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分工与团结

社会分工与团结

时间:2022-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分工本身是一种促进团结的机制。“村民自治”制度的设计,固然是一种对政府公共事务的分工,但在实践中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村中仅有老幼留守等原因,选举过程的公平性受到村民的质疑,因而选举出来的“村民自治”组织并不完全得到村民的认可。因此,在实际运作中,“村民自治”出现了失衡现象,呈偏斜状态运行,降低了“自治”的实效。
社会分工与团结_基层行政协商研究

涂尔干认为:“社会团结的唯一趋向只能是有机团结。劳动分工逐步替代了共同意识曾经演过的角色,高等社会的统一完全要靠分工来维持了。”[3]现代法治国家,必须对现有的公共事务进行仔细梳理,将行政机关自己处理不好的事情划分给其他主体。这些主体可以是社会团体、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对事务最为关注、最为了解的民众。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关信息,周全地做出决策。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政府将所有公共责任集于一身的弊端已逐年显现,诸如视角单一带来决策失误,等等。反之,分工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并有效提升民众的地位。在协商的过程中,民众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民众仍然可以以中立的立场表达意见,以促进公共决策的理性,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行政协商强调的是通过充分的对话、论辩和沟通,不断调整参与双方的愿望和偏好,并在必要时修改目标,使公共决策更多地回应公共利益的需求。

分工本身是一种促进团结的机制。“实际上,协作就是分担一项共同的工作。这项工作所下分的各项工作尽管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它们在性质上仍是相似的,那么这种协作也只能算作简单和初级的分工;如果它们在性质上是不同的,那么这种分工就应该算是组合分工,或专业分工。”[4]

长期以来,政府权力在基层管理过程中的强制性和命令性,不仅解决不了问题,有时反而会激化矛盾。比如,在出台一项政策或者一项具体的惠民工程建设上,方案制订后,很难有一个人人都满意的结果。而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治理方式,不仅搭建了一个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平台,而且使不同利益者的各种不同倾向在表达完全后,通过协商、妥协以及相互尊重和理解,形成一个有利于整体利益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治理压力

“村民自治”制度的设计,固然是一种对政府公共事务的分工,但在实践中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村中仅有老幼留守等原因,选举过程的公平性受到村民的质疑,因而选举出来的“村民自治”组织并不完全得到村民的认可。同时,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村委会很难不受到地方政府指令的影响,村委会的行动往往受命于乡级行政组织,于是村委会逐渐演化为政府层级的一个部分,失去了为村民代言和“自治”的意义。在此意义上而言,一些村委会远远未能完成与政府分工的任务。这就导致涉及村民根本利益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流于形式,而民主监督由于自身的会议召集机制安排上的缺陷,更是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监督制约作用。因此,在实际运作中,“村民自治”出现了失衡现象,呈偏斜状态运行,降低了“自治”的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