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认知失调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学者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17]认知失调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人类有一种趋于实现认知一致性的压力,不一致的认知让人类产生不愉快的心理体验。[19]与其他认知一致性理论相比,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更重视一般的认知行为而不是社会行为,它对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也最为巨大和深远。

二、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一致性理论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学者费斯廷格(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所谓“失调”是指当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出现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动机状态。[17]认知失调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人类有一种趋于实现认知一致性的压力,不一致的认知让人类产生不愉快的心理体验。

认知失调的程度并不一样,“费斯廷格指出,两个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是这两个元素对于个体的重要性的一个函数。不论两个元素如何地不一致,两个元素不重要就不可能引起严重的失调。相反,如果两个元素很重要,它们之间所产生的失调程度就会相当严重。”[18]一般性失调会引起朝向一致和对称的张力,引导失调者向重新和谐或者心理协调而努力,严重的失调会引发心理紧张情绪甚至心理问题。

消除失调意味着恢复一致或调和的状态,有三种方法可以帮助失调者达到这种效果:第一,改变我们的行为,使行为与失调的认知相一致;第二,改变其中的一项认知失调,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第三,添加新的认知,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19]

与其他认知一致性理论相比,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更重视一般的认知行为而不是社会行为,它对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也最为巨大和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