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山地理”

“大山地理”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山多石的地理环境,是黔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亦是黔中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条件。“大山文化”或称“山地文化”,是指在多山多石、不边不内的“大山地理”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明显山地特征的文化。“大山文学”是对黔中地域文学的总体概括。“大山地理”激发了黔中士人的诗性精神,“大山文化”培育了黔中士人之诗性情怀,“大山文学”是一种以诗歌为主体的地域文学。
“大山地理”_边省地域与文学生产—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黔中古近代文学生产和传播研究

以“大山”概括黔中地理风貌,总结黔中文化特点,归纳黔中文学特征,实际上不是笔者的独创,而是受到黄万机观点的启发。黄万机以“大山风格”概括黔中明清诗文风格的特点,他认为:“贵州作家们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自幼感受着大山的雄伟奇崛之气,对其性格志趣和文学作品的风格气势,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其性格志趣而言,“刚强的性格特质,不仅为某些作家所具有,而且可以说是黔人的主导性格。因为他们生长在大山中,大山的形象、意蕴、气象使他们耳濡目染,逐渐镕铸成一种刚毅顽强的性格特质”;就其文学风格而言,“大山风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奇崛之气和阳刚之美,二是涵纳殊方,广采百家。[5]黄氏沿着地理——性格——文风之逻辑,讨论黔中诗文风尚,并将其命名为“大山风格”,确为有启发性的卓见。

黔中地理最典型的特征是多山多石,多大山多奇石,故称“山国”。多山多石的地理环境,是黔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亦是黔中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条件。所以,黔人在性情上具有“大山性格”,在文学上有“大山风格”。而且,黔中地理可以命名为“大山地理”,黔中文化可以命名为“大山文化”,黔中文学可以命名为“大山文学”。是“大山地理”培育了“大山文化”,是“大山文化”滋养了“大山性格”,是“大山性格”之人创作了“大山文学”,是“大山文学”拥有着“大山风格”。

“大山地理”是黔中地理特征和地域区位的总体概括。黔中号称“山国”,所谓“尺寸皆山”、“地无三尺平”,虽然略有夸张,但山高谷深、山川险阻确是黔中地理的典型特征,山之大,石之奇,谷之深,道之险,确是其他地域不能相比的。所以,以“大山”概括黔中,以与江南之水乡、西北之大漠、华北之平原相区别。“大山”的黔中,既不是典型的边疆,亦非真正的腹地,或者说,它是边疆中的腹地,故称“西南之奥区”;又是腹地中的边疆,故称“边省”,此乃黔中地域区位之特点。多山多石的地理特征和不边不内的地域区位,致使其经济社会文化之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贫穷落后是其经济文化之主要表现,其土地不足中州一大郡,其财赋亦不足中州一大州,其文化亦常常遭到轻视和忽视,处于“被描写”的尴尬地位。

“大山文化”是对黔中地域文化的总体概括。“大山文化”或称“山地文化”,是指在多山多石、不边不内的“大山地理”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明显山地特征的文化。所以,学者或称黔中地域文化为“岩石载体文化”,或者“山地文化”。“大山文化”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诗性化、艺术化特征,是一种诗性文化。就其地域文化风尚来说,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起源于黔中而流布于全国的阳明心学,普遍流行而影响深远的黑神崇拜,皆具有明显的诗性特征。而在“大山地理”之土壤上培育起来的黔人的“大山性格”或“大山心理”,更是一种具有明显诗性特征的性格或心理。至于因移民、地形、气候和民族等原因而养成的安足凝滞、自由散漫的性格,亦颇具诗性特征。所以,“大山地理”是一种诗性地理,“大山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

“大山文学”是对黔中地域文学的总体概括。“大山地理”激发了黔中士人的诗性精神,“大山文化”培育了黔中士人之诗性情怀,“大山文学”是一种以诗歌为主体的地域文学。其文人之聚合在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家族化、地域化特点,与“大山地理”有关;其文学作品之题材、风格、体裁等方面,亦无不打上“大山地理”之烙印;其文学作品之传播与接受,亦深受“大山地理”之影响;其创作上之创新精神,亦得从多山多石、不边不内的“大山地理”中去寻找原因。“大山文学”自成一格,与清秀之江南水乡文学不同,亦与雄奇之塞北大漠文学迥异,犹如“大山地理”、“大山文化”与水泽南国和大漠北国之地理与文化的区别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