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区,杀出了一条血路

特区,杀出了一条血路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区,果然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杀出了一条血路!后来,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1986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五次会议批准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从而完成了特区的法定程序。特区,成为中国与世界发生经济联系的纽带。但是,这是特区人在荆棘丛生的荒山野地上开出的一块实验田,杀出来的一条血路。
特区,杀出了一条血路_世纪末中国“探戈”:问题与对策

20多年前,香港一家电台出了一道谜语:只有一条街、一盏红绿灯、一家百货商店的地方——打一地名。

——谜底竟是珠海!

1989年,英国商人罗伯特送给我海关工作人员一张照片:破旧的渔村,低矮的房屋,岸边停着几只小船。他说这是十几年前,他站在香港新界的一个山头上拍摄到的大陆。当时,港英当局曾专门架起高倍望远镜,让游客观光大陆的“水深火热”。

——这个地方就是办特区之前的深圳!

仅仅是20年后的今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这些被称为“特区”的地方,突然成了全国甚至世界也注目的中心。全国上下,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少,利用一切机会南下,去深圳观看摩天的高楼,去珠海观看现代化的工厂。特区成了中国人新的仰慕之地,过去带着“红宝书”上韶山,到延安,去大寨的人们,开始如潮水般地拥向特区,试图揣摩出一点特区崛起的奥秘。

特区,果然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杀出了一条血路!

特区发展的历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70年代的最后一个春天,广东省在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之后,长期禁锢中国人民思想的坚冰障碍被冲破,人们开始纷纷思索如何敞开国门,走向世界,彻底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局面。在省委一次高层会议上,有人提出:既然改革开放国策已经确定,何不在广东省划出一方沃土,作为出口加工区,发挥广东毗邻港澳和居住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的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呢?

这是头一个“吃螃蟹”的新思想。不少人当时就表示疑问:这不是要划块地方搞资本主义吗?

少数人的杞人忧天并没有影响中共广东省委的决心,1979年2月,中共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向中央和国务院递交了一份请求报告,提出要在邻近港澳和沿海地区划出一些地方兴办类似国外的出口加工区。4月,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听取了广东的汇报,邓小平在同习仲勋、杨尚昆等人谈话时明确提出:“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会议确定,中央授权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在深圳、珠海、汕头试办特区。

随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建议,派谷牧率领工作组到广东和福建考察。工作组考察的结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丰富,风景秀丽,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且地处沿海,有利于吸收外资、侨资发展工商业,又都是天然良港。尤其像深圳、珠海与港澳为邻,有引进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便利条件,有获得国际经济信息的便利条件,适宜建立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根据经济开放性的需要,选定一些对外经济往来条件优越的地方,配套以特殊的政策,以利于对外开放和带动国内经济进步的特别经济区。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西北部热那亚湾的雷格亨1547年就被定为自由港,这是较早出现的特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纷纷兴办了自由贸易区、自由工业区、自由关税区、自由港、对外贸易区、加工出口区、促进投资区、保税仓库区、自由边境区等各种条件优惠、政策宽松的经济区域,全世界估计共有350个。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达文件,批转了中共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市各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后来,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这次会议提出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实行市场调节,经济特区的建设主要是吸引侨资和外资。1986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五次会议批准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从而完成了特区的法定程序。

从1979年4月到1980年8月,历时16个月的孕育,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这一被国际舆论誉为“伟大圣婴”的新生儿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助产下,终于降生于世。

1988年,祖国的第二宝岛——海南撤区设省,全部开放为经济特区,开始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步伐,走着一条虽然艰辛但曙光在前的特区之路。

邓小平同志充满憧憬地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历史,证明了他的英明预见。

这是一扇打开就能看得见、摸得着外面世界的窗口。从这扇窗口,我们将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管理方式引进来,经过筛选、消化、吸收和创新后,又将其输送到内地,引导和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内地雄厚的工业基地、市场及原材料、土特产基地又成为特区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大后盾。特区,成为中国与世界发生经济联系的纽带。

中国经济特区从小到大、从出口特区与出口加工区到综合型多功能经济特区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特区的经济体制,基本上已经改变了原来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取消了指令性生产计划;取消了计划分配物资;放开了价格,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所需原材料从市场购买,价格由产需双方确定;政府对居民取消各种补贴,工资、福利、奖金等全部由企业自行决定。

据统计,在深圳,90.5%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是市场价格,仅3%属于政策定价,6.5%由政府规定价格浮动幅度。

海南省生活资料价格全部进入市场调节,生产资料市场调节比重也达到72.8%。政府不以任何直接的行政干预来限制企业合法的外部活动。

目前,特区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市场体系,而且资源的配置也一律按市场规则进行。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证券市场等已初具规模并基本成熟。与此相适应,在行政管理上,1981年开始,就实行了党政分开,政企职责分开,坚决撤销和压缩中间环节,减少行政人员和决策人员。在劳动用工方面,打破“三铁”,实行合同制与聘用制。企业基本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市场经济,这便是特区腾飞的秘诀。在国人还在反反复复地争论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时候,特区人却果断地开辟了一块充满生机的试验田。

但是,这是特区人在荆棘丛生的荒山野地上开出的一块实验田,杀出来的一条血路。经历了多少坎坷,承受了多少非议与指责,冲破了多少阻力,才迎来曙光,托起一轮世界瞩目的太阳!

而这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内地一位老干部到深圳转了一圈之后,回到住所竟失声痛哭:“这里除了一面五星红旗,再也看不到社会主义啦!”

海南省准备出租30平方公里的洋浦给日本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立刻在全国掀起“洋浦风波”。湖南有人难过得“顿足捶胸”,江苏有人边骂边“伤心流泪”,把海南的决策者们推到了“卖国”的被告席上。

为了这种种怀疑,种种议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里,没少辟出篇幅反复作具体、细致的解释。办经济特区本来根本不涉及到危害我们国家主权的问题,但有些人总是不大放心。

199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也还记得,十年前他担任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副主任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建议创办四个经济特区的时候,一些同志当时就怀疑,是不是要搞资本主义?他说:“回过头来看,十年前建立特区时各种争论都有,现在也不能说认识百分之百的统一。事实说明,中央办特区的决策是英明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也明确宣告:“现在我可以放心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怀疑都可以消除了。”

弹指20年间,这5个伟大的圣婴,很快长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人,屹立在祖国的南方,镶嵌在祖国的海岸线上,令世界瞩目,令国人兴奋。

深圳,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1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40亿元,增长6.3%。深圳17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34.3%,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53.7%,财政收入平均每年递增50%,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国际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针对有人指责深圳国有企业被严重削弱的说法,厉有为说,深圳的国有企业总资产从508亿元增至132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7.2%,1996年深圳国有企业总资产总额占全国的1.38%,实现利润占全国的6.23%,5项经济指标居全国首位。

珠海,1997年新批利用外资合同301项,实际利用外资8.8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

厦门港成为海峡两岸直航试点港后,货物运输被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台湾的船务公司纷纷开通至厦门港的班轮。目前厦门港已拥有至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地中海等5条国际集装箱运输干线,形成了干支线相结合的集装箱航运体系。

历史和事实,不仅彻底证明了特区所走道路的正确,而且也雄辩地昭示人们,中国只有总结特区的经验,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走向富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