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本结论及政策启示

基本结论及政策启示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值得重视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一是在现阶段过度分散的农业超小规模经营已经表现出显著的不适应,但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在推进中国耕地规模经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规模的度,在实践中应当落在“适度”的合理区间。总体而言,如果权衡上述不同的政策取向,应该以多重导向结果的交集,即农户粮食种植的适度规模大致以100~200亩左右为宜,但是不同地域和品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基本结论及政策启示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适度”范围也不尽相同,很难提出一个普适性的规模经营标准。如何结合地域差异性测度经营规模的适宜标准,应当充分考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土地资源禀赋及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二是当地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三是农业生产者的经营管理能力、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四是劳动力转移状况以及是否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规模效益,务农收入应该与从事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相当;五是统筹考虑生产效率、经营者收入和农业资源分配对社会公平的关系,促进更多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重要的政策取向。

本章基于总体粮食种植户以及长江中下游区(水稻)、黄淮海区(小麦)、东北平原区(玉米)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相关变量的统计分析和农户投入产出模型、农户生产利润模型,对当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比较系统的探究。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值得重视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一是在现阶段过度分散的农业超小规模经营已经表现出显著的不适应,但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在推进中国耕地规模经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规模的度,在实践中应当落在“适度”的合理区间。在粮食产出水平或规模效益目标导向下,都存在经营规模的“适度”问题。从总体粮食种植户以及长江中下游区(水稻)、黄淮海区(小麦)的情况看,随着农户经营面积的扩大,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农户粮食(水稻、小麦)单产水平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二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权衡粮食(水稻、小麦、玉米)种植产出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双重目标,同时统筹考量务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关系。这实际上是一个即期性目标和长期性目标平衡的问题,需要找准不同目标取向的结合点。总体而言,如果权衡上述不同的政策取向,应该以多重导向结果的交集,即农户粮食(水稻、小麦、玉米)种植的适度规模大致以100~200亩左右为宜,但是不同地域和品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具体来看,受访农户粮食种植的适度规模大致应在100~200亩之间,其中,长江中下游区水稻和黄淮海区小麦种植的适度规模大致应在100亩左右,东北平原区玉米种植的适度规模大致应在150亩左右。从土地资源禀赋看,按照推进规模化经营的适宜程度排序依次为东北平原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相对长江中下游区和黄淮海区而言,东北平原区土地资源丰富,在现阶段随着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逐步转移,将是最先实现较为理想的适度规模经营目标的地区。但实际上,探索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即使作为条件较为成熟的东北平原区,就当前的现实状况而言,依然需要转出半数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因此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吸纳就业,用历史的耐心渐进式地加以推进,不能一个模式“齐步走”,更不能搞“一刀切”的行政命令。

三是粮食(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在统计上均存在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土地、劳动和资本对于粮食(水稻、小麦、玉米)产出的作用存在地域性差异。单纯从规模报酬系数看,不同区域和品种规模报酬水平的排序依次为黄淮海区(小麦,1.0828)>东北平原区(玉米,1.0402)>总体粮食产区(粮食,1.0348)>长江中下游区(水稻,1.0137)。其中,从土地的产出弹性来看,排序依次为黄淮海区(小麦,0.9360)>长江中下游区(水稻,0.6126)>总体粮食产区(粮食,0.7101)>东北平原区(玉米,0.4648);从劳动的产出弹性来看,排序依次为东北平原区(玉米,0.1793)>长江中下游区(水稻,0.1515)>总体粮食产区(粮食,0.0998)>黄淮海区(小麦,0.0400);从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来看,排序依次为东北平原区(玉米,0.2876)>长江中下游区(水稻,0.1521)>总体粮食产区(粮食,0.1520)>黄淮海区(小麦,0.0414);从其他流动资本的产出弹性来看,排序依次为东北平原区(玉米,0.1086)>长江中下游区(水稻,0.0975)>总体粮食产区(粮食,0.0729)>黄淮海区(小麦,0.0653)。

四是户主生产经验越丰富的农户,可能“恋土情结”越重,悉心照料农作物所投入的精力也会越多,粮食产出水平越高,但产出增加的幅度趋于减小。随着大批年轻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高龄化农民群体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相比之下,新生代农民工乡土情结逐渐淡化,他们不愿意回家务农,也基本没有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验和技能。这已经引起人们对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担忧,但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现阶段对农户主要劳动力高龄化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担忧似不必要。然而必须着眼长远,正视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短板这一现实,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发挥人力资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是从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来看,规模偏小的农户是否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并没有获得经验的支持,而规模更大的农户更接近“理性经济人”假设。劳动投入对粮食(水稻、小麦、玉米)产出影响显著,劳动的产出弹性为正值,说明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中国逐渐进入“刘易斯拐点”区域,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因此,要不断优化要素配置,加大对现代生产要素及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Carter,C.A.2003.Chen,J.and Chu,B.: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Farm Level versus Aggregate Measurement,China Economic Review,14(1):53-71.

2.Fleisher,B.M.and Liu,Y.H.:Economies of Scale,Plot Size.1992.Human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Agriculture,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32(3):112-123.

3.Geertz,Clifford.1963.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Lewis,W.Arthur.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22(5):139-191.

5.Lin,J.Y.,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and Growth in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2(1):34-51,1992.

6.Nguyen,Tin.1996.Cheng,Enjiang and Findlay,Christopher:Land Fragmentation and Farm Productivity in China in the1990s,China Economic Review,7(2):169-180.

7.Sen,A.K.1960.Choice of Techniques:An Aspect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Economic Development,Oxford:Basil Blackwell.

8.Viner,J.1984.The Concept of Disguised Unemployment,in Meier,G.M.(ed.):Leading Issu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Wan,G.H.and Cheng E.2001.Effects of Land Fragmentation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Chinese Farming Sector,Applied Economics,33(2):183-194.

10.Yang,D.T.1994.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abor Assignments of the Farm Household,Ph.D.dissert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1.陈吉元,《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

12.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求是》,2013年第22期。

13.郭江平,《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与提高农业效率并行不悖》,《理论探索》,2003年第3期。

14.韩俊,《土地政策:从小规模均田制走向适度规模经营》,《调研世界》,1998年第5期。

15.韩喜平,《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径选择》,《税务与经济》,2009年第2期。

16.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17.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

18.李文明、罗丹、陈洁、谢颜,《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规模效益、产出水平与生产成本——基于1552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中国农村经济》,2015年第3期。

19.林善浪,《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率评价》,《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20.刘凤芹,《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的规模研究——小块农地经营的案例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10期。

21.刘凤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管理世界》,2006年第9期。

22.罗必良,《农地规模经营的效率决定》《,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5期。

23.罗丹、李文明、陈洁,《种粮效益:差异化特征与政策意蕴——基于3400个种粮户的调查》,《管理世界》,2013年第7期。

24.梅建明,《再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兼评当前流行的“土地规模经营危害论”》,《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9期。

25.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从小规模均田制走向适度规模经营》,《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12期。

26.齐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证分析——以河南信阳市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4期。

27.钱贵霞、李宁辉,《不同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农户效益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4期。

28.任治君,《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

29.孙自铎,《农业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兼与罗必良同志商榷》,《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2期。

30.宋伟、陈百明、陈曦炜,《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农户粮食生产函数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资源科学》,2007年第6期。

31.万广华、程恩江,《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国农村观察》,1996年第3期。

32.吴昭才、王德祥,《农业经营规模研究》,《农业技术经济》,1990年第1期。

33.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34.姚监复,《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农业综合生产率:访华盛顿大学农村发展所徐孝白先生》,《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年第5期。

35.庾德昌,《农户经济行为及劳动时间利用调查资料集》,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

36.张光辉,《农业规模经营与提高单产并行不悖——与任治君同志商榷》,《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

37.张红宇、王乐君、李迎宾、李伟毅,《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6期。

38.郑少锋,《土地规模经营适度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第11期。

39.中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研究》,《管理世界》,1991年第4期。

40.周端明,《农户规模与农业技术创新》,《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注释】

[1]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室李文明博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罗丹博士、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陈洁研究员

[2]现行国家农村统计调查按照整劳动力数和半劳动力数之和汇总农村劳动力数量,即整劳动力指男子18~50周岁,女子18~45周岁;半劳动力指男子16~17周岁、51~60周岁,女子16~17周岁、46~55周岁,同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虽然在劳动年龄之内但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不应统计为劳动力;虽然在劳动年龄以外但仍能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应计入整半劳动力中。

[3]万广华、程恩江(1996)通过线性函数模型的测算表明,劳动力对晚籼稻产出影响显著,其系数为0.138,而对早籼稻产出影响并不显著;许庆等(2011)通过Translog模型的测算表明,农户劳动投入对早籼稻和中晚籼稻产出影响显著且弹性为正,分别为0.0929和0.02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