课全凭外聘教师解决。外聘教师大多来自实践一线,他们有着丰富的话筒前和镜头前的经验,但教学是有着自身规律的,有时候实践经验并不能完全替代理论知识。另外,所有的专业课依靠外力,往往时间上不能固定,不利于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的综合院校或理科院校,师资是来自本校的毕业生,他们大多没有从事过广播电视工作,实践经验缺乏,授课过程中,示范、引导能力偏弱。这样的课程资源、师资力量与较大规模的招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与一般的文科教育不同,它不是通过课堂讲授,就可以培养出优秀人才来的。按照教学规律,必须通过大课讲授、小课辅导,实施艺术个性化教育。所以办这个专业,必须要有充裕的师资力量和富有经验的老师。然而现在的状况是,有的学校,由于师资不够,大课讲得很细,却不能安排足够的小课训练。这对于技能性很强的语言训练来说,要想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功力,恐怕是难以做到的。还有的学校由于专业教师少,小课组人数就不断扩充,有的学校一个小课组能达到30个人。这样的小课“规模”,因材施教、示范引导的“一对一”教学模式根本无从谈起。

2.教学设施的不足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培养特殊人才的专业,在专业培养上要投入很高的教育成本。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上应该具备视、听、录、摄、演、控的全套播音实验设备,可以说是一项高投入的学科专业。

国家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教育规范中,对专业教育所需要的设备和师资条件都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在国家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播音专业都是带“*”号的专业,即由教育部审批的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其中的一个基本考虑就是其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和高投入性。

然而目前办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许多院校,没有应有的录音、录像设备;有的学校有部分简陋的设备,但学校的绝大部分专业老师缺乏媒体实践经验,缺乏操作技能和操作训练,很难给学生进行话筒前和镜头前的演练和示范。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的普遍反映来看,他们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远远不能适应业界的实践,许多老师讲授的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学校硬件设施差、实践时间少,听、看节目和接触实践机器机会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弱。可以想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广播电视实践工作,而实践性极强的广播电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并重”,即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并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缺乏实践,势必影响广播影视事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超常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师资、教材、设备……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看来,“超常规发展”是目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存在的最显著问题之一。“超常规发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播音专业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而质量却得不到保证。

随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其人才结构与素质水平也急需提升。目前最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功底、真正的实力,具备放眼世界、立足现实、勤于思索、勇于创新,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与社会潮流保持一致的胸怀与胆识的理论和实务都强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种人才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真正生力军。而课程资源与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是制约人才培养的大忌。

二、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反差

传媒人才是现代社会急需的人才,当前广播电视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既是严重过剩,又是十分紧缺。过剩是因为低水平、同类人才过多;紧缺是由于高素质、特色人才太少。“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9)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教授这样说。

每年大量的考生不辞辛苦报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心中怀揣着一个明星的梦,即便做不了名播音员、名主持人,也希望能在广播电视行业有所作为,但残酷的现实是这条成名“捷径”的背后是未来就业的隐忧。进口大,出口细,使学生择业时面临巨大的挑战。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事教育司的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播音员主持人是22600人(岗位),就总体情况来说,中央、省及省辖市广播电视机构的主持人就业岗位目前已经处在基本饱和状态。如果说还有需求的缺口,那也主要是需要优秀的新闻评论类主持人、知识性节目主持人、大型娱乐类节目主持人等特色化、专业化主持人。但目前我们的教育手段和教学能力还不能满足培养这类人才的需要。

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存在低水平盲目扩张的状况,总体规模已经是供大于求,今后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规格与需求规格差距正在拉大,可能会形成对这个岗位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在这背后,却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遍地开花,对专业教育的未来和隐忧的思考却少得可怜。

三、日常教学与理论研究的不平衡

播音主持工作作为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学科理论和其指导下的业务实践,一直是与我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直是在不断的演进中丰富和发展的,为我国的广播电视宣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但是专业教育除了要注重实践外,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我国现有教育体系上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像许多国外教育那样,推行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双元制”,两种教育互补、协作。这就给我国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肩负着播音主持教育理论研究的使命外,还不得不兼顾职业教育中制作和操作教育的使命。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接触市场、不实践,难以从现实的层面了解广播电视;不重视播音学,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发展又难以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正在发生的播音主持现象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现在虽然有许多高校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在提供给学生实践机会上有了不少改变,但在教育理论研究上还是比较薄弱。

另外,从播音主持的教育规模来看,从最初的两所学校(北有“北广”,南有“浙广”),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所,目前,大部分学校还都是借鉴和参考了这两所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学校能够从自己所在的地域特色(如产业特点、文化特色、学校专业优势等方面)来考虑,实行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的却不多,从模式、形式到内容都十分相似。有的学校仍然被束缚在一种孤立的尴尬状态之中,供给学生的也几乎是与社会绝缘的知识。一方面学校无法提供给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一方面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建设也很有限,而从实践中深化的播音理论和教育理论更是少之又少。

播音理论的建立和自成体系,一直是行业的骄傲。完整的播音理论体系多年来武装并卓有成效地指导着播音业务实践,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播音主持从业人员。但同时,飞速发展的社会现状也对播音理论和实践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传媒大学张颂教授认为,理论建设是播音主持事业发展的基石,我们应该加强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研究,在正确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播音理论研究的课题繁重而紧迫,播音学的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10)

当然,所有的理论研究工作,需要理论工作者付出大量的时间来关注。可是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老师们常常是疲于应付日常的教学。在我们的调研中,有的播音专业老师的周课时量达到了20节,根本没有时间坐下来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思考,这也是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一个尴尬和矛盾。

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国传媒大学张颂教授认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虽然是艺术领域,但是它的根本属性是新闻性,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是新闻工作者,这一点是不应该动摇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它的内涵和外延远不是仅仅培养几个主持人、几个播音员就够了。专业教育的任务是通过专业教育培养、树立有声语言的典范,中华民族有声语言的典范。这样的任务,应该作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里一个最高的任务而提出来。

广播电视无疑将进入更加辉煌的时期,与此相适应,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也应达到更高的水准。分析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事业面临的形势,探求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教育方向,是关系未来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势头势不可当,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还处于探索和拓展阶段,出现各种问题也是正常的。但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规范建设,强调规范操作,避免盲目办学和低水平办学。如果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中,能重视制度建设和规范操作,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应该有所降低,发展应该可以更加顺利。

【注释】

(1)付程:《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见《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引自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丁俊杰教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3)数据来自“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4)国家广电总局人教司副司长李金荣在“首届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高级讲习班”上的讲话,2004年7月22日。

(5)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在“首届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高级讲习班”结业仪式上的讲话。

(6)朱晓彧:《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报名的困惑与反思》,《今传媒》2005年第4期。

(7)转引自毕一鸣:《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忧思录》,见新华报业网2004年8月17日。

(8)转引自毕一鸣:《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忧思录》,见新华报业网2004年8月17日。

(9)来源:《中国高校新闻专业激增》,人民网2005年10月28日。

(10)张颂:《研究播音理论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见《播音主持艺术1》,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