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城市竞争的背景

当代城市竞争的背景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当代城市竞争的背景——市场性取向的需求城市是市场的载体。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必然导致激烈的城市竞争,必然导致城市定位、城市营销等战略的制定实施。在中国的城市社会,最受人瞩目的就是城市竞争的“双城记”,即省会城市与省内另外一个重要城市之间的竞争。因此,城市竞争的“双城记”可以使城市实现共赢发展。
当代城市竞争的背景_市场性取向的需求_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当代城市竞争的背景——市场性取向的需求

城市是市场的载体。城市竞争的另类表述就是一种区域性的市场竞争。城市竞争的背景是政府权力机制向市场化方向的转变,即资源配置机制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面对的都是亚当·斯密的世界——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城市主要的资产实行国有化,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其他城市基本上没有关系。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掌握着资源配置的权力,政府按照城市的级别、单位的级别进行资源的分配,城市按国家计划好的方向和模式按部就班地发展。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劳动力、资金和产品销售市场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国家计划安排的。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城市本身的资源优势和特殊改革政策的倾斜优势上,城市之间的竞争焦点在于争夺中央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发展资金。政府主导型资源配置的机制下,城市对外竞争缺乏,这种对外竞争的缺乏淡化了城市之间的竞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国家计划下达的投资项目和建设资金越来越少,更多的资源来自于分散决策的市场,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逐渐缩小,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一切都遵循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城市发展的资源基本上都通过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当然,市场经济时代仍然存在着城市级别的差别,但在资源配置中的权重已经很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个城市为了吸引有限的资本、资源、投资者和其他市场要素,必须与其他城市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新的时代,城市竞争的焦点已经由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转为向市场争夺目标消费者。为了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城市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参与市场竞争已成为当代全球的主旋律,城市变成国际竞争前沿的“角斗士”。

很多城市都逃不出自身资源有限性的“宿命”,而且城市内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只能向外部空间扩张,并争夺区域外的资源。城市外部资源的总量也是有限的,争夺这些资源的城市数量多,因此外部资源的流动就有了一定的倾向性和选择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外部资源总是会优先流向那些具有独特城市形象、独特竞争优势、并能使资源获得最大增值的城市。如果城市没有品牌知名度,缺乏城市特色,城市发展环境不佳,城市增值空间不大,就有可能使城市缺乏空间的张力,导致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弱,甚至还会造成内部资源流失、金融缺口、失业率上升、特色丧失等致命的危机。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必然导致激烈的城市竞争,必然导致城市定位、城市营销等战略的制定实施。

城市对资源的竞争实质上是对城市发展所需的稀缺资源的竞争,目的是为城市的未来发展集聚更多的文明要素和砝码,竞争的结果直接导致城市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扩张能力的差异性。美国纽约凭借自身的竞争优势,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集聚了比美国任何一座城市都要多的生产要素,从商业人才到金融资本,从市场体系到跨国公司总部,所以在大约100年的时间内,纽约获得飞速发展,远远拉开与其他城市的发展距离,并创造了新的城市社会空间。

在中国的城市社会,最受人瞩目的就是城市竞争的“双城记”,即省会城市与省内另外一个重要城市之间的竞争。“中国沿海省份的‘非省会经济发展现象’已经证明了这样的问题,如在辽宁,省会沈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略逊于大连;在山东,青岛的经济发展可以和省会济南抗衡;在江苏,省会南京与苏州可以相提并论,而苏州的发展优势更为明显;在福建,省会福州不如厦门特色优势鲜明;在广东,省会广州不如深圳发展速度快;在浙江省也可以看到宁波、温州等城市比较省会杭州亦可平分秋色。究其原因,除了某些政治上和体制上的制约原因外,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为什么不能把这种优势区位的资源要素进一步内地化呢?”(87)这些城市发展规模和水平相当,城市级别也相同,因此城市竞争也在所难免。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城市在竞争中使城市资源要素的结构优化,能使资本的效能最大化,同时可以激励城市打造自身的城市竞争力。因此,城市竞争的“双城记”可以使城市实现共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