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

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

时间:2022-03-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程度的提高而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是国内外共同趋势。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排名和排行研究上,对社会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在质量调节中作用的研究还十分不够。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研究,不仅研究视野不宽,研究内容也还十分表浅,缺乏对内在机制的深入研究。在当前高等教育质量的
研究评价_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

通过以上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及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基本评价:

首先,质量保障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大学产生的那天起,为了维护大学的精英特性,满足追求高深学问的需要,大学的缔造者们就采取了许多措施和办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程度的提高而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是国内外共同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高等教育数量的发展必然引发人们对教育质量问题的更多担忧,质量保障研究热的背后是现实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的研究和思考。胡建华认为,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首先改变了高等教育原有的“精英性质”,使其成为人们普遍拥有的一种权利,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变成与社会大众紧密相关的问题。同时,高等教育规模的过快扩张使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是高等教育质量由隐性问题变成了显性问题。[72]随着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日益突出和显性化,质量保障越来越为社会普遍关注,并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

其次,社会在质量调节中的作用开始为人们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受宏观与微观、内部与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离不开政府、社会、市场和高校等方面的共同努力,这一点逐步为研究者们所接受,成为一种共识,只是在具体表述上略有不同。有的人提外部和内部两大质量保障体系;有的人提政府、市场和院校的三方博弈;有的人提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共同保障。也正是因为高等教育质量要受到政府、社会和高校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在继续关注政府质量调控和高校质量管理的同时,社会的质量调节被纳入人们的视野,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调节作用最初只是被视为政府和高校质量管理的补偿和补充,随着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及其在质量保障中作用发挥越来越大,也由于认识的深化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是相对独立的价值主体,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与政府和高校的质量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最后,社会诸要素的质量调节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些成果。例如,在市场调节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必然,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中的竞争机制、调节机制和约束机制的作用,保障和推进质量发展。市场调节是一把“双刃剑”,它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既不可或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引入市场机制必须注意发挥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影响等。在舆论监督方面,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手段,舆论监督不只是对国家权力机关而言的,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社会各方面都处在社会的舆论监督之下。根据监督主体、内容及客体等的不同,高等教育质量的舆论监督种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加强舆论监督立法,提高媒体自身素养,改革舆论监督体制,加强各监督媒介的合作,是完善舆论监督的有效路径。在社会评价方面,随着现代大学与社会联系的日益紧密,接受社会评价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大学社会评价的主体可以是独立的社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半官半民的独立团体,也可以是社会个人或社会群体。社会评价标准的建立应以分类为基础,借鉴国外经验,立足国情,正确处理定量与定性、数量与质量、科研与教学等指标之间的关系,应加强评价数据资源的建设等等。

尽管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社会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研究还十分不够,在研究的广度、深度及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问题的研究还是空白。

其一,研究视野的窄化,缺乏系统的专门研究。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排名和排行研究上,对社会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在质量调节中作用的研究还十分不够。这一现象源自于人们对“社会调节质量”理解上的窄化,突出表现就是把社会调节质量等同于社会评价质量,又把社会评价质量等同于大学排行,相关的研究也就不自觉地陷入到了大学排行研究的狭小范围内,而关于大学排行的研究又常常被淹没在汹涌澎湃的反对声浪中。实际上,高等教育质量会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便是社会评价,除了大学排行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表现形式,如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的评价、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议论、报刊杂志及媒体网络对大学的评论等等。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的研究,不能只是局限在大学排行的研究上,必须有更为宽广的视野,进行系统的专门研究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结论。

其二,研究内容的表浅化,缺乏对内在机制的深入研究。机制的研究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剖析,主要涉及内在构成要素、运行原理及功能效应等方面,既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研究,不仅研究视野不宽,研究内容也还十分表浅,缺乏对内在机制的深入研究。例如,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社会文化,它们对高等教育质量调节和影响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哪些?如何运行的?功能效应和作用范围如何?这些问题在理论上都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再如,关于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的研究,“社会评价的主体应该是谁?如果说是社会,那么这里的社会主要是指什么?社会评价究竟应不应该和政府评价一样有规范的形式?社会评价的绩效如何保障?实施社会评价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制约因素?等等。这一系列的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评价机制的问题。”[73]如果这些问题在理论上不能做出很好的回答,那么就难以制定鼓励和发展社会评价的具体政策。

其三,研究方法的僵化,缺乏多学科的研究和典型案例的研究。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特点。高等教育的这种性质特点,为开展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包括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高等教育问题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原理来分析高等教育现象。现有的高等教育质量社会调节的研究还主要是文献资料、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政策分析等教育学科常用研究方法的运用,缺乏多学科的研究。此外,高等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既是教育学学科特性的体现,也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当前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研究中,研究者们热衷于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作各种逻辑的推理,还缺乏对现实存在着的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不断深化,社会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着上述的不足,这些不足也正是本研究力求有所突破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