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元互动性

多元互动性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文化多元性的理解范畴同文化的定义事实上无法统计一样,人类文化的种类也是无法统计的。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实践的无限多样性必然导致文化的无限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所具有的一种客观现象,这里的多元之“元”,主要是指文化的构成元素。因此我们认为,文化的基本特性之一便是多元互动,不能互动的文化肯定就不是文化。
多元互动性_生命文化要义

文化既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又是驱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原动力。在各种社会实践的源头上、过程中或结果里,须须臾臾始终纠缠着、萦绕着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在“先天”源自于“人为”,因此任何文化都无法避免“人为性”的特征,更由于“人”在社会学、地缘学、生态学、文化学等诸方面普遍存在着异乎寻常的多样性,因此必然导致人类社会文化极其丰富的多元性。

(一)文化多元性的理解范畴

同文化的定义事实上无法统计一样,人类文化的种类也是无法统计的。虽然人们可以笼而统之在最高概括层面将人类的所有文化总称为“文化”,但在如此意义上使用“文化”概念的机会是极其少见的,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是在无限丰富的亚文化层面使用“文化”的概念,比如酒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服饰文化、行为文化、组织文化、法国文化、中国文化……,或者文化部、文化局、文化衫、文化石、文化产业、文化革命、文化苦旅、文化事业、文化中国等。

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实践的无限多样性必然导致文化的无限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类别的多元性,根据特定的标准可以将文化划分为若干种类,如以地域特征可将世界文化分为印欧文化、东亚文化、印第安文化、地中海文化……,东亚文化又可分为中国文化、朝韩文化、日本文化、越南文化……,中国文化又可分为巴蜀文化、岭南文化、荆楚文化、我国台湾文化、潮汕文化……;又比如内涵的多元性,根据文化的体系结构可将不同层次的文化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如社会文化可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制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又可包括价值体系、观念体系、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物质文化又可包括器物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能源文化……,精神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又可包括指导思想、原则立场、道德观念、理想信念等。

(二)文化多元性的表现形式

文化就像百料混融、诸味杂陈的一锅羹。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单一元素的,就像早年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篇文章所讲的“千人糕”,即使是一块普遍平常的枣糕,其中都包含着成千上万人的劳动。将此比喻借用来说明文化现象,由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以及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即使现时简单的文化也必然包括诸多的构成元素和影响因素,因此可以认为,文化的多元性是毫无反例的必然现象。或许有人认为,如此立论未免太过于绝对,因为在讨论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的特殊场合,人们偶尔也会用到一元文化甚至文化一元主义的,比如说中国古代文化是儒家一元文化,说近代世界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一元主义等。其实,这些观点只不过是在特殊场合作特殊强调的修饰手法而已,而且其含义主要是指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与作用力,其中并不具有对文化在内涵与外延方面必然多元性的否定意义。无可辩驳的事实本身说明,任何文化都必定是多元的。

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所具有的一种客观现象,这里的多元之“元”,主要是指文化的构成元素。如近年流行的街头文化,其构成元素即包括街头篮球、宽松服饰、即兴劲舞、特技单车、直排轮滑……;长期形成的传统节庆文化,其构成元素即包括特定的服饰、特定的饮食、特定的庆祝仪式、特定的乡风民俗……;越来越受社会重视的企业文化,其构成元素即包括企业的环境文化、企业的标识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其实,人类社会就是由数不胜数的文化,以及数不胜数的文化元素构成的“一锅大杂烩”,而在这些错综复杂的文化多元特性中,最核心的表现即是价值体系的多元化。这是因为,虽然人们的行为受文化驱导,但却不是如木偶般完全被动地接受驱导,在面临行为选择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便会对行为做出选择。比如当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幸降临时,有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脱离危险区域,有的人会心存侥幸不相信会遭遇危险而处之泰然,有的人等待救援,有的人主动自救,有的人积极救助他人,有的人对他人的救助心安理得且挑鼻子拣眼……,这些行为肯定来自于文化的支配,而且在同一环境中产生不同行为的根本原因,即是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价值观支配。

(三)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即多元互动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察,文化必然是多元的,世界上根本找不出非多元而又能客观存在的文化。然而,如此绝对的定评却并不意味着多元特性便是文化的终极特性,因为文化的主体是最具主观能动性的活体之人,作为活体之人的头脑中的主观信息,文化最表现生命力的特征就是互动。因此我们认为,文化的基本特性之一便是多元互动,不能互动的文化肯定就不是文化。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在死亡之前头脑中或许存在有很多主观信息,这些文化成分随着人的死亡而固化在大脑之中,永远无法交流互动,因而它们不可能再成为以互动为生命力的文化。从前面关于文化本质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文化在本质上是以意会符号承载的族群主观信息,这里的“意会”即意随象动而心领神会。谁对谁心领神会呢?当然不是自己对自己意会,既然是对非自己的意会,那么文化本来具有的互动性便显而易见了。

在中国文化的源头上,文化是以“教化”功能进入人们社会生活的,经过几千年的演化,文化除仍然承担教化的重要功能外,还历史性地承担起了传承功能、解读功能、审鉴功能以及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形影不离的交流功能。不论是教化、传承,还是解读、审鉴,只要存在着主观信息的发出与接收、传授与接受等彼此间的交流现象,就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互动,这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同时,文化互动现象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即使是在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甚至国家政治层面,文化互动现象仍然以交流融合或对立冲突等各种形式表现得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生活习俗的碰撞并最终归于理解或抵牾、认同或排斥、接受或抵制的现象屡见不鲜。小到社区生活层面,大到国家政治层面,无穷无尽的事实无不雄辩地说明,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互动的,因此,多元互动肯定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