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遗产特色埃及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南部与苏丹交界处。努比亚地区最雄伟的建筑是阿布辛拜勒两座寺庙及菲莱神庙。1979年,努比亚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遗产保护工程并非到此结束。次年,努比亚博物馆正式破土动工,有纪念意义的是,这一年恰好是努比亚遗址国际保护运动20周年。保护模式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呼吁那一刻起,拯救努比亚遗址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首次联合起来保护文化遗址的行动。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_世界遗产保护启示录

遗产信息

中文名称: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英文名称:Nubian Monuments from Abu Simbel to Philae

遗产地址:埃及南部

遗产类型:文化遗产

批准时间:1979年

评定标准:文化遗产标准C(Ⅰ)(Ⅲ)(Ⅵ)

遗产评价:这一重要区域有大量极具考古价值的宏伟古迹,包括阿布辛拜勒(AbuSimbel)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TemplesofRamsesⅡ)和菲莱Philae)的伊希斯女神圣殿(SanctuaryofIsis)。这些古迹在1960至1980年间曾险遭尼罗河涨水毁坏,多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国际运动,最终才幸免于难。

遗产特色

埃及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南部与苏丹交界处。早在古埃及法老时代,法老们就在这里建造了许多城市、宫殿和寺庙,是尼罗河上游享誉盛名的遗迹群,是埃及古文明的艺术宝库。

努比亚地区最雄伟的建筑是阿布辛拜勒两座寺庙及菲莱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可分为大小两庙,大庙由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建造于1275年,于尼罗河岸的峭壁上凿出。神庙高约33米,宽约38米,纵深约60米,其中正面的四个巨大的雕像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本人,惟妙惟肖地再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形象。遗憾的是,其中一尊雕像的头部毁于地震,使雕像失去了完整性。另外,有些小雕像立在这四尊雕像的腿部,那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孩子们和他那既是妹妹、又是妻子的尼菲泰丽。寺内石壁上刻满了图画和象形文字,描述拉美西斯二世当政期间的生活情景、与赫梯人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而会战于卡迭石城的战况,以及努比亚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

离大庙不远处就是拉美西斯二世为其妻子尼菲泰丽修建的神庙,它同样是在悬崖上雕刻而成,规模略小于阿布辛拜勒神庙,故有小阿布辛拜勒庙之称。庙内塑有多尊神态自若、美丽动人的尼菲泰丽的塑像。尽管经历了3000多年,它们的神采依旧动人。

阿布辛拜勒神庙石壁

除此之外,埃及古代人民还创造出了举世无双的“日出奇观”,即每年的春分和秋分的早晨,太阳可以穿过60多米长的甬道,直接照射在寺庙最里面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上,一瞬间使整个寺庙变得明亮。献给女神艾西丝和哈索尔的菲莱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埃及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该神庙建筑在象岛上,得名于该岛受到许多来自非洲的大象的青睐,是祭拜女神的圣岛。努比亚古代遗址不仅体现了数千年前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也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遗产保护

在1959年,为了消除尼罗河水患,变水患为水利,埃及政府决定要修建阿斯旺大坝和纳赛尔水库。但是,大坝和水库的建造将会提高尼罗河上游的水位,按照计划,当湖泊完全形成时,水位将高于阿布辛拜勒神庙60米,使原本位于尼罗河岸边的努比亚古迹面临着沉入湖底的噩梦。

幸运的是,当时的埃及政府认识到了努比亚文明的价值,也认识到单凭埃及的力量无法保护努比亚遗迹不被淹没,在危急之际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请求,希望得到国际社会的帮助。回应此请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即向各国发出拯救努比亚的呼吁,有51个国家做出反应。从1960年到1980年,许多国际组织和专家团体进行了40多次大规模的挽救古迹活动,古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拯救古迹工程从1964年开始动工,分几个阶段进行,由世界各地的科学工作者、工程师、考古学家以及埃及工人们团结协作、辛勤劳动共同完成。1964年迁移时,瑞典专家提出切割拆卸重新装配的方案,决定将神庙后移180米,比原址高65米。整个工程包括遗址重选、切割神庙、保存和加固、重建神庙这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考验了重建团队的硬件技术和团队合作精神。1969年9月,这项耗资3600万美元的工程终于竣工。为纪念这一拆迁工程,重建团队在新址地下埋放了一本古兰经、两张埃及报纸和一些埃及硬币以及搬迁过程的文件。

重建团队先用钢板把古庙四周围起来,把里面的河水抽干,再用电割的方法把石体建筑分切成块,切割拆卸大庙时,要求石块尽量地大,接缝尽可能地小。每块重量一般为20吨至30吨。大庙被切成807块,小庙被切成235块。这些石块用起重机谨慎吊起,运至贮石场按编号存放。然后再运至新址按原样重新装配。神庙的装配工作,正面的接缝全部用与石头同样颜色的灰浆补严,几乎未留下任何切割过的痕迹,但庙内装饰面却特地使接缝明显,让游客与后人联想起神庙的搬迁。

1979年,努比亚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遗产保护工程并非到此结束。次年,努比亚博物馆正式破土动工,有纪念意义的是,这一年恰好是努比亚遗址国际保护运动20周年。努比亚博物馆按照古努比亚文明设计而成,具有浓厚的努比亚民族风格。该博物馆占地6000平方公里,它包括下列地点和古迹:埃列芬蒂诺岛、古王国和中工国时代的库贝特-哈瓦墓地、法老采石场以及未完工的方尖石碑、科普特教的圣·西米恩大修道院和法特米时期的伊斯兰墓地。在这座博物馆里镌刻着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折射出从公元前到公元后6世纪努比亚文明(地中海和非洲文明相互交融的产物)期间人类活动的足迹和环境。建成以后努比亚博物馆将作为数据中心,用来记录努比亚文明遗址保护运动过程中的所有考古、挖掘等工作成果。

保护模式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呼吁那一刻起,拯救努比亚遗址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首次联合起来保护文化遗址的行动。在挽救努比亚遗址的紧张、有序的合作中,是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和团结互助战胜了自然和人为的危害,才将遗迹保存下来,使我们今天仍然能走到拉美西斯法老的雕像面前,一睹其雄奇,领略古代文明的魅力。

1.过硬的技术创造奇迹

要从不断高涨的湖水中抢救这座同山合为一体的神庙,毫无疑问是一项挑战。最终,联合国与埃及政府选中了瑞典VBB工程事务所的分割重建的方案,将神庙分割后搬迁,将神庙正面的雕像和内部石室结构全部分割成块,运送到无论湖水如何上涨都不会被淹的地方重建。方案虽然确定,但是存在许多技术难题。要将这些超大的雕像和建筑分割拆除,难度系数本身就高,然而,还要将其在另地重拼更是难上加难。另外,重建团队还需考虑到切割的精确要求、精确测量手段、砂岩本身的强度能否在拆分过程中保持原样、神庙内部支撑结构以及砂岩的裂缝、地下水情况和排水系统、立体测绘图像技术、切割下来雕像的保存和巩固等技术。经过重重磨难,重建团队的迁移行动大获成功,切块移动和重新拼接后也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努比亚遗址的分割重建拯救过程科技含量高,可谓是挑战当时人类的应用极限。

2.建立古遗迹博物馆

在努比亚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次年,努比亚博物馆正式破土动工。努比亚博物馆有着浓厚的努比亚民族风格,也折射出努比亚文明社会期间人类活动的足迹和环境,并且还记录了埃及和世界各国人民为努比亚遗址保护所作出的贡献和工作成果。这将给旅游者和参观者们普及知识,使之意识到遗址的保存和重建的艰难以及保持现状的难能可贵。

3.积极争取国际社会援助

阿斯旺大坝和纳赛尔水库的建造带来尼罗河上游水位高涨,使努比亚遗址面临被吞没的危机,埃及政府立即作出反应,请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援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下,51个国家和多个社会组织参与遗址的切割和重建过程。各国和各组织的考古学家、工程师、建筑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学家都为努比亚遗址的保护做出各自的贡献。努比亚遗址被成功拯救有赖于国际社会各方的援助。

经验借鉴

努比亚遗址在遭遇被尼罗河水淹没的危机之后,各方有识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使其在原遗址后180米处重建。不仅保持其主体结构和完整性,并且保有该遗址的“日出奇观”,成为古遗址群保护的典范。

1.积极寻求和推动国际间的合作

为了更好地拯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努比亚遗址的迁移和重建积极寻求和推动国际间的合作。就资金方面而言,这场工程总预算为3000万美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资2050万美元,余下的由埃及政府承担。大约有50个国家为拯救努比亚遗址捐款。在技术方面,努比亚遗址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的协助,在国际社会和组织的协助下,完成了这项艰难的任务。

2.促成了《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

努比亚遗址的拯救和重建的案例,使许多国家都意识到,只有各国并肩作战、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使大规模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才能使许多建筑群和遗址群保存下来,才能使各种探索、发掘工作得到持续进行。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终于意识到,以一个国际公约的形式来统领全球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十分必要。在《世界遗产公约》正式实施后,它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进行过多次文化遗产大抢救。世界遗产不属于一个国家、而是属于整个世界的观念也由此深入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