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服务业企业经营生态分析

服务业企业经营生态分析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切实了解杭州服务业集聚区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走访服务业集聚区内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进行结构性访谈,结合杭州市统计局的调查数据,从企业经营情况、发展瓶颈、政策需求等方面对服务业企业的经营生态进行分析。服务企业与市场直接相联,市场需求是服务企业的主要动力。
服务业企业经营生态分析_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研究

为切实了解杭州服务业集聚区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走访服务业集聚区内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进行结构性访谈,结合杭州市统计局的调查数据,从企业经营情况、发展瓶颈、政策需求等方面对服务业企业的经营生态进行分析。

一、服务业企业的经营情况

(1)服务业企业的投资动态突出表现为进度放缓、资金减少和投资外迁。调查显示,投资进度方面,部分企业投资项目受成本压力、市场因素等影响,对后市信心不足,现场施工进度明显放缓,有20%左右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实际建设进度滞后于预定投资计划;投资资金方面,仅有10%的企业计划追加投资,25%的企业预计投资保持基本不变,25%的企业表示投资将略有减少,近三成企业预计投资大幅度减少,预示接近半数企业在未来两年投资将出现下滑的态势;投资外迁计划方面,随着杭州土地成本、用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及节能减排的限制,约有二成企业有外迁市外及省外投资计划,预计将来有更多服务业企业搬迁异地。

(2)服务业企业的经营态势呈现利润率下降、亏损面扩大、部分行业发展放缓、新兴行业实力不强等状况。2014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7.5%,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9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利润率为5.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7.0%。全市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亏损单位共有1471家,亏损面达41.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亏损面为5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亏损面为44.4%。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状况更不容乐观,全市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小于500万元的小企业占总数的43.2%,亏损面高达57.4%。全市高技术服务业总体保持较快发展,但增速仍有回落,其中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业延续调整转型态势,研发与设计服务业、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业、检验检测服务业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全市高技术服务业增速36.3,13.7,11.5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业占较大比重,而其他如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等行业占比较小,营业收入仅占4.2%,发展速度较慢,总体实力有待加强。

(3)服务业企业面临项目推进难、融资难的发展瓶颈。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较为低迷,部分企业普遍面临出口下滑、盈利缩减、成本上涨、资金紧张等情况,部分企业对投资较为谨慎。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由于资金筹措困难、原材料价格与人工成本上涨及征地拆迁难,加之行政审批效率不高、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原因,导致项目推进缓慢。有15%左右的企业投资项目到位资金小于当年计划投资额,表明项目投资的融资难度有所提高。

二、服务业企业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主体的动力机制不足

一是市场需求的制约。服务企业与市场直接相联,市场需求是服务企业的主要动力。当前由于消费需求不足、企业成本(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持续上升、国家税费负担压力过大等影响,导致社会总投资包括民间投资意愿大幅降低。近年来,杭州民间投资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房地产业收益宽幅很大(收益宽幅是指房地产投资回报率与银行存款利率之差),使得大量民间资本向房地产业集聚。其他行业,民间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的机会并不多。二是收益预期的制约。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的利益,总是设法利用一切可获取的信息对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趋势做出预测,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当前,社会各界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较低,如企业家信心指数低迷。另外,合意的预期收益率是激励服务企业主体进行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对于未来预期收益大大降低,在低投资回报率和市场风险增大的预期下,企业主体的动力必将不足。

(二)资本生成的运行机制不畅

一是金融体制的制约。信贷是解决企业融资的一种典型方式,资金供需双方通过银行完成资金的转移,但是无论是在观念还是体制上,现行的金融制度仍未摆脱传统的束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不如国有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不如大企业。大量的小微服务企业仅靠自身资金积累难以实现长足发展。二是信用制度的制约。市场经济是以信用制度为基础,通过信用机制把货币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实现资本循环扩大再生产,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等。而民营企业人格化的交易阻碍了信用制度的建立,在制度缺失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极易发生道德风险。虽然杭州为解决信用缺失、促进资本生成,积极培育担保和再担保的公司,但仍然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民间资本具有分散性、逐利性及避险性特征,关键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投资管理,将其真正转化为投资资本,而资本生成的运行机制不畅,直接导致民间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严重错位。

(三)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创新能力的制约。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柱和持久发展的动力,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果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不足,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杭州市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市私营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数只占到9.4%,远低于全市12.6%的平均水平。二是创新精神的制约。企业只有通过规范化治理,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要进行规范治理就需要企业决策者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专注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是促使他们不断投资扩大再生产的外在压力。竞争可以迫使企业提高投资和生产效率,以保证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一旦企业家精神缺失,必将难以承受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将更多的资金投入非实体领域。

(四)民间投资的协调机制不灵

一是利率政策的制约。利率是政府调控民间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手段。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和约束机制比较健全,使利率成为重要的经济变量,而我国非市场化的利率政策不能真正引导投资,难以真正起到调节作用,利率也不能真实反映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如在银行借贷严格管制下,民间融资利率迅速提高,急需资金的中小微企业只能转向民间高利贷和“影子银行”(即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二是市场准入的制约。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相继落实到位,杭州市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企业参与渠道也逐渐增加,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高回报的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依然存在市场准入障碍,服务企业尚难进入或涉足。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服务企业进行合理控制,使其能均衡发展,但由于利率政策不到位、市场准入严格控制、税收压力过大等原因,协调机制有待发挥更大作用。

三、服务业企业的政策需求

(一)服务企业的政策调研[1]

通过问卷方式对统一抽中的杭州市639家服务业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的企业有11家,营业收入在1000万—2000万的企业有40家,营业收入在500万—1000万的企业有149家,营业收入在500万以下的企业有439家,分别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7%,6.3%,23.3%和68.7%。调查显示,杭州市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总体平稳,但企业关于“加大政策扶持及落实力度”“减免税费”和“加强引导和市场开拓”等政策诉求较强烈。

表9-1 小微服务企业政策诉求调查表

(二)服务企业的政策期盼

1.企业准入破除“空白案例”

随着《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的出台,24%的企业认为该政策将大大推动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近一半的企业认为将有部分社会资本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5%的企业预计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会过大。从杭州的实际情况看,余杭等区域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空白期,还未产生有效案例。尽管江干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引入了BT,BOT等方式吸引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但由于社会资本的获利前景不明朗,很多社会资本仍驻足不前。36%的受访企业认为民间投资准入机制尚不够明确,准入范围仍有待扩大。企业普遍期盼,实施非禁即入原则,进一步明确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基本政策明确将大大推动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2.行政审批推行“合二为一”

八成企业表示审批内容较多较繁琐,其次是审批时限过长。四成企业认为,审批部门间要求不一致,较难一一满足。企业普遍希望继续完善杭州市的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如归并整合行政审批职能,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全面落实行政审批首席代表制度,强化中介结构监督等。杭州近年来,不断改革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简化项目审批内容,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其中,市级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再造受到企业欢迎。如简化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环节;建设工程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实行“合二为一”审批;规范简易审批、免予审批项目和备案管理。此外,实行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联合竣工验收房产发证、规范简化建设项目工程规划许可证前置条件、加强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管理受到企业关注与好评。

3.扶持政策有待“广而告之

在问及最期盼政府出台哪些扶持政策时,八成企业希望出台对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七成企业希望出台相关抵扣税政策,六成企业希望简化项目审批流程。而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政策依次为:投资优惠政策、税收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等。此外,四成企业认为银行信贷优惠政策及相关行业投资促进政策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扶持政策尚需宣传,近两成企业对政府出台扶持政策知之甚少。如对5项扶持企业发展政策的知晓度(①“四换三名”②“雏鹰计划”③“青蓝计划”④“蒲公英计划”⑤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中,“四换三名”政策知晓度最高,其次是“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仅有三成企业表示了解“青蓝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