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区睦邻中心的发展

社区睦邻中心的发展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社区睦邻中心”的若干保障机制:创新社区公益服务形成了需求发现的社会化机制。建立了社区服务的资金保障决策机制。街道将社区服务分为保障性、福利性和公益性三类。(二)“社区睦邻中心”取得的成就拓宽公共服务领域。通过文艺团队负责人共同商议订立《延吉社区睦邻中心文艺团队文明公约》,使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都成为社团志愿者,提升了社区归属感,提升了社区的组织化程度。
以睦邻中心为载体的四社联动型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模式的保障机制及其成效_社区睦邻中心:基层公益服务提供的杨浦模式

(一)“社区睦邻中心”的若干保障机制:创新社区公益服务

(1)形成了需求发现的社会化机制。街道创新需求发现的机制,改变原有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化安排任务的方式,放手让社会组织到居民区中开展睦邻中心服务项目的需求调研,通过召开大量的居民座谈会、问卷调查、焦点访谈,注重了解居民急、难、愁的需求,丰富了社区公益服务的内容与领域,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需求发现机制。如在建设第三睦邻中心时,根据调研结果增设了外来务工者之家、青少年之家、96890社区服务热线、慈善超市和志愿者服务中心等。另外,街道在每次续签下一年度合同时,都要求社会组织对项目进行调整、提高和拓展新的内容。例如,“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在延吉街道承担的“常青藤”家庭医生托管服务项目,通过动员和组织居民,从高血压俱乐部扩大发展到健康俱乐部。他们在社区招募家庭医生、健康顾问和志愿者,半年就吸引了10多个健康大使志愿者,靠服务吸引了近600户社区居民成为家庭医生项目成员。

(2)建立了项目管理制度。为了使社会组织开展的服务项目贴近居民、贴近实际、贴近需求,街道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街道设计印发了《项目进展情况月报表》,要求各个机构定时上报项目实施信息,每半年开展一次内部检查评估。同时,街道定期委派专人进行抽查,监督项目进程和实施情况。二是组织召开每月一次的联席会议,确保各组织间的良好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保障服务项目有序推进。三是大力培养社会组织模范带头人,定期开展公益沙龙活动,为各社会组织搭建一个可以分享经验、资源共享、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交流平台,培养其成为本土社会组织模范带头人。

(3)建立了社区服务的资金保障决策机制。街道将社区服务分为保障性、福利性和公益性三类。保障性服务依据法律和上级政策确定,由财政全额保障;福利性服务由社区委员会确定,由社区公益基金保障;公益性服务是以上两类服务以外针对社区内不同需求人群的其他服务,由财政、社区公益基金和其他社会来源资金共同保障。街道在社区服务资金安排上,由社区委员会的公益服务小组根据社区需求进行资金预配置,然后在年初召开的社区代表大会上讨论通过,并且明确街道用于购买服务的资金增长幅度不低于年度经济增长幅度。

(4)建立了社会化项目的绩效评估和资金审计机制。绩效评估衡量项目达到各项预定服务效果的程度,资金审计除审计对一般财政规定的执行情况外,还包含审计项目执行情况与方案设计的吻合度。通过建立第三方绩效评估制度和财务审计,加强了对社会组织的激励,有效避免了资金风险。

(二)“社区睦邻中心”取得的成就

(1)拓宽公共服务领域。街道改变原有的街居体制结构,积极引入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并且委托社会组织管理运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丰富了社群互动的内容与形式,形成了社区发展的新格局,即社区、社团、社工三位一体的互动协同。由于这些设施由社会组织管理运营,那些年轻的社工们又具有显著的“服务者”特性和态度,因此社区居民都把这个地方看作为自己的群体活动空间,自由选择参与项目、自主商议活动内容方式,将其视为自己的社区生活家园。例如,知行社工师事务所创办的“老来客会馆”项目,在社工指导下,注重培育发展20名核心骨干和90名会员的志愿者队伍,共同参加项目的自主运作。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构建老年人互助支持的“熟人社区”的关系网络,培育志愿者服务意识,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实现自我价值,真正达到了“助人自助”的目的。

(2)转变了居委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和方式,提供了社区自治的参与广泛性和互动性。在以往的社区工作中,主体和积极分子主要是居委会干部和楼组长。但是在社会组织的理念和专业社工的方法指导下,能够发掘草根居民领袖,使一批新型的社区积极分子和社区组织涌现出来。居委会组织成为协调指导的主体,形成了多样性主体自治参与的动力机制。街道在引入社会组织过程中,重视指导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确立正确的认识,在职能分工设计上使二者形成互补合作关系,并且建立了日常运作中协商共事的平台。居委会干部们往往主动参加睦邻中心的活动,例如歌舞文艺活动是文教干部参加,亲子活动是计生干部参加,党支部的党建活动也请社会组织策划实施。2010年知行社工师事务所与社区党组织合作,开展了“红色港湾”系列社区党建活动,为社区党员提供志愿者服务的平台,加强社区党员之间、社区党员与普通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社区党建的凝聚力。

(3)提升了社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个体融入社群、促进了自发性群体融入社区公共事务。街道在引入社会组织过程中,不仅强调提供服务,而且要求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参与度。在“亲子宝贝”婴幼儿项目中,不仅提供亲子互动、交流育儿经验,而且培育建立幼儿家长们的社区交流互助网络关系。通过文艺团队负责人共同商议订立《延吉社区睦邻中心文艺团队文明公约》,使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都成为社团志愿者,提升了社区归属感,提升了社区的组织化程度。

(4)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加强了自治参与意识。街道在第三睦邻中心的托管协议中提出:“培育志愿者队伍,提倡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培养社区领袖,发掘社区潜能,建立社区共同体;与社会组织或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之成为延吉七村睦邻中心服务的外延和增援。”睦邻心中的托管组织以此为目标,在项目设计中注重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培育激发社区的熟人关系,探索形成公益服务的自助助人的新机制。在专业社工的策划与帮助下,不仅使原有的文体团队丰富拓展活动内容,建立日常管理的比较规范的机制,而且不断孵化培育新的项目和团队,例如,在社工帮助下成立了诗词小组、英语社等兴趣群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