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出大山,超越自己

走出大山,超越自己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盘山》的编辑让我来谈这期诗歌专号的读后感,自知力不从心。《六盘山》文学双月刊,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陆续推出了不少诗人。以致有人讲,当今的《六盘山》诗苑早已不是所谓的“各领风骚数十年”,而是几年,甚至更短。再如虎西山的《蝶儿》,诗人以一个生活细节作为叙事抒情的契机,贯穿全篇,蝶儿既是人名,又是物名,两者分离又重叠。蝶儿飞出飞进,忙里忙外,两者重合在一起。在艺术手法上,象征对大家最具吸引力。

走出大山,超越自己——读1997年《六盘山》诗歌专号

《六盘山》的编辑让我来谈这期诗歌专号的读后感,自知力不从心。然而,当我陆陆续续读完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后,竟很乐意写点什么,意在与熟悉的不熟悉的朋友们互相切磋。

《六盘山》文学双月刊,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陆续推出了不少诗人。他们在区内外,乃至境外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相当一部分诗人还出版了诗集,且有些诗人的作品在全国各级各类诗歌评奖中获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丁文、高琨、屈文焜、李云峰、虎西山、张强、权锦虎、罗存仁、张嵩、戴凌云、陈新平、李程山、彭靖宇、李志坚、冯雄、赵建银(梦也)、周彦虎等一些名字就闪耀在20世纪80年代的《六盘山》诗苑,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进入20世纪90年代,王怀凌、杨建虎、单永珍、刘鹏凯、苏强、兰煜、郭静等新星又冉冉升起,交相辉映,光彩夺目。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以致有人讲,当今的《六盘山》诗苑早已不是所谓的“各领风骚数十年”,而是几年,甚至更短。大体说来,过去诗人们关心社会问题,期望对社会生活进程以积极影响,但手法较单调,其中虽也不乏佳作,但终觉少了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很快就有了转变。许多离开固原和还在固原的诗人都为此做出了贡献。

诗的艺术虽然不同于新闻,但它们仍然是一种对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的折射。作为一个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在创作时不仅要在艺术上力求创新,而且要在思想上有所开拓和发现。这期诗歌专号的作品尽管以生活习见或生活感受为内容者居多,但仍和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虎西山这个“不为诗活着,但活着不能没有诗”的诗人,在《小城的天空》中写道:

鸟儿
在当天飞行
一旦尽兴
会碰上边缘地带的
缺口
这时才发现
原先那一道辽远的山影
已不知去向

这首诗虽从诗人自己的生活感受写起,但寓意是深刻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连偏僻的小城也不例外。“小城的天空/太真实太接近/缺少辽远和神秘”。这是对人生真谛的顿悟,也是变革时代生发出的新观念、新意识它有多层面的象征意蕴,有较大的时空跨度,有鲜明的个性。又如冯雄的《在乡下度过四季》,这组诗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感受,写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设若作者没有对生活深刻入微的心灵体察,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来的。

自然界是丰富多元的,人的感情世界亦不例外。以抒情言志为己任的诗人,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自我世界的认识。那么,他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的心灵律动。如王怀凌的《西海固方志》,社会历史意识非常强烈。西海固“渴求面包和水的眼睛/对教科书熟视无睹”,“那里的春天多么短暂”,“地方报纸和电视新闻/都在一条旱路上拥挤/一滴雨或一片雪/无论以什么形态降临/都缺少抒情的成分”,“地球的繁荣与兴衰/其间仅隔两场好雨”。诗人以磅礴的气势,抒写了一种赤子情怀,字里行间散发出不甘平庸,渴望大显身手的英英锐气。尽管其中有些观点还可以讨论,但毕竟已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生存法则的新的思考。诗作对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情绪的迫近,理性色彩和炽热激情的结合,表现了作者关怀现实的社会使命感。如果说王怀凌的《西海固方志》是写社会历史意识的,那么杨建虎的《灵魂歌谣集》,则是写人生与自我的,传达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感情体验,其中也颇多新鲜深刻之处。“重归心灵深处梦/在遥远的地方闪亮/梦中的故乡呵/在大雪来临之际/请守住灵魂的灯盏/我们多么需要向内向上的力量”。这样的诗当然是追求静美与和谐的,但我以为在深情委婉之中,也不乏刚毅气质。这是一种心灵律动的微观透析的诗,似乎是说给别人的,其实是一种内心独白,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执著的爱。又如周彦虎的《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石头,古今诗人都吟过,作者迎难而上,从这一单纯事物展开丰富的联想:“敲击石鼓/臂麻是贯通古今的一种辛酸/空灵的雄宏与节奏/被刻成歌颂的碑文/阅读石鹰/灵魂或扶摇而上/或被一种凄厉击穿”。由此生发产生了诗的象征意蕴,也产生了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相掺和的美感,别有一番情趣。这种人生感悟对我们观察生活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借鉴。他的《一个老人》以浓烈深沉的情感,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创造了一个高远深邃的艺术境界,是现实主义题材不可多得的佳作。

时刻注意读者正当的审美要求,是这期专号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如张嵩的《山之惑》:

居于山中
一切便无所遮拦
常常有种感觉
山在身心之外
无山而居
心中却装着一座山
总在攀登
也许一生都无法逾越

诗从山写起,以实写虚,虚实结合,不落俗套。作品冲破了以情动人的审美程式,将感情潜藏于理性的背后,以高度抽象的理性思辨令人折服。这不是一般的意象象征和情绪象征而是从现实上升到哲学抽象境界的特征,是在超越了个人化的更普遍的人生意义上的象征。这里诗的内结构是,眼前有山时才可能达到“山在身心之外”,只有达到了“山在身心之外”才有可能在眼前无山时,“心中却装着一座山”。作品写得巧而精,新而深,真可谓既熟悉又陌生。再如虎西山的《蝶儿》,诗人以一个生活细节作为叙事抒情的契机,贯穿全篇,蝶儿既是人名,又是物名,两者分离又重叠。蝶儿飞出飞进,忙里忙外,两者重合在一起。“蝶儿把一声叹息/悄悄地挂在了嘴边”,使蝶儿人的特征进一步凸现。到了蝶儿采了一朵野花“装饰了她的头发”,这时蝶儿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年轻女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由于蝶儿忘了“把花取下”,年老的婆婆误以为蝶儿的头上“趴着一只蚂蚱”。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寓庄于谐的技巧,诗中“她”的形象,使你有一种说不出是可笑还是悲酸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从而使作品既单纯又饱满。

在艺术手法上,象征对大家最具吸引力。如梦也的《流光》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月亮》中,诗人将神话和现实联系起来,给读者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全诗以感觉为中介,将主客观溶化其中,构造了一个澄明空灵的境界。作者似乎并不在意表现现实世界在个人心灵中的投影,而以现代人的意识为基点,对人类历史进行新的审视,重视民族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深层意蕴。特别是在今天,这首诗所暗示的内容,诸如“他在月光下守住了自己”,不仅有历史的深度,而且有犀利的思想锋芒,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郭静的《永远的走向》,按照感觉与情感的逻辑,通过内心的活动来辐射外部世界,捕捉现实生活所激起的情绪反应,复合着个人与时代的双重视角、双重情绪,从而进入对人的生存、人的生命意识的思考。诗作亮丽、柔婉,饱含着挚爱和温情。兰煜、方石等作者的诗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象征、意象结构、通感等,大都能自如应用,艺术感受力普遍很强,这是令人十分欣慰的事。

总之,这期专号的作品,大都显得圆熟、自然,有一定的水准。但也有个别作者的作品显得芜杂、缺乏锤炼。更有甚者“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我希望朋友们走出大山的包围,不断地超越自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来。

199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