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经济增长的双刃剑

影响经济增长的双刃剑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涉及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影响经济增长的双刃剑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对大灾的反思

今年我国长江流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给我们以反思:

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再次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真真切切落到实处。由于我国人口太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过大,致使长江中下游江河湖底急剧抬高,成为“悬江”、“悬河”,加之围湖造田的影深刻教训就是,要切实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思路,要由片面追求即期经济增长速度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上来。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和制定第十个五年计划,必须认真反思洪灾的教训,务必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全国和各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且要切实付诸行动,真正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或某些上层领导者的头脑里,必须使县乡一级的基层干部头脑里说是下降的。不仅如此,而且其投资增长速度和比重都低于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速和比重。它的结果是我国的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多年失修,长期得不到疏浚。不仅这次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的长江、嫩江和松花江堤防标准不高,而且据专家介绍,我国七大江河的堤防标准普遍较低,比国家规划的标准低得多,一般只能抵挡20—30年一遇的洪水,根本无法抗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目前我国5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中有近一半需要投入响,洞庭湖等水域面积比解放初期缩小了1/4,各大湖河的蓄水能力严重减弱。这就涉及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自1994年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原则上已列入议事日程,但在实际工作中,片面追求短期收益、忽视长远发展的倾向仍十分严重。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急功近利、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等问题十分突出,“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现象屡见不鲜。这次洪灾给我们的一个有这根“弦”。

二是要加大对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由于认识和政策上的偏差及利益趋动的原因,如“七五”时期主要是发展加工业,“八五”时期虽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主要是交通、通讯、能源等,对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一直重视不够,投资不足。1992—1995年,我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是2.3%、1.77%、1.55%和1.92%,其趋势总体来资金进行维修、护理和部分重建。

二、洪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今年的特大洪灾,由于发生在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特殊环境里,它发挥独有的“双刃剑”作用,即一方面带来巨大的存量损失,另一方面又对今明年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

(1)负面影响:存量损失

应该说,今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据温家宝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报告,截至8月22日,全国共有29个省(市、区)遭受程度不同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3.18亿亩,成灾面积为1.96亿亩,受灾人口为2.23亿人,死亡达3004人,各地估报直接损失达1666亿元(也有专家估计为2000亿元)。这是存量损失,相当于1997年GDP的2.2%。而对1998年增量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洪水淹没农田造成农业减产和受灾地区工厂搬迁停工停产(包括工业、商业和建筑业等)等因素所致,估计对今年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影响0.5%左右。

(2)正面影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特大洪灾的发生,在给目前的经济形势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扩大内需、发展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因为治理洪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这正好给我们解决内需不足、就业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滑等问题提供一个新的市场机会。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加。据估计,这一需求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对今明年经济增长拉动可能在1—1.5个百分点。

就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来说,一是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二是重建家园的住房建设、被冲毁的城乡电网电线和公路等交通通讯设施的建设:三是工业、商业和建筑业等的厂房设备建设和恢复生产,等等。这些都将需要巨大投资。前不久,国家计委已经下拨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达170亿元,加上地区政府的配套资金,预计到年底,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可达300亿元,仅此一项可带动全国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最近,国家又增发了1000亿元特别国债,再加上银行配套增加1000亿元贷款。它将集中投资于6个方面的建设,其中大部分与这次治理洪灾、重建家园有关。据预测,这2000亿元的建设投资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两个多百分点。当然,由于时滞的原因,其拉动作用不可能都表现在当年,更多的可能显现在明年。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和关联效应,既可以带来国民收入和就业量数倍的增加,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发展;而政府投资又具有杠杆作用,可以启动全社会各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和盈利预期。这些对提高消费水平,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经济繁荣和增长目标,都具有重大作用。

就消费需求来说,一是救灾物资的需求,可以部分减少或消耗高达3万亿元的巨量库存,缓解库存压力;二是对粮食等农副产品的大量需求,推动全国农副产品市场价格上升,有可能使今年的物价指数保持在0%或-1%左右,而不至于太低的负增长,走出通货紧缩的低谷;三是对家电等日用工业品以及交通运输工具、服装、医药等的需求并推动这些产品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由重建家园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而极大提高对钢材、水泥、木材等投资品的需求。由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消费的增加、市场的走旺、内需的扩大,将使我国经济增长走出低谷。

三、灾后重建需注意的问题

朱镕基总理指出,灾后重建要有新思路,着眼新发展,把当前救灾与长远建设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灾后重建中既抓住机遇,更要转变观念,调整战略;要以此作为发展经济的新起点,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灾后恢复建设。为此,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从“竭泽而渔”的短见战略转变为注重生态平衡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例如,有的专家指出,利用灾后重建、开展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意味着我国开始了跨世纪的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既带来投资需求,又可能创造出新的绿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限制砍树本身就是结构调整,有可能会带来对替代木材产业的需求。二是要把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起来。不能是存量损耗一块,投量再补上一块,搞简单恢复,重复生产。对“夕阳产业”和过剩产品,绝不允许再在灾区投资新建,而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我国产业政策支持和鼓励的产业和产品,使产业结构升级,使产品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利用重建家园的契机,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当前我国在近2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制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羁绊和城镇化落后的掣肘。随着产业升级,必将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能提供集中的市场,降低交易成本,能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要素基础。城镇化还利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普及和使用。在当今人口城镇化、经济市场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国城镇化的滞后,必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把灾区重建与推进我国城镇化结合起来。在当前,由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不同,推进城镇化应是我国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农村市场的重大有效措施。

(此文发表于《中国投资与建设》杂志,1998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