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浦东基层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实例

浦东基层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实例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3]因而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时发挥协同功能,而一些以社会治理为职能的社会组织的治理作用更加突出。下面以社会组织参与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协同治理为例分析。塘桥街道提出“跨界合作,协同共治”,以此开始大力扶持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社区委员会由街道党政部门、属地单位、社会组织、企业法人、社会名人等组成。社会组织论证、发现和找到解决问题办法,在社区委员会上被采纳,最终解决了“停车难”的困扰。
浦东基层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实例_边缘化郊区到现代化城区—以浦东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为视角

由于我国社会组织“在观念、行为、目标上与政府有着相当的一致性”。[93]因而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时发挥协同功能,而一些以社会治理为职能的社会组织的治理作用更加突出。下面以社会组织参与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协同治理为例分析。

2009年塘桥街道注册成立塘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基地。塘桥街道提出“跨界合作,协同共治”,以此开始大力扶持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塘桥街道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社区居家健康服务社、塘桥热线信息服务中心等先后成立,在塘桥形成了“资源支持型、社区研究型、社区服务型、项目评估型”四大类社会组织,打造了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也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塘桥街道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4月,注册登记在塘桥的社会组织达到112家,其中民非组织86家,社团组织24家,基金会2家,街道主管31家,它们活跃在塘桥党建、居家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治理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公益集群和多层次的业态。

2013年,塘桥街道制定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的政府职能转移目录、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以及社会组织资质目录,形成了购买社会服务的制度性安排,这是上海市范围内首家街镇层面的政府购买服务纲领。其中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列举了122项需要向社会招标购买服务的项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名列其中。2014年塘桥街道购买服务项目达42个,涉及财政资金1389万元,今年街道购买服务项目将达到59个,涉及财政资金达1517万元。这些项目涵盖养老健康、教育文化、生活服务、社会救助、经济服务、工程监理等各个方面。

实际上在这之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协同治理就已经开始了。“潮汐停车”是社会工作者都较为熟悉的模式,“潮汐停车”最初的设计也主要是在社会组织参与和提供的方案基础上最终得以实现的。塘桥是紧靠陆家嘴地区的一个街道,街道内的企业、医院、高档商务楼等较多,居民区和商务楼存在停车难问题。2012年初,塘桥街道开始尝试“错时停车”,是“潮汐式停车”的起步和雏形。“潮汐式停车”其实就是让商务楼和居民小区“结对子”。白天小区有停车位,晚上商务楼有地下车库,彼此交换资源,共同解决错时停车。这个模式最初是由社会组织提供的预案设计,根据塘桥街道提供的资料,塘桥街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成立了社区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由街道党政部门、属地单位、社会组织、企业法人、社会名人等组成。社会组织论证、发现和找到解决问题办法,在社区委员会上被采纳,最终解决了“停车难”的困扰。“潮汐式”停车获得了多元主体的社会认同:对企业来说,物业增加了一笔停车收入,又将其用之于本小区居民,提升了物业服务;对群众来说,方便了社区白领、小区居民和办事人员停车,极大缓解了停车难题;对社区来说,大大提升了中心城区有限的土地空间利用效率。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塘桥辖区内儿医中心、仁济医院、陆家嘴软件园、海富花园,包括社会性停车场在内的23家单位,与周边小区签订了停车协议。

通过购买社会各类服务,有力推进了减负增能工作,街道随后建立了一套管理机制,将购买服务的范围、内容、流程、价格标准化,并依托项目化管理模式,建立了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专业机构组成的综合性评价机制,引进专业化评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一意见三目录”构建了街道购买社会服务探索的整体指导,它从“自觉”和“倒逼”的两个层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购买服务和提供服务的有机对接,实现政府“转得出”,社会组织“接得好”。这些做法使得政府科学让渡公共事务空间,推进职能转变,确保过程监督、结果评估、竞争择优等过程的到位。

2015年5月15日,一家新的社会组织——上海浦东新区桥艺文化服务中心在塘桥街道正式注册成立。桥艺致力于用社工专业精神策划、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并承接社区公共文化平台的托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日前桥艺接手了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部分业务,活跃在群众文化领域。这是塘桥街道多年以来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的一个缩影,也是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公益创新的一个成功案例。[94]

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塘桥街道实现了政府减负增能、群众满意提升、社会参与加强的效果,社会组织的服务成为政府基础性服务的有益补充,社会各方成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合作伙伴”。

【注释】

[1]胡仙芝等:《社会组织化发展与公共管理改革》,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2]张良:《我国社会组织转型发展的地方经验:上海的实证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3]李学举:《用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国社会报》2007年11月23日。

[4][美]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陈一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5]Lester Salamon.Global Civil Society(Volumn Two):Dimensions of Nonprofit Setor.Kumarian Press,2004,pp.9—10.

[6]王名:《社会组织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86页。

[7]张曙编著:《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8]胡仙芝等:《社会组织化发展与公共管理改革》,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9]王名:《社会组织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10]王名:《社会组织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6—18页。

[11]周红云:《社会资本与社会治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102页。

[12]王名:《社会组织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88—89页。

[13]张尚仁:《“社会组织”的含义、功能与类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4]张昱:《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组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5]张良:《我国社会组织转型发展的地方经验:上海的实证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14年版,第16页。

[16]张良:《我国社会组织转型发展的地方经验:上海的实证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17]张良:《我国社会组织转型发展的地方经验:上海的实证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

[18]许涞华主编:《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0页。

[19]许涞华主编:《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7页。

[20]张良:《我国社会组织转型发展的地方经验:上海的实证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21]桂家友:《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城市社会治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16—119页。

[22][美]莱斯特·M.萨拉蒙、赫尔穆特·安海尔:《公民社会部门》,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7页。

[23][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47页。

[24][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44页。

[25][美]彼德·杜拉克等:《非营利机构的经营之道》,余佩珊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22页。

[26]范忠信:《公民社会决定法治社会》,载刘海年等主编:《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435页。

[27]许涞华主编:《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28]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29][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30]张良:《我国社会组织转型发展的地方经验:上海的实证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页。

[31]邓伟志:《社会组织与政府改革》,载陆学艺主编:《中国社会建设与管理:对话·争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8页。

[32]复旦发展研究院编著:《双轮驱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

[33]Robert A.Dahl.Dilemmas of Pluralist Democracy:Autonomy vs.Control.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p.1.

[34]夏建中、[美]特里·N·克拉克等:《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35]许涞华主编:《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36]张兆曙:《城市议题与社会复合主体的联合治理》,《管理世界》2010年第2期;朱健刚:《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开放时代》2007年第5期。

[37][美]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傅振昆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6页。

[38]张良:《我国社会组织转型发展的地方经验:上海的实证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14年版,第29页。

[39][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盈利部门视界》,贾西津、魏五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40]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41]李景鹏:《后全能主义时代:国家与社会合作共治的公共管理》,胡仙芝等:《社会组织化发展与公共管理改革》,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序,第1页。

[42]王名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43]王名:《社会组织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页。

[44]王名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45]王名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46]闫东:《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8页。

[47]王名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

[48]范宝俊:《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开拓我国社团管理工作新局面——在全国社团管理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载《中国民间组织年志(1949~2004)》首卷(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49]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上),《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5期。

[50]王求实、王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基础》,《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3期。

[51]王名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5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53]王劲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党政论坛》2015年第6期。

[54]浦东—复旦社会发展研究会编:《2008浦东新区社会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1—63页。

[55]江华、张建民、周莹:《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

[56]王名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57]张良:《我国社会组织转型发展的地方经验:上海的实证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14年版,第30—31页。

[58]郑伟:《非营利组织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中的职责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0期。

[59]许涞华主编:《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9页。

[60]葛道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从社会主体到国家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对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61]王名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5页。

[62]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63]王名:《社会组织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页。

[64]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65]转引自袁浩、刘绪海:《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

[66]许涞华主编:《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2页。

[67]许涞华主编:《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6页。

[68]许涞华主编:《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0页。

[69]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70]许涞华主编:《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7页。

[71]王名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7—70页。

[72]夏龙:《关于我国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改革与开放》2012年第1期。

[7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74]《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人民法院报》2013年3月15日。

[7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76]胡仙芝等:《社会组织化发展与公共管理改革》,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247页。

[77]许涞华主编:《和谐的动力——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8—99页。

[78]陈华:《吸纳与合作——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社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页。

[79]许德明:《探索实践破解难题——上海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工作调研文选(2006)》,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21页。

[80]王名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7页。

[81]《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人民法院报》2013年3月15日。

[82]王名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7页。

[83]《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组发〔2000〕10号),载共产党员网http://www.12371.cn,2015年8月8日。

[84]《浦东潍坊社区嘉兴大厦:支部建在楼上党建做到实处》,载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2011年12月21日。

[85]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86]闫婷等:《城市化进程与协同治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第9期。

[87]何水:《协同治理及其在中国的实现——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88]郁建兴、任泽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学术月刊》2012年第8期。

[89]俞可平:《重构社会秩序走向官民共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90]闫婷等:《城市化进程与协同治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第9期。

[91]徐祖荣:《社会管理创新范式:协同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参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92]史锦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协同社区治理作用——对南京社会组织的调查》,《唯实》2015年第3期。

[93]纪莺莺:《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理论视角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5期。

[94]赵天予:《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好伙伴”》,《浦东时报》2015年7月3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