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因灾罢大臣之例罢免不称职的宰相

因灾罢大臣之例罢免不称职的宰相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灾罢免官员的做法始于东汉,水旱灾异,“宰相请罪,小者免,大者戮”[401]成为惯例。灾害严重影响唐代政事,由于当时观念认为宰相职司“燮理阴阳”,天子责躬大赦的同时,宰辅大臣也常因灾害引过自责。灾害会将一些风头人物推向风口浪尖。灾害之际,皇帝有可能会罢免一些宰臣,大臣也会担心地位受到威胁而坐立不安,甚至援汉朝故事主动请辞或求致仕。
罢免官员_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因灾罢免官员的做法始于东汉,水旱灾异,“宰相请罪,小者免,大者戮”[401]成为惯例。《后汉书》言“三公以灾异策免”始自东汉徐防,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安帝即位后以定策功封龙乡侯,随后“以灾异寇贼策免,就国”。[402]唐代深受汉以来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认为灾异起于人事,而奸臣当道、宰辅无能就是重要原因之一,修德政可销。吴兢因大风陈时政得失云:“阴类大臣之象,恐陛下左右,有奸臣擅权,怀谋上之心。……人主与人权,犹倒持太阿,授之以柄。夫天降灾异,欲人主感悟,愿深察天变,杜绝其萌。”[403]贞元元年(785),策贤良方正,时比岁旱,策问阴阳祲沴,穆质对:“汉故事,免三公,卜式请烹弘羊。”[404]暗指当时辅政者。

灾害严重影响唐代政事,由于当时观念认为宰相职司“燮理阴阳”,天子责躬大赦的同时,宰辅大臣也常因灾害引过自责。开元十年(722),侍中源乾曜、中书令张嘉贞、兵部尚书张说等祈雨于赤帝,曰:“无敢怠荒,薄才秕政,多所不及,神则不雨,或此之由。”[405]元稹曾作《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一诗从多方面反躬自责,富有代表性,其曰:“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六月天不雨,秋孟亦既旬。区区昧陋积,祷祝非不勤。日驰衰白颜,再拜泥甲鳞。归来重思忖,愿告诸邑君。以彼天道远,岂如人事亲。团团囹圄中,无乃冤不申。扰扰食廪内,无乃奸有因。轧轧输送车,无乃使不伦。遥遥负担卒,无乃役不均。今年无大麦,计与珠玉滨。村胥与里吏,无乃求取繁。符下敛钱急,值官因酒嗔。诛求与挞罚,无乃不逡巡。生小下里住,不曾州县门。诉词千万恨,无乃不得闻。强豪富酒肉,穷独无刍薪。俱由案牍吏,无乃移祸屯。官分市井户,迭配水陆珍。未蒙所偿直,无乃不敢言。有一于此事,安可尤苍旻。借使漏刑宪,得不虞鬼神。自顾顽滞牧,坐贻灾沴臻。”[406]

皇帝有时也会引汉代因灾罢大臣之例,罢免不称职的宰相和一些重要大臣。景云二年(711)十月,制云:“政教多阙,水旱为灾,府库益竭,僚吏日滋;虽朕之薄德,亦辅佐非才。”睿宗罢诸宰相,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安石及兵部尚书、门下三品郭元振,左御史大夫、同中书门下三品窦怀贞,侍中李日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张说分别被降级降职为左仆射、东都留守,吏部尚书,左御史大夫,户部尚书,左丞。同时,依“太平公主之志”,以吏部尚书刘幽求为侍中,右散骑常侍魏知古为左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崔湜为中书侍郎,并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郎陆象先同平章事。[407]不管这是否为睿宗本人真实意思的表达,它是打着辅佐非才之名进行的人事任命。

天宝十三载(754)秋,自去岁水旱相继,又霖雨六十余日,关中大饥。[408]玄宗以宰辅或未称职,见此咎征,罢左相陈希烈为太子太师,罢知政事,[409]命杨国忠精求端士。时玄宗宠遇兵部侍郎吉温,杨国忠以其为安禄山宾佐,惧其威权,奏寝其事,而建言起用柔而易制且曾为相王府属的韦见素。结果韦被拜为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知门下省事。[410]同时,杨国忠恶京兆尹李岘不附己,以灾沴归咎于他,贬其为长沙太守。[411]杨国忠藉霖雨灾害之机,打击为政得人心的异己,进行有利于自己掌权的人事任命。

灾害会将一些风头人物推向风口浪尖。乾元二年(759)天下饥馑。[412]十一月,第五琦作乾元钱、重轮钱,与开元钱三品并行,民争盗铸,货轻物重,谷价腾踊,饿殍相望。言者皆归罪于琦,第五琦被贬为忠州长史,御史大夫贺兰进明也坐琦党,贬溱州员外司马。[413]贞元十一年(795)四月旱,贬太子宾客陆贽为忠州别驾,京兆尹李充信州长史,卫尉卿张滂汀州长史。[414]贞元十六年(800)七月,岁旱人饥,德宗与宰臣议,将赈给禁卫六军。事未行而为中书吏所泄,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郑余庆贬郴州司马,凡六载。[415]贞元中,蝗旱方炽,以京兆尹李齐运无政术,改宗正卿。[416]元和八年(813)五月,许州大水,涌水出他界,过其地,防穿不补,没邑屋,流杀居人。六月,征刘昌裔加检校左仆射,兼左龙武统军,以其老疾而水败军府,促令韩皋代之。这是宪宗恶刘昌裔自立,听从宰相李吉甫“乘人心愁苦可召”[417]的建议,借水灾之故下手夺权,后以刘昌裔归私第而告终。[418]会昌元年(841)七月,汉水溢堤入襄州城郭,坏居人庐舍。牛僧儒以之上闻,太尉李德裕以其修利不至,坐灾异策免,降授太子少师。[419]襄州濒汉水,多次发生水灾事故,以往不见因此而贬官者,而此次牛僧儒却因此册免,当是李党借故打击牛党。大中六年(852)七月,淮南旱饥,民多流亡,道路藉藉。节度使杜悰荒于游宴,不知政事。宣宗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铉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后以杜悰为太子太傅、分司。[420]

以上虽均属因灾被贬,但也可分为不同种类,有的因无能,有的因不理政事,有的因泄密失职,有的是政敌借灾害以行打击之事,有的则是乘机排斥异己势力以扩张己权。观上述唐代官员因水灾被罢或被贬,有四例均为掌权者提供了罢免异己、拔去眼中之钉的机会。第一次景云二年(711)十月原来数宰相罢位,继任者“皆太平公主之志”。第二次天宝十三载(754)八月左相陈希烈、京兆尹李岘之罢,均出于权相杨国忠,第三次元和八年刘昌裔的去职是宪宗不喜其自立,第四次会昌元年牛僧儒被贬则出于武宗时权相李德裕之志。虽然表面上是遵循两汉故事,实则实权人物藉此进行人事安排、安插亲信。当不存在对宰臣的信任危机时,大臣因灾请免一般不被允许,而当皇帝不信任宰臣时,则会将灾异归咎于宰臣,以调整人事与政策。

灾害之际,皇帝有可能会罢免一些宰臣,大臣也会担心地位受到威胁而坐立不安,甚至援汉朝故事主动请辞或求致仕。贞观十二年(638),自去冬不雨至五月,司空长孙无忌以旱逊位,不许。[421]永徽三年(652)三月,赵国公长孙无忌以旱请逊位,高宗手诏不许。[422]次年,自三至五月不雨,尚书左仆射张行成因旱,以老抗表请致仕。高宗不许,仍复视事。[423]如果说长孙无忌在太宗朝以位高权重的皇亲因灾避嫌,在高宗朝又加上作为先朝顾命大臣,皇帝为稳固本身地位而不允许其辞职因此情有可原外,其余宰相之因灾乞退亦多不被允许。咸亨元年(670)秋,京师及关河数州炎旱,左相姜恪率文官三品已上诣阙,抗表自陈尸位素餐,请求逊位,以压灾咎,优制不许。[424]该年武则天皇后也因久旱请避位,摆出让位的姿态。[425]神龙元年(705),右仆射唐休璟以霖雨为害,咎在主司,自言“忝职右枢,致此阴沴,是不能调理其气而旷其官”而乞求辞职,中宗不许。[426]贞元十一年(795)四月,门下侍郎平章事赵憬以时旱,上表乞退,德宗不许。[427]名相常衮也曾上《久旱陈让相表》请辞:“臣荷承正刑之后,擢在台衡,不能有所建明,坐致灾旱。……伏乞解臣所职,更择良才,省致旱之由,求作霖之辅。”[428]乾符五年(878)四月,时连岁旱、蝗,寇盗充斥,耕桑半废,租赋不足,内藏虚竭,无所佽助。兵部侍郎、判度支杨严三表自陈才短,不能济办,乞解使务,辞极哀切,僖宗仍诏不许。[429]

以上国公、宰辅等,包括皇后在内,计9次因水、旱、蝗灾而请求避位解职,有主动承担灾害责任的,也有作姿态的,还有惧怕无才无以应付灾害造成的混乱局面的。本着责权一致的原则,他们的辞职被拒,这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由于实行群相制权力被分割的事实。

唐后期被视为清选美职的御史、礼部员外郎却会因灾请求外任。右补阙、侍御史、刑部吏部员外郎卢迈“以叔父兄弟姊妹悉在江介,属蝗虫岁饥,恳求江南上佐,由是授滁州刺史”。[430]一般而言,“重京官而轻外任”[431]唐朝的一种常态,[432]开元盛世以来,“天下久平,朝廷尊荣,人皆重内任,虽自冗官擢方面,皆自谓下迁”。[433]最起码从仕途升迁的角度来讲,京城重地比地方机会要多。卢迈此举只能从经济角度进行解释。安史之乱后,京官俸薄,外官俸厚,尤其是京城遇到灾荒、军需增加等财政困难时,微薄的薪水会让京官难以自赡。[434]而且,上州刺史属从三品,江淮富庶,在该地区任地方官更被视为“好阙”,[435]侍御史、刑部吏部员外郎仅为从六品,虽清贵,但却无以养活全家。所以,卢迈在蝗虫岁饥之时,为方便照顾全家,恳求江南上佐。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恃宠骄盈,直弘文馆学士李嗣真知其必败,不愿参与其主持的编修,因咸亨年京中大饥,讽执政,求出补义乌令。[436]也有朝官因灾到地方任职的。开元十二年(724)六月,山东旱俭,朝议选朝臣为刺史以抚贫民,玄宗命选台阁名臣以补刺史,以黄门侍郎王丘,中书侍郎、长安崔沔,礼部侍郎、知制诰韩休等五人皆出为山东诸州刺史。可惜,除王丘清严,人吏畏慕外,其他人至任,皆无可称。[437]此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因为诸官不乐出京任职,因灾外任后敷衍行事以求回京。同时,地方官吏也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虽然并没有朝官那么严重。开元二十一年(733)四月,以久旱,命太子少保陆象先、户部尚书杜暹等七人往诸道宣慰赈给,令黜陟官吏,疏决囚徒。[438]朝廷遣使地方,黜陟官吏,地方官员不免有升有降。

自然灾害让官员的仕途产生了不小的变数,倒霉者因灾免官,也不乏升迁与任免的机会。大历中,久旱蝗,诏于郎官中选赤畿令,刑部员外郎韦夏卿改奉天县令。以课最第一,转长安令。[439]贞元初,连岁旱蝗,以赋调为急,改班宏户部侍郎。[440]贞元二年(786)正月,京畿兵乱之后,仍岁蝗旱,府无储积。以礼部郎中、给事中崔造敢言、能立事,不次登用,挂衔同平章事,行宰相职权。[441]贞元十四年(798)春夏旱,谷贵,人多流亡。京兆尹韩皋以政事不理黜官。德宗面授右金吾卫大将军吴凑京兆尹,人乐其政。[442]大蝗旱发生后,李齐运不能治,德宗以韩洄代之。[443]上述韦夏卿、班宏、崔造、吴凑、韩洄都属因灾而升迁。总之,“因灾求退服务于酝酿中的人事变动,不是制度的要求”,[444]灾害带给官员们的有地位威胁,也有升迁晋职的机遇和如愿外任或避祸的机会,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惧怕与担忧。开成年间连年旱蝗,饥荒,文宗竟然痛哭流涕得欲退位让贤。姑且不论其是否真心因自己无能解决灾害问题而要退位,其言至少表明了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其因无德无能救灾而自惭可能是真的。所以文宗所说“卿等自选贤明之君以安天下”若非其本意,也是想向大臣表明其解决自然灾害问题的诚意,以示愿意承担责任,尽管这种责任只是形式上的。这与罢免大臣的用意异曲同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